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的這個旅遊景點雖然是人造,但這份豪氣還是撲面而來

日日悅讀 發佈 2024-02-29T10:49:32.694983+00:00

張居正是湖北荊州走出去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少年時是享譽荊州的神童,48歲時任明萬曆首輔,其故居在荊州有兩處,其中一處在荊州城內東北側,張居正故居原名為「張大學仕府」,也稱「南園」。

張居正是湖北荊州走出去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巨大,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千古一相」。他少年時是享譽荊州的神童,48歲時任明萬曆首輔,其故居在荊州有兩處,其中一處在荊州城內東北側,張居正故居原名為「張大學仕府」,也稱「南園」。於1573年由明神宗朱翊鈞賜銀修建。歷經戰亂,於清朝末年損毀。


據歷史資料考證,張居正於1525年(嘉靖四年)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草市張家台的一位秀才家裡。年幼時就十分聰明。傳說,其曾祖父張誠在張居正出生的前一夜做了一個夢,夢見一輪明月落在自家的院內天井水瓮中,不一會,有一隻白色的烏龜從水中浮上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將龜蛇奉為神靈,且漢朝時,皇太子、列候、丞相、大將金印上,都以龜為雕飾。於是張老太爺給張家這個第四代新生兒取名白圭,「圭」與「龜」諧音,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居正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嘉靖元年)任吏部左侍郞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宰相)。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面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首輔10年,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及知人善任,敏於決斷,對朝政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10年,周寺積金,至四百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各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中上下奉行」政體為之肅然。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為了給後人提供緬懷,紀念張居正功德的場所,推進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末,原江陵縣在荊州東門城檣一隅修了明清風格的「江陵碑苑」。「江陵碑苑」坐北朝南,總面積2654平方米,碑苑內有亭、廊、樓、閣等建築,呈明清風格,南北向。

2006年,繼全國著名作家熊召政一部長篇巨著《張居正》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後,緊接著拍攝43集電視連續劇《萬曆首輔張居正》。當時,在全國形成了一段張居正熱。


為了借勢進一步推進荊州區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區內一些有識之士建議修復「張居正故居」。據清乾隆《江陵縣誌》和有關資料記載,原張居正故居位於荊州城東門內《江陵碑苑》附近,其建築格局大致與「江陵碑苑」仿明清四重院落,東房西園基本吻合。為此,荊州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原「江陵碑苑」的基礎上修建「張居正故居」。2007年6月6日,江陵碑苑管委會請荊州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報省市有關部門批准動工修建。2008年5月27日,張居正故居工程竣工並舉行了「張居正故居」揭牌儀式。

新建的「張居正故居」包括「南廣場」、「南門廳」、「前大院」、「大師居」、「中院落」、「純忠堂」、「捧日樓」、「張文忠公祠」、「文昌閣」、「神龜池」、「北大院」、「北門廳」和「樂志園」14大建築。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478平方米,五進四院,供遊客遊玩。既能了解歷史先賢的傳奇人生,憑弔先賢的豐功偉績,又能領略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以及南國古典園林之秀美,還能使遊客邊品茗,邊觀賞楚歌楚舞,明代宮廷歌舞,楚鄉風情。有美的享受,使人流連忘返,年接待遊客10萬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