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松山墓群,一個發掘規模的奇蹟,一部埋在地下千年的「黔中通史」

動靜新聞 發佈 2024-03-01T08:27:23.620498+00:00

「這是一個發掘規模的奇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建忠在大松山墓群考古發掘線上專家驗收會給出了這樣的評語。而作為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也創下了多個「首次」。

「這是一個發掘規模的奇蹟。」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建忠在大松山墓群考古發掘線上專家驗收會給出了這樣的評語。


而作為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也創下了多個「首次」。

一、貴州已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區兩晉至明代墓葬發展序列。

發掘面積13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類文物4000多件(套),這是大松山墓群不間斷髮掘6個月的成績單。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興龍介紹,大松山墓群墓葬時代從兩晉一直延續到宋元明時期,延續近1400年。前段為兩晉至隋唐時期,墓葬共155座,依山勢排列,三兩成群,墓向不一。多為石室墓,部分墓葬有墓道。後段為宋元明時期,墓葬共2037座,墓葬形制包括石室墓、土坑墓兩類。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向記者介紹,大松山墓群表現出從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轉變,反映了黔中地區古代文化進程。

二、首次以高規格方式進行基建考古評審,首次進行大規模專家驗收。

線上+線下聯動國內考古「大咖」和省內專家學者,5小時的評審,大規模專家驗收,這是大松山墓群的一次基建考古「集團作戰」。

大松山墓群是為配合貴州醫科大學新校區一期項目建設的一次基建考古發掘。2022年7月—2023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先後派出100多位考古專業科研及技術人員,對大松山墓群進行科學系統的發掘工作。

前沿的發掘理念以及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的深度參與,提升了這次考古的發掘水平。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都、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省文保中心,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科研單位進行多學科合作,開展遺存的專項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原所長、學部委員劉慶柱表示,邊發掘、邊保護、邊整理、邊研究,這是一次接地氣的發現。

三、一部兩晉南朝至宋明時期的黔中通史

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商貿、信仰、喪葬等情況,展現了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畫卷。

大松山墓群不遠處的一家賓館,這裡被作為臨時存放、研究大松山墓群文物的場所,幾個房間擺放的各種文物多達幾百件。旁邊的修復室里,工作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地修復發掘出來的文物。

墓群出土文物主要以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為主,涵蓋金、銀、銅、鐵、錫、陶、瓷、漆木、玻璃、玉石等材質的文物,並出土少量紡織品,其中不乏如金掛飾、銀梳背、銅條脫、貼金銅盤、銅印章、錫魚、銅鈴、項飾、銀梵文種子字等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珍品。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介紹,通過對出土的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說大松山墓群見證了漢晉至明代黔中地區社會文化中心逐漸轉移至貴陽周邊的進程。既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的長久延續,同時通過出土的一些寶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陳太貨六銖等,可以判斷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域外等文化因素,是各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

大松山墓群,就像一部埋藏於地下的兩晉南朝至宋明時期的黔中通史。

(記者: 佟文玲 張勤月|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