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強大奧秘:兵馬俑又有重大發現,難怪秦始皇能橫掃六國

歷史評談 發佈 2024-02-27T19:25:45.672367+00:00

按照傳統認知,秦軍之所以強大,原因在於「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刺激秦軍勇往直前,只要斬獲一個首級,就能成為最低等的「公士」(一級爵位),然後就可獲得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瞬間就能改變人生,因此鑄就了秦軍的強大。

按照傳統認知,秦軍之所以強大,原因在於「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刺激秦軍勇往直前,只要斬獲一個首級,就能成為最低等的「公士」(一級爵位),然後就可獲得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瞬間就能改變人生,因此鑄就了秦軍的強大。

與之類似的是,漢朝漢武帝時期,為了激發士兵戰鬥欲望,漢武帝推出「武功爵」。根據考古發現的《擊匈奴降者賞令》揭示,漢武帝不惜重金,斬殺一個匈奴士兵,可以換取近一斤的黃金,瞬間可以改變人生,由此鑄就了漢軍的強大。

然而問題在於:金錢與爵位的力量確實強大,可以刺激士兵的戰鬥欲望,但有戰鬥欲望與強大並非一回事,既然如此,秦軍、漢軍強大還有什麼奧秘?兵馬俑考古又有重大發現,改寫了傳統認知。

不久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進行了第三次發掘,取得了多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之一是秦軍武器裝備問題。

此次考古發現的長兵器,只有鈹和戟這兩種。其中,鈹與現代刺刀類似,即將短劍裝在長柄上,修正了過去將鈹視為短劍的錯誤;戟是前矛後戈的組合體,即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

此次考古發現的短兵器,只有青銅劍這一種,一共發現五把,長度都在88—91厘米,與過去發現的秦劍長度大致相仿,但意義卻非常重大,改寫了傳統認知。

五把寶劍都佩戴在兵馬俑的身上,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申茂盛介紹:「劍就在俑身上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附件都在。」

然而,考古發現佩劍的主人卻不是將軍,都是普通士兵,由此申茂盛判斷認為「我們認為劍是標配,每個士兵都會帶。」

以前,考古發現的秦俑青銅劍,都是將軍佩戴,其他戰國青銅劍,也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佩戴,傳統認知是將軍配寶劍,普通士兵肯定沒有資格,因此這一發現無疑改寫了認知。

更為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首先,秦國士兵身上長兵器、也有短兵器,比六國士兵裝備的兵器更齊全,不僅可以長兵器作戰,還能短兵相接,況且還有遠射的箭陣洗地。

其次,秦劍長度為88—91厘米,而六國青銅劍長度通常在50—65 厘米(應是技術不如秦國,故長度不如秦國),一寸長一寸強,短兵相接時更有利。

因此,軍事裝備的優勢,必然讓秦軍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其中秦劍的裝備,讓秦軍在短兵相接時明顯更具戰鬥力。

筆者認為,除此之外,普通士兵裝備如此長度的秦劍,應該可以佐證秦兵的身高問題。

荊軻刺秦王中,嬴政因為寶劍過長,一時沒能拔出,而被荊軻追殺,左右大喊「王負劍」,這時醫官夏無且扔藥囊,為嬴政爭取了一點時間,嬴政將寶劍推到後背,由此才拔出寶劍。

嬴政遭遇危機的重要原因,在於寶劍過長,無法順手拔出,這是客觀原因,那麼秦軍普遍裝備寶劍,在戰場上是不是也需要「負劍」而拔?顯然不會,因為戰場生死一瞬之間,「負劍」而拔肯定不利於戰鬥。

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秦軍身材普遍較高,如此才能隨手拔出寶劍投入戰鬥。以兵馬俑來看,秦軍身高應該普遍在170厘米以上,而秦始皇的身高,可能不到170厘米,故而秦始皇只能「負劍」而拔。

可見,除了軍功爵刺激之外,秦軍強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軍事裝備,這就讓筆者想到了繼承秦制的漢朝,以及「一漢敵五胡」。

《漢書》記載:陳湯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胡兵「兵刃樸鈍,弓弩不利」,所以「一漢敵五胡」,但當胡兵「頗得漢巧」後,就變成了「一漢敵三胡」。

考古證實,漢朝軍事技術長期保持領先,比如山東出土的一把大刀,上面刻有「永初(東漢漢安帝劉祜年號)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煉)大刀」,科學鑑定確認原料為炒鋼,經過大約30次的鍛鍊而成,比鐵製兵器至少要高二三個等級,而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只能製造普通鐵器。

顯然,秦軍、漢軍之所以強大,不是空談、不是單純的刺激,更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有著實實在在的軍事裝備優勢,故而秦始皇能橫掃六國、漢軍能一漢敵五胡。

最後,關於本文話題,還有兩點值得一提:

首先,秦漢時沒有儒家的羈絆,中國人還很重視技術進步,知道保持軍事裝備領先的重要性,陳湯也能客觀的解釋漢軍強大的重要原因,但後世儒家卻忽視這一點,由此帶來了很多遺憾,這是儒家的不足之處。

其次,裝備優勢不是萬能的,擁有裝備優勢未必就能打勝仗,但武器裝備落後的後果卻是悲慘的,近代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欲要重新秦漢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其中一點就是要時刻發展軍事科技,追求裝備優勢,尤其在當下,更具緊迫性。

參考資料:《震撼!秦始皇兵馬俑最新發現》、《漢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