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連綿不絕

洛陽晚報教育週刊 發佈 2024-02-29T01:49:32.055420+00:00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隨著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入選,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評以來,洛陽累計入選的項目達14個。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隨著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入選,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開評以來,洛陽累計入選的項目達14個。

從伏牛山區舊石器時代的火塘到黃河南岸新石器時期的壁灶;從夏都二里頭方正規整的多網格式布局到隋唐洛陽城鱗次櫛比的里坊;從偃師商城完備的水利設施到漢魏洛陽城龐大的水利工程……這些歷年來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成果,描繪出神州大地上早期人類的起源歷程,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也一次次為5000年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提供實證。


追根溯源,展示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30日,春光正好,二里頭遺址「九宮格」區域西側,十餘位考古工作者正埋頭在探方內忙碌。

時光回溯到64年前。1959年4月,我國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正式啟動。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進入了考古團隊的視野,隨著發掘不斷深入,一個沉睡3800餘年的都城遺址一點點揭開面紗,帶給世人接連不斷的驚喜。

「從最新的考古發現來看,二里頭遺址中可能不止『九宮格』,而是由更多的『網格』組成。」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再次為大家帶來驚喜。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為我們展現了夏王朝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曾被認為是虛構的歷史變成真實可信的歷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開後世都城「里坊」制度的先河。

在洛陽,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跡,藉助大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得以驗證。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洛陽城內,設「方三百步」的里坊323座;而隋唐洛陽城郭城內也呈棋盤方格「路網」格局,隋代設坊103座,唐代設坊120座。


探尋歷史,樹牢文化自信精神根基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一項重要發現,妯娌遺址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與史載黃帝時代相當,同時位居古人所說的黃帝或黃帝族的聚居區,其文化內涵與《史記》等書對黃帝的相關記載吻合,因此,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應當是黃帝曾經生活過的家園。

在妯娌遺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用於祭祀的禮器——鐃形器,其宛如一株文明之苗,古老的土地上逐漸紮根、生長,對商周時期的鼎、鍾等青銅禮樂器產生重要影響。

除妯娌遺址外,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新安漢函谷關遺址、東漢帝陵、漢魏洛陽城、隋代回洛倉等均有不少成果填補歷史空白,一個個考古發現,既展示出從古至今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也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民族豐富多元的文化基因。

「考古是對歷史的追問和探尋,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版圖。」王巍認為,考古發現有很多方面印證了考古和文獻的記載,為我們築牢文化自信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根基。


活化利用,再現歷史文化遺產輝煌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立足洛陽,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向前溯源。文明密碼被一點點破譯,充分展示了洛陽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王朝興起、都邑規劃、陵寢制度、隋唐大運河、絲綢之路、黃河文化及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也證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當前,洛陽市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正不斷創新思路,讓歷史文化資源、考古發現成果更好地「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位化展廳,藉助數位化互動遊戲,觀眾可以沉浸式與歷史「對話」;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VR智能導覽,遊客可以360°欣賞千年前的運河風光……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藉助考古發掘破譯的文明密碼,作為中原文明核心區關鍵一環的古都洛陽,將再現歷史文化遺產新的輝煌。

(洛報融媒記者 智慧 見習記者 李曉楠 通訊員 郝君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