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口地區的自然災害

曉形樓主人 發佈 2024-02-28T04:19:15.350898+00:00

明代,黃河決口泛濫明顯增多,給周口一帶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黃水過處,土壤鹼化,水旱災害連年,農業產量低下,人民生活異常貧困,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黃河南泛

明代,黃河決口泛濫明顯增多,給周口一帶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這些水患小的沖堤決堰,漂沒莊稼;大的壞屋破廬,人畜淹溺;更大者沖城毀池,一片汪洋,人盡為魚鱉,其慘狀不忍卒睹。黃水過處,土壤鹼化,水旱災害連年,農業產量低下,人民生活異常貧困,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明洪武三年(1370年),黃河決口,沙穎河堤潰決,項城縣境一片汪洋,死者甚眾。洪武八年(1375年),黃河決口開封大黃寺,溢水流入賈魯河,因下游淤塞,大部河水由渦河、潁河分流入淮,以渦河泄量最大,但持續時間不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月,黃河決口中牟,扶溝、西華等縣民舍漂沒。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河水暴溢,決原武黑羊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人於淮」(《明史•河渠志》)。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黃河南徙,項城縣治所槐坊店毀於水,民房沖沒殆盡。

永樂六年(1408年),黃河泛濫,沙河溢,槐店受災。翌年黃河決,沖壞陳州城。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黃河溢,由陳入項,淹沒城郭,民廬沖沒殆盡,項城縣城自今沈丘槐店遷至殄寇鎮,即今項城秣陵鎮。

正統九年(1444年),黃河決口滎陽,經陳州境入項城達於淮,是年大水。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決榮澤,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潁、郷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康,沒田數十萬頃」(《明史•河渠一》卷83)。

景泰四年(1453年)後,黃河以南河水水勢漸盛,西華為避水而遷縣治。

天順五年(1461年),黃河決口大梁,扶溝、淮陽、太康被水。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黃河南徙,鹿邑平地水深丈余,民多溺死。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黃河決口原武,南至陳,經潁水入淮。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黃河決口原武黑洋山,南流至項城縣境。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黃河潰溢,扶溝禾稼盡淹。

成化十四年(1478年),黃河決口大梁,扶溝、西華、太康、淮陽、項城、沈丘皆大水。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黃河決口,水至扶溝城下。

弘治二年(1489年),黃河決口開封,十分之三的潰水南注潁河和渦河。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壬申,大雨如注,黃河漫溢決口孟津口,扶溝、西華、淮陽、商水、項城、沈丘、鹿邑皆受災,沙河兩岸水深丈余,死人、毀房無數。大水漫及扶溝城外東牆,縣令乘船進東門。

關於明代黃河奪潁河、渦河分流豫東平原的情況,史載明代黃河入注潁河的明確記載首次發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此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永樂九年(1411年)黃河主流奪穎達20年。從永樂九年(1411年)至景泰六年(1455年),黃河仍有支流入注穎河,達45年。弘治二年(1489年),黃河決開封,十分之三的潰水再次南注穎河和渦河。為了保護運河,弘治三年(1490年)白昂及繼任的河官劉大夏治河時都曾疏浚潁、渦河道以分殺水勢,這次人顆維持了六七年。儘管潁河是淮河以北最大的支流,仍不足以吞納黃河洪峰時的巨大流量。這三次入穎的勢頭越來越弱。明代後期還發生過兩次黃河入注潁河的事件,都是人工誘導的結果,一次是嘉靖十一年(1533年),都御史朱裳曾開孫家渡口入潁,但收效甚微;另一次是明末發生的人工決河,崇禎十五年(1642年),河南巡撫高名衝下令扒開開封西北17里的朱家寨,李自成義軍決河於開封的馬家口互相淹灌,二口相距30里,導致黃河再次人潁。

黃河奪潁的時間集中在嘉靖以前,而黃河占用渦河河道的時間主要分布在明代嘉靖以後,這說明黃河分流在明代前期偏西南,後逐步東移。《明史•河渠志》記載的黃河入渦事件僅4次,根據渦河沿線鹿邑、亳州、蒙城及懷遠的縣誌中有關黃河河情的記載,可知《明史•河渠志》的記載有疏漏,黃河出現在渦河的記載共26次。

從元末到明初,河政不修,河患頻仍,形同元代,黃河下遊河道在魯西南至淮北平原潁河一線以東的地區之間來回擺動。明人治河方案經歷了初期「分流」、中期白昴、劉大夏的「北堤南分」及明末潘季馴的「束堤治河」的探索階段,經潘氏固定的河道「廢黃河」,與賈魯河河道流向大體一致。總之,明人治河仍沿襲前代做法,以「順河勢」為主。

明代治河主要採取分流而治的方法,而黃河分流主要借道淮北支流,淮北支流一般河道狹窄,往往難以承受受突如其來的黃河泛水,產生漫溢現象象。

黃河南泛的西界是潁河,潁河以東的的淮北沿河城鎮,都有遭遇黃河泛水水侵襲的潛在威脅,一俟天公作性,黃河泛乏濫,沿線城鎮總是迭被其患。甚至一些縣治受災之後,遷城以避河患,如宣德三年(1428年),項城縣治由今沈丘槐店鎮遷往殄寇鎮(今項城秣陵鎮)。

旱、蟲、風、雹、疫、凍、震等自然災害

明代,周口一帶除遭黃水多次南泛為害害之外,其他自然災害也頻繁發生。

旱災僅次於水災。蟲災,主要是蝗災,,往往伴隨旱災發生。疫災明顯增多,是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特點。此外,凍災、風災、雹災、震災等也時付有發生不少年份往往多種災害並襲。

明洪武五年(1372年),特大旱,蝗。是年始,連續3年大旱、蝗,大飢。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蔡水南徙陳州。明永樂八年(1410年)夏秋之交,霆雨多日,淮陽、項城、沈丘大水,民飢。永樂十三年(1415年)夏末,商水、項城、沈丘霆雨,河溢,民飢。永樂二十年(1422年)夏秋,西華、太康、鹿邑、項城、沈丘霍雨,黃河泛濫,並傷禾稼。正統五年(1440年)夏,淮陽、沈丘旱、蝗,民飢。天順四年(1460年)夏,商水、項城、沈丘大雨水,秋繼雨,歲大水。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淮陽、項城、沈丘大雨水,大飢。翌年七月,大雨水。成化十七年(1481年)始,連續5年大旱,死者遍野,人相食。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商水特大旱,年景飢謹。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春,扶溝、太康、淮陽、沈丘旱。冬大雪,人畜凍死。是歲大疫,死者眾。弘治六年(1493年),項城、沈丘大水,扶溝、太康大旱。冬大雪,深丈余。正德三年(1508年)春,淮陽、項城、沈丘旱,秋煌。正德六年(1511年),扶溝、淮陽、商水、項城、沈丘先旱,後大水。正德七年(1512年),雙泊河決口洧川栗家口,故道淹沒,橫潰旁徙,扶溝北部受害特甚,曹台、晉岡、龍窩坡一望無際,禾黍之物盡淹。正德十四年(1519年),西華、淮陽、沈丘大水,漂沒人、物。

嘉靖二年(1523年)秋冬,扶溝、太康、淮陽、鹿邑霍雨傷稼。是年沈丘夏水秋煌。嘉靖六年(1527年)始,太康、淮陽、項城、沈丘連續3旱、蝗,大飢,人相食。嘉靖十六年(1537年)始,扶溝、西華、太康、淮陽、商水、鹿邑、項城、沈丘連續年大水,大飢,人相食,大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始,扶溝、鹿邑霆雨50餘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正月,西華、商水、項城、沈丘雨冰,野禽凍,民竟取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夏秋,淮陽、沈丘大雨水,民飢。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五月十八日起,淮陽大風雨彌月,拔木無算,民舍盡壞。秋,淮陽、沈丘禾稼淹沒,民飢。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淮陽、沈丘雨雹,大風折木損禾。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太康、淮陽、沈丘大水,平地行舟,禾稼盡沒,廬舍傾毀,民飢。冬十二月,大雪7日,深數尺。

隆慶元年(1567年)春,淮陽、沈丘飢。八月大水,九月雪。翌年四月,霖雨彌月,大水。隆慶三年(1569年)秋,淮陽、鹿邑、沈丘大水,民屋多壞。

萬曆八年(1580年),淮陽、鹿邑、沈丘大水,飢,人相食。翌年,淮陽、扶溝、太康、鹿邑、沈丘、項城大水,民飢,疫。萬曆十一年(1583年)夏,扶溝、淮陽霍雨3月,沙河、雙泊河泛漲,廬舍傾,麥禾多淹。是年秋,鹿邑大旱,無禾。萬曆十五年(1587年),扶溝、鹿邑大水,飢。淮寧四月大雨雹傷禾,五至八月不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夏,淮陽、扶溝、西華、太康、鹿邑、沈丘、項城霍雨彌月,無麥。秋,復大水,無禾。沙穎河、賈魯河等堤決橫流,四野成河,百姓食樹皮草根,餓殍滿溝壑。《陳州府志》載:此年陳州"霍雨連月,平地水深數尺,破堤浸城,四門道路不通,出入以舟,沙、穎等河堤決橫流,桑田成河,漂沒民舍,死者無算。"翌年春,淮陽、鹿邑、沈丘大飢,斗米銀2錢。五月,沙河溢,二麥殆盡,人食草木。第三年春,民大飢,食草根樹皮幾盡,餓殍遍地,人相食。萬曆二十五年(1607年)七月,淮陽、沈丘、項城大水,蔡河決,廬舍禾稼淹沒殆盡。次年,淮陽、太康、沈丘、項城連遭水患,民多徙他鄉。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秋,扶溝大水。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沙穎河決堤周家口,沖毀廬墓,死者甚眾,淮陽、商水尤甚。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淮陽、扶溝、太康、沈丘、項城大旱,蝗食禾,民食草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太康旱,飛蝗蔽日。十二月淮陽雨冰折木。是年見彗星。

崇禎六年(1633年),淮陽、鹿邑蝗蛹遍野。崇禎九年(1636年),淮陽、項城大疫,二麥枯於地,無人收穫。翌年夏,淮陽、商水、扶溝、太康、鹿邑、沈丘、項城大旱,蝗,沙河見底。是年始,連續4年大旱,蝗,人相食,死者十之七,亘古未有。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淮陽、商水、西華、扶溝、太康、沈丘、項城旱,大疫,死者眾。夏,復大旱,大荒。九月,項城有大星隕落。十月,扶溝、西華過鼠,貓見而避之,窮民以鼠為糧。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二十八日,淮陽、項城黑風自東北起,狂風怒吼,白晝晦暝。

淮陽在明代277年間,發生大澇災害53年次,平均5.2年一遇;發生旱災18年次,平均15.4年一遇。扶溝在明代發生大水災不下14次,其中河患就有8次,發生旱災不下11年次,疫災不下5年次,蝗災不下4年次。沈丘在明代發生水災40年次,其中河患11年次;發生旱災28年次,蝗災23年次,雪災2次,雹災1次。

明清時期,項城自弘治八年(1495年)起,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發生旱災、蝗災、病蟲災不下26次,有時旱、蝗災並發。

商水自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至1949年建國前的535年中,幾乎年年有災,其中大的災荒年就有106個,平均約5年一遇。

周口地區在明代多次發生地震。洪武十七年(1384年)二月,沈丘發生地震。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月癸巳(10月29日),西華、太康及陳州兩次地震,有聲,城郭屋宇樹木搖動。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初一日,太康雷電大雨,地震。震中鄢陵、洧川,震級5.75級,震中烈度7度。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八日,臨穎發生地震,聲如雷,震中5.75級,烈度8度,波及扶溝、沈丘等縣。是年災疫。嘉靖四年(1525年)八月十六日,商水、扶溝地震如雷,震中不詳。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扶溝地震,垣屋傾裂,人多壓死,震中在晉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壬寅(1556年1月23日),有聲如雷,雞鳴狗吠,淮寧、沈丘地震,震中在陝西華縣。隆慶三年(1569年),淮寧地震,震中在陝西潼關。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壬辰,河南修武地震,震級6級,烈度7度,波及周口一帶。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山東劍縣南發生6級地震,震中烈度7至8度,波及沈丘。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十九日,淮寧、沈丘地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