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天府糧倉 | 2023都江堰放水節將於4月5日盛大開幕

又見都江堰 發佈 2024-02-27T12:28:39.578662+00:00

一年一度的放水節又來啦!2023都江堰放水節將於4月5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盛大開幕。本次放水節以「上善若水•天府糧倉」為主題,圍繞「傳承非遺文化·建設天府糧倉」核心,融入古老的「治水文化」「治水工藝」「治水精神」,集納祭祀演繹、學術論壇、文化傳承、商旅經濟。

一年一度的放水節又來啦!2023都江堰放水節將於4月5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盛大開幕。

本次放水節以「上善若水•天府糧倉」為主題,圍繞「傳承非遺文化·建設天府糧倉」核心,融入古老的「治水文化」「治水工藝」「治水精神」,集納祭祀演繹、學術論壇、文化傳承、商旅經濟。

放水大典將通過上善若水·功在千秋、飲水思源·祭祀祈福、水利萬物·潤澤天府三大篇章,系統講述當年李冰父子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豐功偉績以及後世致敬先賢的無限感恩之情。放水大典後還將舉辦外國使領團都江堰行、「堰功偉業千秋傳」古堰往事、世界旅遊目的地旅遊產品發布會等一系列文化底蘊深厚、地方元素濃郁、形式新穎有趣的活動,倡議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以古鑒今,接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上善若水·功在千秋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三大部分組成。

早在秦代,岷江就被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之一,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稱我們的母親河。

但它同時又泛濫成災,旱澇無常,沖毀莊稼,捲走牛羊。上午岷江兩岸的人民還在載歌載舞,歡慶豐收;下午可能就要抱頭痛哭,因為豐收的五穀可能已經顆粒無歸。以致有詩云:江水初盪潏(jué),蜀人幾為魚。

公元前276年,秦襄昭王任命李冰擔任蜀郡守,改寫了那個時代乃至當代蜀地人民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歷史。

李冰率眾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核心作用的三大主體工程分別是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都江堰渠首魚嘴,把洶湧而來的岷江分成內外兩江,完美解決了灌區枯水期農田、生活用水的需要和洪水期的防澇問題。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道關口,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寶瓶口是人工開鑿的一條山峽引水道,寬20米,深40米,像瓶口一般牢牢控制著內江進水量。

李冰利用山勢、地勢與水勢,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實現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體現了「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效益。它的治水經驗與河工技術也默默地延伸到了中華大地上的每一條河流,膏流萬頃,造福萬代,後世的很多水利工程都在學習借鑑它的思想和技術。


飲水思源·祭祀祈福

都江堰放水節又稱「開水節」,源於遠古對河神的祭祀。都江堰修築以前,沿江兩岸水患無常,人們飽受水患之苦,為了祈求「水神」的保護,常常沿江「祀水」。

都江堰修築成功後,使得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百姓們感激李冰、崇敬李冰,於是逐漸將「祀水」改為「祀李冰」。

每年冬季枯水期,堰工們根據「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歲修內、外江河道。到了清明時節,成都平原春耕急需用水,人們便拆除榪槎,引滾滾岷江水直入內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同時舉行莊嚴而又盛大的儀式,紀念李冰父子,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放水節也因此得名,並於唐宋時期漸成規制,2006年,都江堰放水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時間荏苒,歲月如歌。都江堰放水節年年相沿、世代傳承,儘管其形式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但人們對先賢的感戴,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始終如一。


水利萬物·潤澤天府

榪槎一開,碧波奔涌,從巍巍雪山上奔流而下的一江春水,於此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灌溉千里沃野。一幅「茂林修竹、美田彌望、岷江水暖、蜀風雅韻」的大美畫卷在天府大地徐徐展開,而都江堰水利工程正是鑄就這千年「天府糧倉」最堅實的後盾。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密如蛛網的渠系,使得岷江水一級一級地深入農田,灌溉莊稼。都江堰因為堅持了一歲一修和清明放水的制度,其灌溉面積已從最初的數10萬畝達到了現在的1133.2萬畝,為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資陽、遂寧等7市40個縣(市、區)數千萬人口提供了生態、生活、生產及其他綜合用水的重任。灌區集聚了四川近1/3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四川1/3以上的國民經濟總值,是灌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命脈,對四川糧食生產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

滔滔江水,悠悠古堰,不僅推動了天府農耕文明的緣起、發展和繁盛,不僅惠及當時,而且利在千秋,成就了繁榮富庶的天府糧倉。如今,千年農業灌溉工程都江堰持續煥發新的生機,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譜寫中國「大灌區」水利發展及文旅產業經濟的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