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海到大山 《松 · 石》張順川藝術作品展呈現新的「秘境」

長三角文旅 發佈 2024-02-27T11:09:10.720789+00:00

大海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許浪花是它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大大小小的浪花與濤聲講述屬於它的悲傷與歡樂,它的吶喊與歌唱。4月1日,《松·石》張順川藝術作品展在紫荊匯出入藝術開展。

大海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許浪花是它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大大小小的浪花與濤聲講述屬於它的悲傷與歡樂,它的吶喊與歌唱。大山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許岩石是它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不同的形狀和肌理講述著它的滄桑與歷史,它的沉默與嚮往……

4月1日,《松·石》張順川藝術作品展在紫荊匯出入藝術開展。作為在地藝術家的特別展覽,展出了寧波籍職業畫家、白美術館創始人——張順川先生近年創作的三十餘幅以「松·石」為題材的作品,這是張順川繼大海題材之後的創作主題。

從大海到大山,也是張順川的藝術履痕。

出生於鄞州塘溪的張順川早期的油畫多以家鄉海灘為題材,畫面突出各種各樣鮮活的海螺、寧靜的海灘。其後以海濤和礁石為主,或細膩或粗曠的用筆、或透明或渾厚的用色,繪出海灘上礁石如刀斧般充滿力度強烈的質感和磅礴大氣的雄姿,以及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這次展出的「松·石」作品以小幅為主,灰色的極致表達,迷濛而優雅;刀刻般的石塊勾勒,深邃而寧靜。寧波市文聯書記、文聯主席楊勁表示:「認識張順川老師很早,在2008年世博會期間,他的畫冊就讓人眼前一亮。張順川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藝術家。」

從大海到大山,張順川的寫實油畫已經爐火純青,但是寫實油畫終究是西方早就走過的路,如何用油畫語言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如何體現個人的風格,這是他近年來思考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應該說有意無意之間走這條路,人類起源也是從海洋到陸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寫實中體現精神性,並找到自己的風格。」

西方學者把宋代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張順川也把目光轉向了宋元,轉向一種完全內心的、純靜物式的表達。

正如學術主持楊大偉所說,藝術家張順川在繪畫中崇尚中國宋元畫風,追求宋畫之簡約、含蓄、謙和,元畫之筆墨意趣,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將「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美學思想融入繪畫之中,呈現給觀者山石松樹,薄暮秋霜,意境悠遠,充滿人文氣息和對自然的思考,他藉助於微妙的光色,使物與物之間傳遞出特別的寧靜和隱秘,產生了詩話般的遐想。

從美學的角度看,風景畫的創作其實是假借自然的可見之物而同時超越有限,建立與抵達另一重獨立的精神世界,另一重還需被無限探求與認知的自我與世界關係的一種「秘境」。

觀張順川的作品,可以感覺他著意描繪隱匿的自然,顯現出現實之外的另一種真實,表現出畫家心靈狀態與自然景象之間別樣的默契,藉助色彩明度的漸次變化,實現了靜態由自然空間向繪畫空間的轉換。特別是他對形體塑造的單純化,色彩的弱化以及構圖上的簡化,暗含著一種東方哲學意味。

松石屹立、山川依舊;寧靜致遠的和諧意境、穿越自然抵達內心的力量與希望永恆不變。

智者愛水、仁者愛山,山水之間,是審美,更是人生。

來自藝術寧波微信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