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新作《呼吸》:用最平常的話說明白達摩

東風新聞 發佈 2024-03-01T16:25:27.670517+00:00

與袁振洋執導的香港電影《達摩祖師》相比,張宇新作、達摩傳記題材小說《呼吸》沒有以宮斗之類的戲劇衝突來吸引讀者,而是行雲流水一般將達摩的多個人生波瀾在一呼一吸之間自然化解;

與袁振洋執導的香港電影《達摩祖師》相比,張宇新作、達摩傳記題材小說《呼吸》沒有以宮斗之類的戲劇衝突來吸引讀者,而是行雲流水一般將達摩的多個人生波瀾在一呼一吸之間自然化解;

與「無端狂笑無端哭」的民國奇僧蘇曼殊相比,達摩的一生也是「行雲流水一孤僧」,卻「也無風雨也無晴」,隻身東渡,面見君王從容不迫,被人暗中下毒悄然自解,依然在山洞打坐、讀書、煮茶。

作為中國禪宗始祖,達摩的故事與意義遠非以上情節能涵蓋。河南作家張宇在沉澱十年後的古稀之年奮筆寫下達摩傳記題材小說《呼吸》。3月26日,在少林寺僧團修行之地——大徹堂,河南省作家協會、河南省文學院和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張宇長篇小說《呼吸》研討會如期舉行。研討會由河南省政府參事王守國主持,九屆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陳義初、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耿相新等40多名嘉賓參加,大家各抒己見,從更多層次討論了達摩與《呼吸》的意義。

萬物以息相吹

他一直沒有注意到過自己的呼吸,雖然它一直存在……這呼吸的味道也不同。吸進來時候味道鮮美,裡面有竹子的清氣,有野草的鮮味,有清風的吹拂,甚至想像開來有陽光的香味。而呼出去的味道比較單一,如同排泄出來的廢氣一樣,沒有任何多餘的味道。

——《呼吸·小乘的翅膀》

任何生命的基礎都是呼吸,《呼吸》描寫呼吸的片段很多,參會者對「呼吸」的理解智者見智。

釋延勇法師初看以《呼吸》之名也莫名其妙,後來想到,這不就是禪宗說的:人生只在呼吸之間,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不正是「江河竟注而不流,古今無常而非久」嗎?

《莊子·逍遙遊》中有「生物之以息相吹」的句子,「息」即呼吸的氣息。釋延勇法師感慨地說,天地萬物以息相吹而有生滅,人生以息相吹只在彈指之間,古今以息相吹而生萬物之相,《呼吸》的書名得魏晉風流的旨趣。

「僅僅一個細節,這本書我就再也忘不掉。」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劉海燕說,張宇寫達摩去東土的茫茫航海途中,起初暈船,他明白得儘快適應海上生存,他調整氣息,進入禪定,通過禪定,感知大海,再慢慢悟到「大海為什麼永遠波濤洶湧,這是大海在呼吸」。進一步又想:為什麼那麼多生物可以在大海里自由生存,因為它們也隨著大海的呼吸而呼吸。慢慢地,達摩學會了禪坐大海,找到了和大海呼吸的互動和共鳴。

文學評論家、鄭州師範學院副教授任瑜認為,呼吸首先是個人的、是肉身的,但是就像達摩一樣,他又是沉定的,他能夠連通世界萬物,當他專注呼吸的時候,那我即世界,世界又即我,由此又無我了。小說在有我、無我這種一呼一吸之間,就把那個大乘佛學的精髓和中國傳統文化聯繫起來,把覺己和覺人、覺世聯繫起來,給人一種愉悅啟迪的閱讀感受。

釋與儒道同呼吸

看到心齋與坐忘,菩提達摩祖師心裡發熱,他覺得和莊子溝通了。

莊子沒有死,莊子此刻就來到了達摩的心裡邊。

——《呼吸·三玄出坐忘》

在《呼吸》中,張宇藉助達摩的異國視角,重新梳理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從河圖洛書到《周易》,從老子、孔子到莊子。寫到莊子時,張宇筆墨較多。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馮傑說,坐忘不僅是莊子的理想還有張宇自己的寄託,達摩最喜歡莊子。「坐忘」是達摩也是《呼吸》全書的靈魂。真僧只說家常話,妖怪喜湊對仗句,他管控得沒有讓妖怪出現,達摩更舒展了。張宇筆下是一位張達摩,他讓達摩進入一種自由狀態。河南作家要不斷充實、發掘中原文化資源,發掘傳統化元素,這一次做了一個有益的嘗試,以後還要進一步學習嘗試,有呼有吸,吐故納新。

釋延勇說,《呼吸》一書把佛道儒融為一爐,特別是在書中所說的「坐忘」「心齋」,至今少林寺山門立有一碑,上面歷歷刻有「心齋」二字,讓我不禁想起顏回初打坐:孔子問他如何,回說還有仁義禮智信;數日孔子再問如何,仁義禮智信已經忘了,還有道德;又數日孔子復問如何,回說道德也忘了。這種無我、無人、無法的境界與禪宗的精神特別暗合。達摩的師父般若多羅說震旦有大乘氣象,那什麼是大乘氣象?有儒家的鋪墊、有道家的鋪墊、有諸子百家的鋪墊。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鄭州師範學院校長孫先科認為,對中國經典文本不甚了了的讀者來說,《呼吸》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常識性的稱之為儒道釋文化合流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大乘佛教如何與河圖洛書、易經、孔子、老莊這些經典文化融合,產生了一個中國式宗教禪宗。這樣一個文化結果,讓我對原來非常朦朧的所謂儒道釋傳統文化這樣一個理論有了清晰的把握。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長、總編輯宋強說,佛教信徒通過呼吸,可以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這也是中國道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呼吸這種形式,佛教思想和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真正的融合,這也是禪宗能夠流傳久遠的根本依據。

王守國說,放到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來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尤其是後者,在他看來有兩次的轉化是最成功、最偉大的。第一次就是佛教文化的中國化,以禪宗的誕生為代表,深深地紮根到中國大地上,融入中國的文化中,成為中國人的共同的文化積澱。第二次目前還在進行中,就是二十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看外來文化中國化的一個標本。張宇先生用文學的形式,用《呼吸》這本書進行了深入開掘。

文學評論家、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鴻生說,張宇通過這本書在傳遞一種文化融合,在這樣一個時代,矛盾衝突不斷,怎麼能夠來進行這樣一種融合?怎麼能夠把我們這一種以佛學或者禪宗為代表的文化能夠在現世中間起作用,對人心能夠起作用?張宇在心裏面有一個發願的。

與眾生呼吸

菩提達摩連連擺手說:「千萬不要供養,乞食是我們的功課。為什麼要乞食?從釋迦牟尼開始,一直是乞食。乞食不僅是吃飯問題,重要的是牢記我們佛家和眾生的關係。眾生永遠高於我們。一直是眾生在供奉和施捨我們。眾生永遠是我們的恩人。我們永遠要為眾生服務普度眾生,這個才是根本。」

——《呼吸·故鄉的空與色》

「如果我說法講經你們聽不懂,不是你們聽不懂,不怪你們,而是我不會講,要怪我。」

——《呼吸·神仙的粥棚》

小說以真實典籍、歷史隨筆、敘事虛構融合的方式呈現禪宗開山鼻祖菩提達摩的傳奇人生,再現1500多年前禪宗文化在中國播種生根、初祖誕生的過程。

作家趙瑜認為,一個日常的人讀佛經是讀不懂的,因為很多東西有專業的術語,但是張宇長時間閱讀佛經,轉述的時候用了自己的消化部分,這個時候就相當於有了一種通俗的簡化過程。通俗的手段也是服務眾生。

文化學者於茂世認為,每個人對達摩的重新解釋都是自己的修行,都是當下的,都是面對未來的,所以,張宇的這個《呼吸》讀本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禪宗和社會大眾結合的一個表現。它是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

「張宇很幽默,有禪宗的那種機鋒,但是他心裏面是有大慈悲的。」王鴻生說,他在書里老是講從小乘到大乘,講眾生平等,自覺覺他,實際上是一個了生了死的佛學,也是一個能知能行的佛學,通過這本書我們還感覺到,達摩傳授的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佛學。

作為《呼吸》的作者,張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說,武術是禪宗文化的外衣,不是本質。大眾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向經典、典籍邁進。佛家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結合,出來了禪宗文化。高僧只說平常話,我特別想追溯聖人、文化巨人和普通人的聯繫,於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給自己下個命令,再不賣弄自己的文學才華,就是說本地話說平常話,把最深刻的道理用最平常的話,說得大家都明白。

陳義初說自己將《呼吸》讀了三遍,他從全書中標註了十幾處達摩「心繫民眾」的語句。他說,達摩曾經是古印度香至國的三王子,他像釋迦牟尼一樣,完全是精神追求和信仰的力量,走出紅塵,出家為僧人,他東渡中國,學習中國典籍,使用通俗的語言不但向僧眾還向民眾講法,所有這些的立足點都是四個字——「心繫民眾」。

呼出中國文化

就在天亮時分,跪在雪地里的姬佛光產生了一個瘋狂的念想:一定要讓達摩祖師看到我的心志。他緩緩舉起右掌,然後運功到掌上,猛一發力,一掌斬斷了自己的左臂。鮮血一時迸濺,染紅了一片雪地,映紅了一座嵩山……

——《呼吸·嵩山的雪》

小說熔史料與文學於一爐,通過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故事,塑造了一個堅韌不拔、心懷眾生卻又大行無跡、深藏功與名的達摩。

釋永信說,佛教中國化之路,是由達摩祖師從嵩山少林寺邁出了開創性的第一步,這也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和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遍及日、韓、東南亞以及歐美諸國,延續1500年至今。菩提達摩和少林禪宗,超越了宗教,聯結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少林寺願與各位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文學家、藝術家、出版家,一起攜手做出更大的成績。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專家委員會委員、《大河報》原總編輯楊青說,中國文化在印度的傳播這些年做得不是特別好,除了功夫片明星之外,印度人知道的中國人也不太多。總體上講,文化交流傳播需要這樣一種平台。特別希望讓這本書能有更多的外國人讀到,用不同的語言能讓他們讀到,讓他們看一看中國的文化是有多麼大的魅力吸引了一個印度人在中國紮根的。

陳義初說,少林寺在世人的眼睛中就是「少林功夫」,實際上少林寺真正的貢獻「禪宗祖庭」卻沒有被世人所認識,這是最大的誤會。建議小說《呼吸》發揮和電影《少林寺》一樣的廣泛影響,通過閱讀《呼吸》,讓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得到佛教界和世界上普羅大眾的了解和認可。此外,西方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還是處於「表面」,西方各類著作中引用中國古代典籍的非常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除外)。《呼吸》是一本通俗易懂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書,它不像中國的「四書五經」這些古代典籍那樣只有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能夠理解,而是能夠吸引海內外的普羅大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大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他建議,應將《呼吸》翻譯為各種文字,銷往世界各國和地區,以便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加大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在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耿相新看來,「呼吸」本身就是生命,從個人的「呼吸」到文化的「呼吸」,這是《呼吸》非常具有精神性質的一個主題,如果再把它放大的話,我們吸入的是印度佛教外來文化,到我們現在當下要呼出中國本土的文化,這是這本書當下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呼出中國文化,要讓中國的禪宗,尤其是「和合」這樣核心的價值觀應該走向世界,廣泛宣傳。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下一步也會推動這本書,翻譯成其他的文字,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

耿相新建議,通過《呼吸》這本傳記性小說,組織更多資源,能出一個少林方丈系列的書,從唐代到永信方丈,用傳記小說的方式來出,這樣的話真正讓禪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張宇簡介】

張宇,作家,1952年生於河南洛寧。曾為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疼痛與撫摸》《軟弱》《檢察長》《足球門》等,中篇小說《活鬼》《沒有孤獨》《鄉村情感》等,長篇散文《對不起,南極》。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越等國文字。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東風新聞

記者 田震/文 李冬潔/圖

編輯 楊陽

校對 張磊

審核 田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