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或要認慫,德國不再額外提供對烏援助,擔憂美國大選結果有變

鍋博士 發佈 2024-02-27T21:05:06.315972+00:00

俄烏衝突發展到今天,儼然成為俄羅斯同整個西方陣營對峙的持久戰,雙方都耗不起了。德國最先釋放這個消息,並坦言擔憂起美國的狀況。據德國《星期日世界報》消息稱,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表示,在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後,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裝備缺口擴大。

俄烏衝突發展到今天,儼然成為俄羅斯同整個西方陣營對峙的持久戰,雙方都耗不起了。德國最先釋放這個消息,並坦言擔憂起美國的狀況。

據德國《星期日世界報》消息稱,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表示,在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後,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裝備缺口擴大。除已經承諾的軍事支援項目外,德國將不會再從庫存中拿出武器進行支援。

德國防務裝備的現有缺口,恐怕到2030年前也無法補足。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歐洲各國,先前北約決定在波蘭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新的軍火工廠,但這遠遠無法滿足烏軍前線的巨大消耗。

單拿4月1日而言,俄烏雙方在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等地皆有戰事,其中在東部戰線約進行七十次戰鬥衝突,而巴赫穆特有二十五次,馬林卡大約有二十次。

其背景是在快節奏、大規模衝突結束後,而該地區又雪雨交加的複雜背景中。

烏克蘭現有的軍工體系,在去年2月27日戰爭伊始,就被俄軍標記轟炸。哪怕還有些勉強維持的地下工廠,產能也總是有限的。

基輔的為今之計,只能是仰仗北約提供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而西方又能堅持多長時間呢?

俄羅斯可以破罐子破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凍結,也不顧國內軍工產業將吃多少「皇糧」,只要能拿下烏東四州,打通連接克里米亞半島的陸上走廊,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反觀西方能獲得什麼呢?

莫斯科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後,波蘭副外長雅布隆斯基遺憾地表示「在國際組織中,這種孤立俄羅斯的機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衝突爆發後,俄羅斯的實際對手只有美英歐日,而其他國家要麼是居中和稀泥,要麼是旗幟鮮明地支持俄羅斯。

西方的號召力遠不如預期,許多中東和非洲國家不僅沒有譴責俄羅斯,反而指控西方殖民時期種種罄竹難書的罪行以及二戰結束後對他國主權侵犯的歷史。

尤其是科索沃局勢緊張後,更彰顯出北約無法公正做出裁決。

具體到東歐局勢而言,俄羅斯國庫雖日漸空虛,但防務力量並未有半點放鬆。

4月1日起,俄羅斯開始自201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徵兵。同時,莫斯科所有高層都在為防務而積極調整,旨在快速恢復俄羅斯的軍事工業能力。

這場持久戰,莫斯科顯然做好充足的準備,而西方卻有些認慫。

德國防長在表示無法加大對烏的軍事援助後,也明確對美國如今的狀況表示擔憂。

他認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將影響北約對烏軍事援助的可持續性,哪怕是「親歐洲和基輔」的總統上位,也會影響提供預算的額度。

如果美國這個大頭都放緩援烏進程,那俄烏衝突也將進入尾聲,基輔則不得不選擇妥協。

確實,在美國黨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任何議題都將被拿來炒作,尤其是一場費力不討好的地緣政治衝突。

尤其是歐洲各國訴求不一,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自然也涇渭分明,德國做此表態,波蘭還沒來得及說話。

何況德防長的意見,未必是議會的意思,而其他行政部門也未必能通過。畢竟前幾天,德國財長才剛要求加大對烏克蘭的預算。

說到底,西方在俄烏衝突中唯一能收穫的好處,就是俄羅斯被捲入戰爭泥潭,從而使普京政府垮台。

時至今日,俄羅斯國民經濟雖遭受重創,但財政支出仍在可控範圍之內。軍事動員雖遭致非議,但民族意識形態並未動搖。

反觀西方,很難在高通脹的壓力背景下,掏出更多的財政預算去擴大軍備生產,支援烏克蘭。

說到底,這不是一場真正威脅歐洲的戰爭,政府無法說服民眾為俄烏衝突買帳。

眼下正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歐洲政壇上出現,認為基輔應儘早與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但被澤連斯基不屑一顧。

生存於上層建築的人怎麼會認不清形勢?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還不希望戰爭停止,俄羅斯與歐洲並未實現零和博弈。

如果想打破僵局,或許在烏克蘭戰場上還會出現「布恰鎮事件」等人道主義危機,迫使歐洲在輿論上不得不持續援助烏克蘭。

總而言之,俄烏衝突發展是多方博弈的戰場,明暗多線交織在一起,十分複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