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橫槊賦詩」,為何鮑國安演得氣度非凡,陳建斌成了背課文?

好奇文史談 發佈 2024-02-29T11:31:16.087118+00:00

其中,尤以94版的《三國演義》和2010版的《三國》引人注目。本文嘗試從「橫槊賦詩」這個片段,分析一下鮑國安和陳建斌「曹操」的異同:為何鮑國安飾演的曹操氣度非凡,而陳建斌像「背課文」?

《三國演義》已重拍過多次。

其中,尤以94版的《三國演義》和2010版的《三國》引人注目。

鮑國安和陳建斌飾演的「曹操」各具特點。

關於新老《三國》的對比已經有很多論述。此不贅言。本文嘗試從「橫槊賦詩」這個片段,分析一下鮑國安和陳建斌「曹操」的異同:

為何鮑國安飾演的曹操氣度非凡,而陳建斌像「背課文」?

01

鮑國安為了演好曹操,先後調查300餘人

鮑國安對飾演曹操渴望已久。

早些年,謝晉導演想拍電影《火燒赤壁》,得知消息後,鮑國安給謝晉寫了一封信,備陳自己對飾演曹操的渴望,並請阮若琳、黃宗江兩位前輩出面保舉。可那時候謝晉已經請了老戲骨于是之而未能如願。

這是鮑國安出道以來第一次主動爭取角色,可見他對飾演曹操的渴望。

1990年,央視《三國演義》籌拍小組成立,很快派出遴選人員到各個電影製片廠和演藝單位選看演員,第一批定了候選演員78人。與87版《紅樓夢》一樣,94版《三國演義》也開設了培訓班。

演員的標準要符合原著,不僅外形符合,更重要的是神似。94版《三國演義》演員的選擇並非那麼容易。當時僅「關公」的候選人就有30多位,經過幾輪試鏡後才定了陸樹銘。

對於曹操的扮演者,總導演王扶林很上心。一開始曹操的候選演員並不是鮑國安,而是一位李姓演員。當時王扶林去拜訪這位演員,要求他到劇組去試鏡,然而,這位演員竟然驕傲地說道:他扮演曹操可以,但不去試鏡,要不然就不演。這位演員的態度讓王扶林大失所望。

多年後,王扶林回憶這個場景還是耿耿於懷:戲劇是綜合藝術,不要把個人看得太高明。一部電視劇的成功,是眾多演員和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的結果,不是依靠一兩位演員支撐起來的。面對這樣「狂妄」的演員,王扶林導演決定:就算你再好我也不要!

正是那位演員的不珍惜,給了鮑國安機會。

當時鮑國安正在上海拍攝電視劇《魏徵》,接到《三國演義》劇組的通知要他到北京試鏡後,鮑國安別提多高興了。半個月後,《魏徵》劇組輾轉承德拍戲,鮑國安抽空到劇組去試鏡。他知道《三國演義》劇組對演員的選擇很苛刻,因此做了充分準備,格外排練了「青梅煮酒」這個片段。

然而到了劇組後,工作人員只是讓他試裝,並沒有試戲。鮑國安心裡很忐忑。可當天晚上,總導演王扶林親自登門拜訪,與他暢談《三國》以及對曹操這個人物的理解。幾天後王扶林決定:曹操就由鮑國安來飾演了。

得到飾演「曹操」的機會,可謂圓了鮑國安多年來的夙願。他找到家裡關於「曹操」的資料,白天演魏徵,晚上閱讀資料。隨著閱讀的深入,鮑國安越來越體會到于是之說的那句話:「要我扮演曹操,必須給我兩年時間。」可擺在鮑國安面前的哪裡還有兩年時間,只有不足兩個月。

曹操是觀眾熟知的人物,戲曲里經常有「曹操」的形象出現。但是,戲曲里的曹操都比較扁平化,不是「生活化」的表演,而《三國演義》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現實主義」、「生活化」的表演。

為了抓住「曹操」這個人物的性格,鮑國安先後調查訪問了300多個人,幾乎每一個人對曹操的認知都是不同的。有人認為曹操有雄才大略,有人認為曹操很狡猾,有人認為曹操是個反面人物,有人則認為曹操是個有遠見的人。曹操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當時鮑國安有些迷茫了。

鮑國安深入閱讀原著。他漸漸感悟到曹操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有狡猾的一面,同時他也有雄心壯志,與劉備的小心謹慎不同,曹操活得非常瀟灑而不拘小節。謀略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三種不同的身份共同凝聚在「曹操」身上,這是他非常獨特的一面。鮑國安認為:要演好曹操,就必須把他這些氣質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找到「我就是曹操」這樣一種表演理念。

事實證明,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很成功,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而從他出演曹操的過程來看,他的成功取決於3個方面。

第一,對曹操這個人物感興趣。

第二,對曹操這個人物理解地深刻。

第三,讓自己「融入」曹操,抱著「我就是曹操」的表演理念。

02

陳建斌:我覺得曹操是個好男人

新《三國》的拍攝也經過了一番波折。

不僅對於劇組、導演來說如此,對於演員來說也如此。

編劇朱蘇進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劇本雛形,期間先後有兩位導演因為各種原因離開,當時劇組欠債多達1000萬。

有一天,演員陳建斌給導演高希希送去《三國》劇本。裡面除了保留有《三國演義》中讀者耳熟能詳的故事外,還從《三國志》、《後漢書》中吸取大量歷史材料,對於小說《三國演義》中一筆帶過的情節進行了擴充。原本對《三國演義》非常感興趣的高希希一下就被劇本吸引了。

他打電話給劇組,詢問自己能不能競爭導演。當時新《三國》劇組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高希希親自執導當然求之不得,因此他順利成為新《三國》的導演。陳建斌也成為新《三國》的演員。

陳建斌飾演新《三國》中的曹操也費了一番周折。一開始導演並不同意他飾演曹操,覺得他與曹操的氣質差距較遠,可以扮演新《三國》裡別的重要角色。但陳建斌抱著非曹操不演的心態,還因此推掉了很多別的戲。最終導演高希希接手劇本後,陳建斌被確定為曹操的扮演者。

有一次陳建斌參加新《三國》演員見面會,有人問他對曹操的看法,陳建斌幽默地說:「我覺得曹操是個好男人。」

由此可見,無論鮑國安還是陳建斌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曹操這個人物很感興趣。

有興趣才能塑造好人物。

03

橫槊賦詩:作為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操

鮑國安評價曹操「是個很複雜的人物。」說明他在出演《三國演義》的過程中對曹操理解地很深刻。

無獨有偶,新《三國》對曹操的一個基本認知也是「複雜」,具有多層面的人格魅力。一方面,曹操是謀略家、軍事家。另一方面,曹操又是著名的文學家。王扶林導演在談到《三國演義》的拍攝時曾格外提到:

《三國演義》重在「演義」二字,因此它既不是歷史的,也不完全是虛構的,毋寧說,是二者的結合。

在民間戲曲里,曹操是一個「白臉」的形象。正如同鮑國安的調查一樣,不同的人對曹操具有不同的認知。這說明曹操給人的感覺確實是複雜的。

但不管多麼複雜,有一點沒有改變,就是無論在歷史還是「演義」中,曹操作為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的三重身份是確定的。一方面能指揮領兵打仗,具有智慧、謀略和理性思維,另一方面又具有文學家的感性思維,能同時把這不同的「思維方式」融為一體,也就是百姓所說的「能文能武」,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而曹操就是這樣「很少見」的一位「奇才」。

曹操一生創作了20來首樂府詩。其中如《龜雖壽》、《觀滄海》等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

可以說,「橫槊賦詩」這個片段,是對曹操作為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三重身份和才能的集中體現。

彼時,曹操率兵經過多方征戰後,擒拿了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馳騁。可以說,曹操躊躇滿志,他有足夠的理由回望自己的軍事功績,並對未來進行展望。

《三國演義》中寫道:

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

乃作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一首藝術成就很高的樂府詩。抒發了曹操的志向和求賢若渴的心情。全詩借景抒情,沒有枯燥的說教,一切道理都在情感的波瀾和抒情意境中得到真摯而曲折的表達。表面上看來,作者對人生易逝感到無奈,但他話鋒一轉,藉手中的杜康酒說明在短暫的人生中應該建立功業,只有匯集眾多英才,才能達到「天下歸心」的目的。整首詩情感自然、真實,主題格外高昂。

曹操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具有多層次的性格和才能,也就無怪乎很多人對他感興趣:老戲骨于是之稱飾演曹操要準備兩年,鮑國安渴望飾演曹操並達成所願,實力派演員陳建斌非曹操不演。

與94版《三國演義》把劉備作為主題人物不同,新《三國》的主題人物是曹操,因此陳建斌的戲份比鮑國安的戲份更重,對比兩人的演技很有意思,展現曹操真性情的「橫槊賦詩」是一個很好的對比點。

04

「橫槊賦詩」:鮑國安氣度非凡,陳建斌像「背課文」

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已經成為一個經典,得到觀眾和專家的普遍好評。

在拍攝「橫槊賦詩」時,鮑國安和演員們進行多次排練。按照原著描述,「眾和之,共皆歡笑。」可以看出「橫槊賦詩」是一個「歌舞大場面」,94版《三國演義》既是這樣拍的。

當時天氣比較寒冷,鮑國安穿著草綠色的棉大衣,手持一根槊在拍攝場地來回走著,沉吟著,體會曹操「橫槊賦詩」時的場景。

導演和眾多工作人員在現場指導,舞蹈演員們在場地上排列好,配合鮑國安的排練。

「橫槊賦詩」是曹操醉酒後的一個狀態。「李白斗酒詩百篇」,「酒」與「詩歌」經常聯繫在一起。事實證明,鮑國安塑造的曹操「橫槊賦詩」很到位:醉酒後的曹操一邊吟詩,一邊步下台階,他手中的槊時而指向空中的明月,又指向船隊駐紮的水面,體現出一種激昂的意境。

鮑國安的表情變化豐富,一會兒凝重,一會兒瀟灑,一會兒大笑,一會兒沉鬱,把曹操吟詩時的心理狀態刻畫地淋漓盡致。正是通過「橫槊賦詩」,曹操作為謀略家、軍事家、文學家的非凡氣度展露無遺。

我們再來看新《三國》中陳建斌演繹的「橫槊賦詩」。

陳建斌塑造的曹操在飲完一杯酒後,步下台階,一邊朝前走一邊吟著《短歌行》。新《三國》對這個場面進行了改造:「橫槊賦詩」的曹操手裡沒有槊,他只是倒背著手一直往前走,直到把這首詩「背」完。陳建斌面無表情,看不出「曹操」內心的波瀾。

總而言之,當陳建斌「背」完這首詩就結束了。沒有眾人的「應和」,也沒有歌舞的大場面。

觀眾稱陳建斌表演的「橫槊賦詩」是「背課文」,與鮑國安演繹的「橫槊賦詩」相比就太平淡了。

為何鮑國安的「橫槊賦詩」氣度非凡,而陳建斌像「背課文」呢?

陳建斌是個實力派演員,他的表演功底不用懷疑。一個演員表演地怎樣,不僅僅取決於演員自己,而是與劇本、導演有密切關係。新《三國》的劇本有創新之處,就是把老版《三國》裡以劉備為主題人物,轉換為以曹操為主題人物,刻畫了曹操從一個職位較低的人物,逐步成長為一代英雄,他有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

新《三國》裡的曹操比94版《三國》裡的曹操更有智慧,好像他對一切都胸有成竹。因此,陳建斌表演的曹操就算面臨危險也經常面無表情。試想,面對危險都波瀾不驚,對於「橫槊賦詩」這樣的場面就更顯平淡了。

我們換一種簡單的說法:鮑國安飾演的曹操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他抱著「我就是曹操」的心態,是對「曹操」的一種還原;而陳建斌塑造的曹操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他與鮑國安的表演理念正好相反,是「曹操就是我」的心態,所以,「曹操」變成「陳建斌」樣式的。因此在新《三國》裡,曹操甚至有抖肩膀、賣萌的場景。

陳建斌與鮑國安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與老《三國》相比,新《三國》的收視率也不錯,老《三國》力求符合原著,不僅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如此,就連人物的語言都很古雅,按照總導演王扶林的說法:人物的語言是半文半白的,是現代人看得懂的古文。新《三國》則是「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人物的表演很「現代化」,語言也很「現代化」,風格不一樣。

但是,要說陳建斌與鮑國安表演的「橫槊賦詩」誰符合原著,毫無疑問是鮑國安。試想,曹操率領大軍駐紮在赤壁,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喝醉了酒,回想自己縱橫馳騁、戎馬倥傯的生涯,他很有感慨,借景抒情、詩興大發,手持一根槊,在半醉半醒的情況下,半歌半舞,鮑國安塑造的曹操非常到位。而陳建斌這種非常清醒的賦詩太過冷靜,顯然不符合曹操的心理狀態。

05

鮑國安如何評價陳建斌飾演的曹操?

鮑國安與陳建斌塑造了兩種不同風格的「曹操」。

雖然重拍經典很難,但新《三國》從總體上來說還算成功。陳建斌塑造的曹操挺有「個性」,陸毅塑造的諸葛亮也令人眼前一亮。場面恢弘壯麗,運用了很多特效,這一點比老《三國》要強很多。

當有人問鮑國安,陳建斌塑造的曹操能否超越他時,鮑國安說:

一個人的超越,最終超越的是他自己。陳建斌這個曹操演得如何,決定於他是不是能夠超越他自己,他不可能超越鮑國安,因為曹操是一個很複雜的人,我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人……


由此可見,鮑國安對自己塑造的曹操非常自信。

總結

學者李希凡曾對鮑國安有個評價:他演完曹操後,演不了別的角色了。

這個評價可以說很高。雖然鮑國安後來出演過一些別的角色,但給觀眾印象很深刻的還是他在《三國演義》中飾演的曹操。觀眾想到「鮑國安」就想起他塑造的曹操。鮑國安也自稱:飾演曹操給他很大的滿足感。

有珠玉在前,重拍古典名著要想超越前者很難。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94版《三國演義》都很經典。2010版的新《三國》用「後現代主義」的方式重新演繹了「三國故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至於陳建斌飾演的曹操如何,從主觀的角度來說,他演出了自己的風格;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審美觀,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