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麗與高麗不相關

山與海真人 發佈 2024-04-30T17:48:27.387644+00:00

很多人對高句麗和高麗進行了細緻的比對,結論非常明確。二者從起源、地理、民族、歷史、政治、習俗等各方面都不同。古人在文字上是很嚴格的,「句麗」與「高麗」根本就毫無關係,不過是有的中原文人以其發音相似,又都在東北,便主觀地認為二者相同而已。高句麗的準確稱呼,應該是高氏句麗。

很多人對高句麗和高麗進行了細緻的比對,結論非常明確。二者從起源、地理、民族、歷史、政治、習俗等各方面都不同。

古人在文字上是很嚴格的,「句麗」與「高麗」根本就毫無關係,不過是有的中原文人以其發音相似,又都在東北,便主觀地認為二者相同而已。

高句麗的準確稱呼,應該是高氏句麗。是在公元前11 3年以前,約公元前130年左右(西漢),由夫余國一個叫高朱蒙的善射人,以高為氏,在東北紇升骨城建國。其國在松花江北流段及以南的地方,他們自稱是太陽的兒子,河伯的外孫(摘自《三國志》及《北史》)。夫余國出自古索離國,源自古息慎,是炎帝後裔。所以,句麗國也必定是炎帝後代,信仰太陽和火,崇尚紅色。

句麗的國度起源於東北大平原的北部,是在東北中部從北向南發展的。經幾度興衰強盛時,頑強地在東北奮鬥,最盛時幾乎占據了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歷時八百年左右。

《後漢書》載:句麗「相傳以為夫余別種」,還說:「句麗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小水貊」 。所以,句麗人是貊人,與東北南部的朝鮮人不同。

《三國志》載:「溝婁者,句麗名城也」,「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其中:

「句」字,《康熙字典》有解為:「音溝,俗作勾,曲也」。字典中解:「溝」字為:「水聲」,也有小的河流意思。顯然,不管是句,還是溝,在此處都是淙淙作響的、彎曲的水流意思,是表明句麗人居住地的特點。

「婁」字,也是中國古代東北人常見的名稱用字。《康熙字典》中:婁——系馬牛曰婁馬牛,意為多數;也是東北地名,江名,姓,星宿名等;另外,「離婁」是明目者,也有小、微等意思。

「麗」字原意應為「離」字,是我國古代東北民族建國時常用的字,如:索離、鐵離等。在中國先天八卦中,東方為「離」,包含的內容是:火、日、麗、艷麗、武士、紅色、為……。而東北這個的地方在古地圖中屬於東方,不是東北,這裡的人多數信奉太陽和火,所以「離」字是東北人很願意應用的文字。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句麗被唐所滅。

句麗國王高姓,建國前後,直到句麗滅國,從來都是以鴨綠江北的地區為主。只在隋唐時期,因受打擊,國都開始遷到現朝鮮平壤附近。但他們與當時半島的新羅和百濟不同,他們一直是華夏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百分之百的中國先人之一族。

鴨綠江南很大一片土地,從古至清朝都是中國當然的國土部分。句麗滅亡後,渤海國曾占有這個地方。渤海國滅亡後,又屬遼國。後高麗曾想占有,但歷朝歷代也沒有給他們,金元兩朝動亂,這塊土地仍然屬於華夏。後朝鮮的占有,是因為後朝鮮當時屬於中國。

高氏王朝雖然在北魏後期的靈太后時,曾被北魏冊封為「高麗王」。句麗滅亡後,最後一位國王高藏及後代也曾在一段時間內被唐朝冊封為「朝鮮王」。但他們的主要管轄區域都不在朝鮮半島上,而是東北南部遼東地區。特別是高藏以後,所轄地區只是唐朝轄區內的屬地,都在遼東地區,並未過鴨綠江南。高藏當了遼東都督、朝鮮王,從唐朝回到遼東新城(現遼寧省撫順南部)就開始謀反。還沒等他發作,就被唐朝重新招回國內,安置在邛州(現四川省南部),直到死去。唐朝把高藏安葬在頡利墓的東側。頡利是突厥的可汗,因侵犯唐邊境,被唐軍俘虜,死在中原。

高麗國的歷史資料則詳細些,是在公元918年(後梁末帝貞明四年),由新羅人王建在鴨綠江以南的半島北部地區建立。這個地區,曾是純粹的古高麗(古朝鮮)、三韓、新羅國等傳統地區。所以,高麗人必定是純粹的古高麗(古朝鮮)後裔。句麗滅亡前,古高麗人曾經歷了三韓、新羅的過渡階段。句麗存在時的後期,對應的是新羅國,但新羅被句麗擠壓得只占半島東南一部分地區。

從高氏句麗滅亡,到王氏高麗成立的250年時間中,這裡主要是新羅的地界。雖然高句麗後期,特別是滅亡前,有部分高句麗人可能逃跑到這裡。但因句麗與新羅屬於世仇,且當時新羅和唐朝聯盟共同打擊高句麗和百濟。而位於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在句麗滅亡前三年,就已經被唐軍滅亡 ,且占領。所以高句麗人逃向南方的可能極小,到新羅的人應該更是極少。即便有部分句麗人逃到新羅和唐軍占領區,也決不會成為這裡人的主流。在這裡生活的人,必定還是原著古高麗人(古朝鮮人)和新羅人為主。所以,一部分新羅人建立的王氏高麗國,存有原高氏句麗人的成分可能性是極小的。也就是說,在高麗人的族群中,不可能存在原句麗的族群。

半島西南方的百濟故地,雖然百濟與句麗同根同源,但當時被唐朝軍隊完全控制。唐軍是為打擊句麗,才占領這個地方的,不可能允許滅亡的句麗人向這個方向集聚。所以,句麗人滅亡時,往半島西南逃的可能性基本沒有。既,這個方向,也不可能出現句麗人。

朝鮮半島南方,在百濟和句麗滅亡後,被新羅人填補空間,最後直到鴨綠江南岸都成為新羅的國土。但在唐軍撤出後,百濟很快又復活,所以半島西南部,仍然被百濟控制。到公元918年,高麗國在新羅北部成立。並於公元935年,高麗國徹底滅掉新羅國,第二年又滅掉百濟國,統一了朝鮮半島。

高麗國人,主要來自新羅。新羅來自辰韓和弁韓,其祖源是古辰國。古辰國是古高麗(古箕子朝鮮)的分支,古朝鮮是周武王冊封箕子為高麗侯的地方。箕子朝鮮也叫古高麗,國民主要是純朝鮮人。箕子朝鮮後來被燕人衛滿奪取,成為衛滿朝鮮。箕子的後人則以韓姓藏於民間,並建韓國於海島上。衛滿朝鮮被漢武帝滅亡後,移至朝鮮半島,成為後來的韓國,既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人。

在衛滿朝鮮時期,句麗國在古朝鮮(古高麗)北部成立。所以說,古高麗(古朝鮮)與句麗國曾同時存在於現在的東北地區。

顯然,句麗與古高麗是兩個國度。

從前面所說的內容,朝鮮出於王險(儉),王險是黃帝嫡二子昌意後人。所以古朝鮮(古高麗)也是黃帝後裔。

到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朝鮮。並分朝鮮為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時,句麗國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漢武帝設為句麗縣,歸玄菟郡管理,由原高氏家族集團繼續領導和管理他們自己的地區。

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先後於935年(後唐末帝清泰二年)滅新羅,在公元936年(後晉高祖天福元年)滅百濟,使半島三合為一。從此,在高麗國內又增加了夫餘人的後裔——百濟人,再加上先後投向朝鮮地區的漢人、靺鞨人、濊貊人、及契丹人等,高麗民族成為一個以朝鮮人為主的大雜合民族。

直到公元1392年(明太祖洪武25年),李成桂滅王氏高麗,自立為王,改名為朝鮮。1393年(明太祖洪武26年),明朝封李成桂為朝鮮王,使篡權的李氏朝鮮合法化。

高麗之名並非新羅人王建建國時的獨創,而是利用了古代箕子的封號,利用了王氏是古朝鮮人先祖的有利條件,在古高麗滅亡一千多年後建立的新國度。

高麗國與以東北地區中部為主的句麗不同,一直未過鴨綠江北。是土生土長的朝鮮半島風俗和國度,但其文化則是百分之百的華夏民族遺傳。

古高麗(古朝鮮)國,特別在箕子朝鮮時期,曾包括東北南部和朝鮮半島。句麗國強盛時,也正是包括了東北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一些地區。所以,有些中原人習慣以地名稱句麗為高麗。但是:

句麗是濊和貊人後裔,起源於東北中北部。

高麗是古朝鮮人後裔,起源於朝鮮半島中北部。

二者活動地區雖然有重複的地方,特別是後期的句麗王曾經被北魏皇朝冊封為「高麗王」稱號,但二者不同之處是決定性的,不能混為一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