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馬格之死:極致父權下的悲劇

首席商業評論 發佈 2024-02-28T01:13:48.351102+00:00

3月22日,《人物》雜誌公眾號發布《城堡里的馬原》一文,將先鋒派小說代表作家馬原推向了風口浪尖。文章還原了馬原的兒子馬格從查出心臟病到去世的全過程,兒子馬格患有心臟病,但父親馬原因為對「原始生活」的極致追求和對現代醫學的偏見,堅持住在高原的城堡里,多次阻止妻子帶孩子就醫或接受心臟手術。

3月22日,《人物》雜誌公眾號發布《城堡里的馬原》一文,將先鋒派小說代表作家馬原推向了風口浪尖。



文章還原了馬原的兒子馬格從查出心臟病到去世的全過程,兒子馬格患有心臟病,但父親馬原因為對「原始生活」的極致追求和對現代醫學的偏見,堅持住在高原的城堡里,多次阻止妻子帶孩子就醫或接受心臟手術。最終導致馬格帶著隱疾長到13歲,「意外」在父親的城堡里去世。


知名作家晚年喪子,本該值得悲嘆。但在這篇揭露背後故事的文章發出後,人們更多的是氣憤和指責:為什麼一個足以在現代文學史留名的作家、知識分子,會近乎偏執的讓孩子拒絕現代醫學治療,成為變相「殺死」自己兒子的劊子手?


這一場世俗的審判,能撬動包裹在城堡里的人嗎?


馬格之死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去年6月8日,作家馬原突然在個人社交帳號發文,宣布小兒子馬格去世。


馬原在文中寫道:「馬格是我們的兒子,他的忽然離去帶給我們無邊的傷痛。」簡單、真摯的文字在當時引發了網友一陣唏噓。


在馬格剛出生時,就被醫生告知「心臟有點問題」。隨後在2018年和2021年,馬格先後被確診為二尖瓣閉鎖不全和馬凡綜合徵。《城堡里的馬原》一文中,對馬格的心臟病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一年級學校常規體檢時,檢測出馬格的心率超過130次/分鐘,馬格媽媽想帶她去檢查,遭到了馬原的反對。後來馬格去南京找哥哥玩時,哥哥發現了他的異常,帶他去醫院進行了檢查。被診斷為心臟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需要做微創手術,結果父親馬原再次對手術、檢查提出了反對意見。


2021年下半年時,馬格的母親帶其到上海的一家醫院檢查,診斷為馬凡氏綜合徵,由於幾家醫院對於治療建議不統一,馬格的手術暫時擱置下來。最終,馬格於2022年6月1日倒在自家廁所中。


由於所居住的城堡地理位置較遠,救護車在一個小時後才抵達,馬格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最終,13歲的馬格再也沒能在那個6月醒來。


在馬格去世10個月後,《城堡里的馬原》將此事背後的「細節」第一次曝光在大眾的視野,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馬格去世並不單純因為病情嚴重導致,關鍵的隱情還有「人禍」。



文章發出後,馬格之死引發巨大的輿論和關注。


田園夢裂痕


在這個令人悲傷的故事裡,馬原是絕對主角。


雖然當代大部分90後和00後,都沒怎麼聽過馬原的名字,但在上世紀80年代,馬原的名字曾經風靡文學圈。其所撰寫的《岡底斯的誘惑》《拉薩河女神》等,曾影響一大批文學青年。


這些成名作品,描寫的都是西藏生活。西藏荒涼原始、神秘綺麗的景色,和藏民粗獷神奇的生活,共同構築了馬原筆下的神秘主義世界。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個神秘主義世界,他還創新了表達方式,按照文學史的說法,「馬原是第一個把創作的重心從『寫什麼』轉移到『怎麼寫』的作家,在小說的敘事策略、敘述語言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實驗,引發了一場小說革命。」



靠這些帶點神秘主義色彩的作品,馬原一舉在文學史上留名,和余華、蘇童、格非、洪峰並稱為「先鋒文學五虎將」,是當代先鋒派小說家代表之一。


此後,因為身上所背負的「逃離北上廣的作家」標籤,馬原再次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


根據文章表述,討厭現代生活的馬原選擇了雲南西雙版納南糯山,並用6年的時間建造了9座建築,親手設計打造了一個童話樂園,也是他理想中的烏托邦城堡。用馬原自己的話,他的浪漫田園生活,是養兩隻孔雀、十幾隻雞、兩條狗,閒了就去敲敲鐘,其他時間就是閱讀和寫作。如夢似幻,在流雲中生活。


在現實中,居住在鄉村雖然意味著美好和詩意,但同時也意味著購物、交通、上學都成問題。但為了支撐馬原的浪漫想像,馬原的家人,包括妻子李小花和兒子馬格,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巨大的城堡,也意味著巨大的日常工作量。氣場做飯、餵雞、養花、打掃,招待客人甚至就連「上房揭瓦」、修理熱水器這類的活兒都得靠馬原的妻子小花來完成。


馬原的故事走入公眾視野後,另一段視頻也被翻了出來——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小片段能夠反映出這個家庭的權力關係。


視頻由馬格拍攝。虛弱的馬原坐在椅子上指揮著馬格的媽媽李小花和他的舅媽搬運磚頭和石子。馬格在視頻里說:「媽媽一直不理解爸爸要幹什麼,但是媽媽還是會聽爸爸的,因為她知道聽爸爸的,不會錯。」


被城堡中瑣事纏身的小花曾躍躍欲試想開設一個淘寶店,但是遭到了馬原的強烈反對,原因是「花姐有了事業,寧靜的家庭生活就會被打破。」於是花姐又回到了繁瑣的家務勞動中。


在馬原的個人公眾號里,開設了一個叫做「九叔訓老婆」的欄目,記錄兩個人拌嘴的過程。幾乎基本每一期「訓妻」視頻的最後,都以花姐表示「認錯且改正」劇終。



馬原對這個家庭的一切擁有著至高無上、說一不二的絕對話語權,而這一行為模式,也順理成章被他用在了兒子馬格身上。


在馬原的成長教育過程中,馬原也同步沿用了自己那一套與世俗世界劃清界限的極端世界觀,並狂熱地要馬格也接受這套世界觀,甚至誤以為世界就是這樣運行的。


他告訴馬格「星星是幻想,太陽也不是物質,火星是不存在的」。他不想讓馬格上學,因為「沒有用」;他拒絕帶馬格就醫,因為「心臟是不能動的」。他拒絕馬格被世俗生活「玷污」。


在馬原看來,馬格善良懂事,生活在田園風光中十分快樂。但是在美好的表象背後,是馬格長時間沒有自由,時刻被父親約束。


有網友認為:對於教育兒子,馬原不是以父親的身份培養一個具有能懂意識的個體,是用小說家的意識在書寫一個被動承受的理想角色。於是馬格成為他的審美客體,馬格的人生也成為他杜撰、料想好的完美故事。


因為長期的獨斷與傲慢,馬原也並沒有太把兒子的病當回事。甚至在兒子離世後,馬原依然偏執地認為「馬格沒有出意外,沒去醫院,沒有傷痛,他就突然走了。為什麼一定要歸結是心臟病?」


馬原做錯了什麼?


事實上,馬格所患的心臟病並非無法治癒或無法改善的疾病。有醫生表示,通過微創手術就能解決,很多患者都可以過上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但馬格的悲劇卻似乎早已註定。這其中,馬原自己「抗癌成功」的經驗故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當年,馬原肺部腫塊疑似癌症,他在沒有確診的情況下從上海移居海南,又從海南舉家搬到雲南,他堅信自己就是得了癌症,是由於換「水」而被治好,所謂換水,也就是換個環境生活。


在放棄治療後,馬原還能一直活著,這使他堅信自己放棄西醫的手術化療是正確的,也為其子的「棄療」有了「實踐依據」。


或許,正是因為自己體驗過了「神跡」,才會讓馬原對待兒子心臟問題時抗拒現代醫學的介入:「治不好的病,你治它幹什麼?」但有知情人稱,馬原肺部的腫瘤,第一次穿刺的結果「未見癌細胞」。從頭到尾,馬原的康復過程中,他的身份始終都只是「疑似癌症患者」。


後來,馬原這樣和友人說起自己對馬格身體異狀的態度:「我覺得我們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盜鈴』『視而不見』和『自欺欺人』來面對疾病。」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自幼身患心臟病的馬格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治療,常年的鍛鍊、離群索居久處高原以及治療延誤,這些都加速了馬格的離世。


而馬原作為家庭的主導人,無法脫離干係。


電影《星際穿越》裡曾經反覆引用過迪蘭·托馬斯的那首詩《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告訴人們不要聽從命運擺布,不要放棄活的希望。


可是,命運沒有假設,因為孩子已經離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