東北地區地級市合併和撫順併入瀋陽建國家中心城市和直轄市的研究

中國城鎮規劃君 發佈 2024-02-26T17:50:51.461642+00:00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始現代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區域之一,亦是我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卻出現了一系列人口、經濟問題,比如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東北地區人口減少了1101萬人,與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相比,十年來人口下降最多。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始現代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區域之一,亦是我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卻出現了一系列人口、經濟問題,比如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東北地區人口減少了1101萬人,與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相比,十年來人口下降最多。而東北人口流失,又是受到本地資源枯竭和產業結構不均衡等影響,經濟增長出現一定程度滑坡導致的。當前東北地區的發展困境,主要原因由於城市人口、經濟體量偏小、地級市劃分不合理,導致城市規模聚集效應偏弱、發展後勁不足,並在與全國同類城市競爭中處於明顯弱勢,最終形成了經濟增長遲緩、人口流失加劇的「惡性循環」現象。

因此,要想真正振興東北經濟,留住更多的東北人,就需要從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而提升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則可以考慮對東北的地級市進行合併,尤其是可以考慮將東北融城一體化區域的地級城市進行區劃合併,嘗試探索一條以中心城市崛起、補足區域城市梯隊,從而帶動東北區域整體振興的新道路。城鎮規劃君何方洪認為,可以考慮將東北一些規模較小的地級市進行合併,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地級市,從而推動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吸引東北年輕人留在東北的中心城市,阻止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失。比如可以考慮將「瀋撫一體化」和瀋陽都市圈範圍內的撫順市併入瀋陽市,然後新的大瀋陽市積極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力爭打造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當瀋陽市建成國家中心城市之日,那瀋陽市升格中央直轄市將水到渠成。

一、東北城市面臨的問題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的城鎮化進程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從本質上看,城市化是國民生活方式從鄉村向城市的社會轉變、以及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的過程,這同時也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兩個表徵。隨著現代信息和交通技術進步,人和資本的流動速度加快、成本快速降低,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人們自然更傾向於資源、機會更加密集的大城市,「大城市極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城市群極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重點省會城市與其他普通城市的規模等級差距逐漸拉大,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熱點城市群更是以「集團優勢」加強人才吸引,所謂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在城市競爭中愈發凸顯。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也是我國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區域之一,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1949年後「工業的搖籃」。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後於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艱難,陷入困境,至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了所謂的「東北現象」。2003年,「東北振興戰略」實施後,經濟情況有所好轉。至2010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減弱,全國經濟企穩回升,但東北地區經濟截至2023年4月卻仍難有起色。

2003年以來的東北經濟快速增長勢頭,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戛然而止。此後,因國際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價格持續走低,雞西、鶴崗、七台河、佳木斯等城市經濟增速連續低於4%,經濟隱患初顯。大慶作為黑龍江第二大城市,其地區生產總值(GDP)在2012-2014連續三年「原地踏步」基礎上,2015年又進一步下降了26.7%,拖累當年全省GDP「零增長」,輿論開始對東北經濟問題報以關注。

然而,作為綜合實力「領頭羊」的遼寧,情況更差。遼寧經濟在2014年之後增速已經明顯趨緩,2016年總量下降達26.1%,省域經濟排名從2014年第7下滑至2016年的第14。全省14個地級市中有10城GDP名義增速低於-20%,其中,大連市從上一年全國排名17下降到21位,瀋陽市從19下降到33位。而到了2022年,東北城市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的排序進一步下滑,大連市僅排名全國第29名,瀋陽市只有33名,長春市下滑到全國第43名,而哈爾濱市更慘,只排到全國第53名。

儘管所謂「東北問題」的表徵各種各樣,但從城市競爭力角度看,東北由於級區划過密,導致地級城市人口、經濟體量普遍偏小,與國內同級城市差距過大,城市綜合競爭力顯著偏低。同時,區域內城市等級梯隊斷層,金字塔結構不完整,這是造成經濟失穩和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

(一)東北城市人口動力不足

從人口總量及地級區劃配比上看,東北地區地級市平均人口總量明顯偏小,城市人口難以形成較大規模。東北地區地級市平均人口僅為303萬,相比之下,東部省份(除海南)則為地均559.5萬,是東北的1.85倍,人口差距較大。從東北區域內部看,以城市人口劃分的城市等級也有比較顯著的斷層現象,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僅有瀋陽,I型大城市為哈爾濱、長春、大連,城市人口約在398萬(大連)以上,其餘城市的城市人口均低於183萬(吉林市),城市梯隊出現明顯的斷檔現象。

在城市人口規模已經偏低的情況下,過低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以及較高的遷出率等綜合原因又導致省域及市域人口增長乏力。從各省出生率上看,東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在5.55‰-6.6‰之間,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8.5‰的三分之一,甚至低於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摩納哥。從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上看,東北地區只有長春、大連、大慶、朝陽、營口等10個城市人口有微弱的自然增長,其餘四分之三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

根據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學界總結出幾種不同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同步、超前、滯後城市化以及逆城市化。東北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符合「超前城市化」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東北由於工業化進程開始較早,目前是我國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區域總體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60%,但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脫節,城市化質量較低。從城鎮化「S型曲線」的規律來看,東北區域城鎮化的速度已經逐漸進入穩定期,這種情況下,由城鎮化帶來的「人口紅利」明顯減弱,城市規模增長後勁不足。

(二)經濟實力薄弱

在國內同等級城市比較中,東北城市經濟體量小的現象在大、中、小城市各個層面均有體現,並且梯隊斷層明顯。以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為代表的四大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總量已經占據東北經濟的45%,城市經濟首位度很高。但儘管如此,東北四大城市在全國城市經濟總量排名中並不靠前。2022年,東北經濟第一的大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僅8430.9億元,在全國城市經濟排名僅為29位;東北大區中心城市、遼寧省會瀋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695.8億元,在全國城市GDP排行榜中僅排名第33位,而副省級市、吉林省會長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744.6億元,僅排名全國第40名;副省級市、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的GDP則只有5490億元,僅排名全國城市的第53名,低於湖北省宜昌市、浙江省金華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等普通地級市,跟江蘇省的縣級市崑山市相差不多了。

2010年以前尚與瀋陽、大連經濟規模相當的副省級城市,如成都、武漢、南京、杭州、青島等,其GDP均已全部破萬億,成都市甚至已經超過2萬億元,瀋陽市、大連市已經連成都市的車尾燈都看不到了。

從東北區域內部看,大連、哈爾濱、長春、瀋陽四市GDP均大於5400億,而東北地區經濟排名第五的大慶市2022年GDP只有2988億元,第六名的鞍山市甚至只有1863億元,其餘城市不足1800億。東北城市經濟梯隊的斷檔問題相當突出。

(三)綜合競爭力偏低

東北城市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都相對偏小的情況下,其綜合競爭力排名自然偏低,在馬太效應的負面作用下,甚至面臨著人口流失、經濟增長緩慢的「惡性」循環。在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東北城市的排名普遍比較低。

東北地區由於地級區划過密,導致人口動力不足、經濟實力薄弱、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均相對較低,以至於城市梯隊斷檔、區域發展失衡、區域城市體系較理想金字塔狀態差異過大,這是在體制機制上困擾東北城市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二、東北城市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區域情況

目前,國家正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全國、省、市、縣、鎮五級國土空間規劃,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實施與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環境和人口等政策。協調區域和城鄉發展,逐步形成新的產業聚集區;引導區域分工與合作,加強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的方式發展縣域經濟,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墾、林區和礦區城鎮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農村小城鎮戶籍、土地、投融資等管理制度改革。

要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大城市對區域城市發展的拉動作用。中心城市在城市體系建設中處於樞紐和關鍵的地位,擔負著帶動中小城市群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任務。中心城市建設問題,實質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十多年來,東北地區的長春、瀋陽、大連、哈爾濱等城市建立了城市聯席會議,後來還吸收了齊齊哈爾、吉林、撫順等3個中等城市參加,形成了「4+3」機制。再後來,東北三省各自的城市又形成了一些融城一體化區域。

(一)遼寧省城市一體化與同城化的發展

遼寧省的城市經濟帶主要包括沈大經濟帶、遼東經濟帶、遼西經濟帶,提出「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主要是要重點建設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盤錦船舶工業區)、遼西錦州灣經濟區(錦州西海工業區和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發展區域。實施「五點一線」戰略,就是要促進沿海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緊緊依託大連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實現沿海城市一體化發展,構築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的良性互動格局。

遼寧中部城市群包括瀋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等7個城市。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取得了重要進展: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基本形成了以瀋陽市為中心的「一環五射」現代交通網絡,城際大公交增強了城市群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遼河、渾河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初步形成了共同治理與生態補償機制;沈西工業走廊、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加快了產業整合的步伐。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要提高瀋陽市在中部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其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需要加快優化升級,要求解決好瀋陽市的產業集聚與擴散問題。在金融、商貿領域,瀋陽市的集聚功能更加明顯,相應地,也驅動了製造業向周邊擴散,形成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協調發展的態勢。

瀋撫同城化、沈本一體化的提出,更是加快了城市群一體化的進程。首先,兩市應統一編制總體發展規劃,統一戶籍、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統一產業、技術開發、招商引資、外貿出口、財政稅收、土地徵用、工商管理、物價調控等方面的政策。其次,要在消除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等方面謀求大的突破。在市場准入方面,對兩市間企業的登記註冊、投資條件、稅收政策同等待遇;在金融市場方面,逐步實現同城支票、同城清算和銀行卡跨行交易;在人才和勞動力市場方面,推進信息互通、資質互認,實現養老、醫療保險互相認可和異地享受。再次,實行公費醫療互認制度;開通城際公交,嘗試實行一張公交IC卡兩市通用;力爭儘快實現通信同網,使用統一的區號。

(二)吉林省城市一體化的發展

吉林省區域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發展的特徵。由於發展水平不均衡,也由於城市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吉林省城市體系中存在「大城市過大,中等城市太少,小城市多卻弱」的特點。吉林全省形成了以長春、吉林、四平、遼源市為核心的中部經濟地域,以松原、白城市為核心的西部經濟地域,以延吉、圖們、琿春為核心的東部經濟地域,並在哈大和長吉城鎮發展軸帶的基礎上形成了吉林省重點發展的長吉經濟帶。

地域廣闊的西部地區雖然人口多,但城鎮密集度低,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更為缺乏,使西部地區缺乏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東部地區雖然城鎮密度較高,但缺乏大城市。東部、西部地區大城市的缺乏極大地限制了區域經濟地域體系的形成。落實「區域統籌」,就是要繼續積極推進西部農業開發和生態保護,同時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城市群綜合優勢,也要促進東部長白山、圖們江的開發開放。

後來吉林省提出將建設「長吉圖開放帶動先導區」。該先導區覆蓋3萬平方公里,涉及770萬人,橫跨長春、吉林及圖們江地區。未來五至十年內,吉林省計劃推動長春、吉林經濟一體化,形成以琿春為窗口,延邊、龍井、圖們為前沿,長春、吉林為引擎,東北腹地為支撐的總體布局,打造東北亞區域開放平台,推動圖們江地區的開發,實現與國際經濟接軌。

「長吉一體化」。長春和吉林這兩座吉林省中部的大城市,兩市加總的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60%,利稅總額占全省的2/3,按經濟能力可以容納吉林省50%的人口。長吉一體化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城際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加促進城市一體化,為城市實現「同城化」提供了空間的便利。一體化建設將使長吉兩市整體獲取聚集與規模經濟,避免單一城市經濟總量不足、「小馬拉大車」的弊端,在吉林省中部形成穩定的經濟重心,帶動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發展。

「長東北開發開放先導區」。長春市提出了建設「長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的設想。這是長春市在國家振興東北戰略思想指引下,根據建設「哈大經濟帶」、「長吉圖開放開發先導區」等概念下提出的長春市區域發展新戰略。「長東北」地區處於哈大軸線和長吉圖開放帶動先導區的交匯地帶,區位潛在優勢明顯,並且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都將在長春北部、東北部建設新區,形成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這一先導區的核心區範圍初步確定在伊通河以東,長吉高速以北,處於哈大一級軸線,又與省里建設「長吉圖開放帶動先導區」相銜接,成為長春主動融入先導區的前沿陣地。

「延龍圖一體化」建設。為加快圖們江對外開放,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決定加快推進延吉、龍井、圖們三市一體化進程,加快建設以延吉為核心的吉林東部中心城市群。延邊市計劃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確立延龍圖在圖們江地區開發中的戰略中心地位和在長白山旅遊發展中的樞紐地位。為加快「延龍圖一體化」的進程,延邊州委成立了延龍圖黨委,作為延邊州委的派出機構,具體負責對延龍圖一體化發展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具體組織實施。為培育以延吉市為核心的區域中心城市,切實增強延吉市的區域經濟輻射帶動能力,龍井市朝陽川鎮的行政管理權正式委託給延吉市,行政管理權交接已經實現了平穩過渡。延龍圖三市在有線電視網絡資源共享、城際間互通公交車、金融同城方面均取得進展,一批共享性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也已啟動。

(三)黑龍江省城市一體化的發展

「哈大齊工業走廊」是以哈爾濱市為龍頭,以大慶和齊齊哈爾市為區域骨幹,包括沿線肇東、安達等市在內的經濟區域。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67%,是黑龍江省經濟實力最強、工業化水平最高、經濟輻射力最大、可供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這條工業帶不僅帶動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而且在擴大對俄貿易、改善周邊關係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加快哈爾濱城市都市圈的發展,哈爾濱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受行政區劃的限制,長期以來哈爾濱的城市發展,只局限在松花江南岸的老城區內,城市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為順應形勢發展,黑龍江省提出了「開發江北,兩岸繁榮」的發展戰略,通過構築「大哈爾濱」城市格局,發揮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區劃調整有利於延展哈爾濱市的歷史文脈,有利於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城市發展空間的擴展,將進一步降低城區人口和建築密度,緩解交通和生態壓力,環境質量將得到改善,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集聚,有利於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為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以及城市功能的重新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關於東北地區地級行政區劃合併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設想建議

(一)合理調整城市布局,加快城市體系建設,構築梯次增長的城市發展體系

做好區域統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國家要做好「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統籌,實現東北與內地的統籌。在東北範圍內,也要做好「東、中、西部」的區域統籌。首先,要處理好遼寧、吉林、黑龍江省與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關係。其次,在省內或更小的範圍內,也要處理好區域之間的關係。比如,在吉林省內,處理好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關係,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在做好區域統籌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經濟關聯度,加快大中小城市體系建設,構築梯次增長的城市發展體系。

根據資源、能源、人口、水、土地等資源以及生態環境,合理調整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圈、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東北大部分城市尚未達到最佳規模,對少數幾個特大城市,其單位土地產出、承載力也未達到最高。要加速城市化進程,首先實現現有大中城市的低成本擴張。大中城市的發展潛力主要體現在土地及其地租收益、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成熟的產業集群、吸納轉移勞動力、科技進步和管理先進等方面。在發揮瀋陽、長春、哈爾濱、大連等大城市的優勢的同時,要積極培育率先崛起的中等城市。城市之間要通過競爭,形成一個開放協作的城市共同體。

(二)遼寧省地級市合併設想方案

遼寧省曾經是全國省級行政區劃的老大,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最重要的省份,但是目前人口逐步減少,遼寧省的城市在全國的位次也在不斷下滑。為理順關係促進後續發展,推動遼寧省的各大中城市輕裝上陣,建議對遼寧省的部分地級市進行優化調整,對遼寧省融城一體化的地級市進行合併,增加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

一是撫順市併入省會瀋陽市設想方案:將撫順市併入瀋陽市後,統一協調規劃發展,融為一座城市。新成立的大瀋陽市應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位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一樞紐、四中心」。力爭到2035年,瀋陽將建成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當瀋陽市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後,升格中央直轄市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是鞍山市併入遼陽市設想方案:遼陽市和鞍山市抱團發展,遼陽縣撤縣設區,對遼陽和鞍山現有的區進行兩兩合併,遼陽和鞍山融為一座城市。台安縣劃歸盤錦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劃歸丹東市。

三是盤錦市併入營口市設想方案:營口市和盤錦市強強聯合打造遼東灣大港城市,大石橋和蓋州撤市設區,打造從盤山到營口到鮁魚圈的沿海經濟帶。在遼寧省內形成大連、營口、葫蘆島三大港口鼎立之勢。

四是葫蘆島市併入錦州市設想方案:錦州港和葫蘆島港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打造遼西大港口。

通過以上地級市合併調整,遼寧省現有14個地級市減少為10個地級市,四組合併的城市強強聯合,城市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規劃管理,減少了互相掣肘,更有利於發展。

(三)黑龍江省地級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和區劃合併設想方案

一是撤銷大興安嶺地區,設立地級大興安嶺市設想方案:目前大興安嶺管轄的松嶺區和加格達奇區由內蒙古自治區劃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市,大興安嶺市可拿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補償給鄂倫春自治旗,從而結束這場持續幾十年的糾結恩怨。

二是安達市劃歸大慶市並設立安達區的設想方案:大慶以前是安達縣的一部分,後來安達設地級市,又把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從此才有了大慶市。安達這個地名也沒棄用,地級市當不成了就設縣級市。因此,可以考慮將綏化市代管的安達市劃入大慶市,撤市設大慶市安達區。

三是鶴崗市合併市轄區的設想方案:鶴崗市的市轄區數量過多,完全沒有必要設立目前的6個市轄區。因此,可以考慮將興山區、向陽區併入東山區;工農區和南山區合併,最終合併後6個市轄區變為3個市轄區。

四是佳木斯市合併市轄區的設想方案:按照佳木斯市的城市規模,目前的4個市轄區也太多了,因此可以考慮將前進區和東風區進行合併,最終保留3個市轄區就足夠了。

五是成立地級建三江市的設想方案:建三江是我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墾區」,位於祖國北部邊陲的三江平原腹地。三江環繞,七河貫通,千萬畝耕地一望無垠。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昔日莽莽荒原變成大糧倉。這是當年黑龍江農墾總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最大的城鎮,如今與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齊名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設立了12個師市合一的建制市(包括剛設立的第九師白楊市),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被改革後,連一個建制市都沒有實在說不通。因此,可以考慮設立建三江地級市,管轄範圍包括富錦市、同江市、撫遠縣、綏濱縣、饒河縣等。

六是鶴崗市、雙鴨山市併入佳木斯市的設想方案:鶴崗常住人口89萬,也就是中東部一個較大的縣的人口規模,但下轄6區2縣,撤併行政區勢在必行,併入佳木斯是最好的選擇。由於鶴崗市、雙鴨山市和佳木斯市這三個地級市相距不遠,可組合成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地級市,這樣將形成一個黑龍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七是將七台河市併入雞西市的設想方案:七台河市兩市離得不遠,七台河市規模過小。根據七普數據,七台河市常住人口為68.96萬人。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僅231.4億元,僅僅是個中小縣級市的規模,但七台河卻妥妥是個地級市,共轄桃山、茄子河、新興3個市轄區和勃利縣,共4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6221平方千米。人口和經濟總量比「三萬買套房」的鶴崗市還要少一大截,房價一定也高不了。建議七台河與雞西市合併,合併後總人口約22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為830億元,達得到一個地級市的規模。兩市合併的同時,也將下轄縣級行政區合併,減少行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

(四)吉林省地級市合併設想方案

看到吉林地級市的GDP,我感到非常驚訝和失望。在南方,這些城市只能算是普通縣級市的水平。吉林作為老牌工業大省,實力居然如此之低,難怪年輕人不願留在東北。因此,吉林可以考慮合併一些地級市,以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和實力。

一是將白城市併入松原市設想方案。白城和松原作為吉林省的城市,一直在掙扎的邊緣徘徊,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徘徊,始終找不到新的方向,如果兩者能夠合併共同發展將會是一條不錯的發展之路。如果兩者能夠合併,那麼首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行政中心放在哪裡的問題,因為行政中心是一座城市的大腦,所有的發展政策都出自行政中心,如果行政中心選的好,能在發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四平市與遼源市合併設想方案。曾經的四平僅次於長春、吉林,現在的四平繁華程度跟縣級市公主嶺旗鼓相當,跟遼源也差不多。可以考慮將遼源市與四平市合併,撤掉小城市,併入大城市,這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打破地區中心城市發展的障礙,使其發展不受限制,能夠巨大化,消弭地域間交流障礙,可以使資源配備更加合理,經濟手段無障礙實施,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區域。

三是白山市與通化市合併設想方案。通化市和白山市,本為一體,曾經因撤銷通化地區後分成了兩個地級市。兩市四區都在渾江(鴨綠江)支流河谷中。以長白山余脈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鴨綠江流域松花江上游干支流河谷。鴨綠江流域又分為幹流和支流渾江河谷,鴨綠江幹流河谷中朝邊境分別有縣級市集安、臨江,但與市區關係密切。通化市西部的梅河口市,也是輝發河流域(松花江上游大支流)的大城市和吉林省數一數二的縣級市。因此,可以考慮將白山市與通化市進行區劃合併,形成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地級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