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偉 汪天鳳:李崖遺址考古發現——探尋秦人足跡

甘肅文物 發佈 2024-04-30T17:26:41.218038+00:00

《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嫡者,以和西戎。」

非子是秦國的直系祖先,但目前關於非子封邑究竟在什麼地方,從古至今,有多種說法。主要有關中西部的汧渭之會和隴山之西清水縣或張家川縣兩說,但具體位置一直不清楚,莫衷一是。

為尋找非子所封「秦邑」,2005年和2008年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結合三普對張家川和清水、秦安等縣進行了考古調查,並兩次重點調查了牛頭河流域,共發現各類遺址117處,而其中最大的周秦遺址就是李崖遺址。



李崖遺址位於今清水縣城北側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的台地上,西以趙充國墓地為界,東至陳家溝,行政區劃屬於李崖村、白土崖村、儀坊村。遺址背山面河,地形較為平坦開闊,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370~1450米。

大體以清水縣至張川縣公路及天水—平涼鐵路為界,其東、南為一級台地,主要文化堆積為西周時期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其西、北為二級台地,主要文化堆積為西周時期遺存和北魏至隋唐時期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二者相加,遺址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李崖遺址發掘情況

2009年在配合基建的基礎上,對李崖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鑽探和發掘,其中清理了三座被盜的殘墓(戰國、漢代)和一座西周時期的灰坑,從而對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2010-2011年間,考古隊對李崖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共鑽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探明豎穴土坑墓60餘座,灰坑百餘座。發掘墓葬20餘座。

其中19座墓葬形制均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均保存完好。其葬式均西首葬,除一座為二次擾亂葬、一座為屈肢葬外,其餘17座均為仰身直肢葬。出土隨葬品多則20多件,少則一兩件。器物組合以鬲、簋、盆、罐為主,年代均為西周時期,部分陶器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


李崖遺址與秦文化淵源


從墓葬形制及葬式葬俗來看,李崖遺址發掘的這批墓葬與禮縣大堡子山和西山遺址發掘的高等級貴族墓所表現的完全一致,即東西向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帶腰坑殉狗等。

更重要的一點是,其窄長形的墓葬形制與我們在禮縣、甘谷發現的西周時期秦墓如出一轍,因此我們判斷這批墓是早期秦人嬴姓宗族的遺存,而且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另外,李崖遺址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加之腰坑殉狗的葬俗,表明早期秦文化與商文化有著某種淵源關係。

《史記·秦本紀》載:「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可見秦遠祖與商王朝關係密切。據《史記》載,秦人在帝舜之時,被賜姓贏;兩周時期,「贏」姓諸侯國多分布在黃河下游的河南以及山東一帶,其祖籍即在山東一帶。

而且秦人與東方的殷人、夷人有著共同的鳥圖騰崇拜,秦人遠祖伯益,是東夷族的著名首領之一。這進一步說明了秦族、秦文化是東來的。而李崖遺址的發掘為秦人東來說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該墓地隨葬品、葬俗有濃厚的殷商遺風,表明其人群主要來自東方,其體質特徵也如殷墟人骨同為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

李崖遺址與秦戎關係

依據墓葬出土隨葬品可將墓葬分為兩類:

一是秦文化墓葬,隨葬品多以周代的鬲、簋、盆、罐為主,部分器型具有明顯的商式風格,是李崖遺址西周時期墓葬的大多數。

二是寺窪文化墓葬,僅有4座。

兩種墓葬在葬式葬俗上無明顯區別,且相間分布,除隨葬品外看不出明顯差別。如M18 為寺窪文化墓葬,但與之相鄰的M20 則為西周時期秦文化墓葬,兩墓規模相當,方向一致。

兩墓南北並列,相距不過5米,兩墓尺寸相當,葬式葬俗相同,均有「亞」形槨,應為「對子墓」。經人骨鑑定,M18屬男性,M20屬女性。「對子墓」一般反映了夫婦異穴合葬的關係,或許說明當時的秦人與寺窪文化的人群之間存在通婚關係。

李崖遺址及其所在地區考古材料反映出來的秦、戎關係,給人一種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互通有無、甚至婚姻往來的印象。這對於了解早期秦人與西戎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李崖遺址的性質

李崖遺址面積廣大、西周時期遺存豐富,周代墓葬和灰坑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中期,很少見西周晚期甚至春秋時期的遺存,表明遺址的繁榮期在西周中期,進入西周晚期、東周則很快廢棄。這與非子至秦仲四代居秦邑,至莊公遷徙至西犬丘的文獻記載大致吻合,由此推斷,李崖遺址很可能是非子封邑之所在。

《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馬大蕃息」,被「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關於秦邑的地望,《秦本紀》裴駰《集解》引徐廣曰「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也。」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雲「秦州清水縣本名秦,贏姓邑。」

又引《十三州志》雲「秦亭,秦谷是也。」據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得知,秦亭應在今牛頭河流域。《清水縣誌》載:「上鄭古城,封非子時所築,在北二里原上」,所指位置即今李崖遺址。李崖遺址處於牛頭河流域的中心,也是該區域面積最大的遺址之一,似乎其作為非子封邑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李崖遺址究竟能否承擔起作為秦邑的重任?據調查和發掘數據顯示,李崖遺址共發現周秦墓葬60餘座,已發掘的有20餘座,且沒有像大堡子山、西山等遺址類似的大型墓葬發現,考古尚未發現居住址與城防設施等,諸多因素都在制約其作為非子封邑的可能。因此非子封邑的具體地點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予以證明。

(作者:侯紅偉 汪天鳳

(來源:考古中的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