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除祭祖掃墓外,還有哪些風俗?專家給大家講講「清明」

太原發布 發佈 2024-02-26T21:07:12.169530+00:00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所謂清明,是說此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而得名。」4月2日,山西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副教授、民俗學者閆春介紹說,清明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所謂清明,是說此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而得名。」4月2日,山西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副教授、民俗學者閆春介紹說,清明既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

  閆春說,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的開始。《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發,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覺。

  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詩句之一。相傳,先秦時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至隋唐時,寒食上墳的習俗在民間漸成風氣。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幾天,活動常常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節便合而為一,形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其根本目的是讓後人記起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恩澤。

  閆春表示,清明不只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更有踏青賞春的喜慶氣氛,除了祭祖掃墓外,還有許多風俗,如踏青、盪鞦韆、植樹、拔河、放風箏、撲蝶、插柳等,而與山西聯繫最緊密的說法就是「吃寒食」,傳說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因而只吃寒食。


太原晚報記者劉曉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