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

文藝天地—寧文英 發佈 2024-03-02T09:19:10.177337+00:00

他父親約翰在未來作家出生前12年棄農經商,定居在這個鎮子上,5年後當了鎮長。他母親瑪麗是個小地主的女兒,生了10個孩子,威廉是第三個,前兩個姐組均早夭。



文/馬家駿



一、莎士比亞的生平

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艾漢河畔的斯特拉福鎮。他父親約翰在未來作家出生前12年棄農經商,定居在這個鎮子上,5年後當了鎮長。他母親瑪麗是個小地主的女兒,生了10個孩子,威廉是第三個,前兩個姐組均早夭。莎士比亞7歲上文法學校,主修課是拉丁文,但他對古代語言始終不精通,偏愛讀史、地、文學、科學書籍。他13歲時,家道中落,父親破產,他也輟學。莎士比亞18歲上不得已而同離鎮二里遠一家富農的女兒結婚。妻子安妮·哈瑟維比他大8歲,年底結婚,半年後就生了女兒蘇珊娜。又兩年生了雙胞胎女兒朱迪絲和兒子哈姆奈特。莎士比亞21歲時,為家庭生計,去了倫敦。

在倫敦,他在貴族辦的劇團中工作,當過演員,26歲時寫了《亨利六世》,演出十分成功。「大學才子」派的劇作家格林影射諷刺莎士比亞是「一隻用我們的羽毛裝飾起來的暴發戶式的烏鴉」。但莎士比亞頑強努力,28歲譽滿倫敦戲劇界。30歲後他一直在受宮廷大臣庇護的波貝芝劇團工作,並成為劇團股東,他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1597年他在斯特拉福鎮買了當地最大的石廈。1596年他父親獲貴族稱號,父子都成了紳士。也在那年他父親和11歲的兒子哈姆奈特相繼死去。1599年,在他資助下,波貝芝劇團修建成了環球劇院,莎士比亞差不多每年都寫出一兩部新作上演。這座環球劇院在1612年演出莎士比亞最後一個劇本《亨利八世》時被大火燒得淨光。

莎士比亞在倫敦時愛過一個黑皮膚的女子,他的十四行詩集的後半部,多是獻給這個女人的,但她是誰?始終沒有人考證出來。

1610年,他回到故鄉。晚年,他身體欠佳,立過遺囑。1616年4月23日即他52歲生日那天,莎士比亞逝世。英國將4月23日定為「莎士比亞節」,在這天,演出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士比亞已成為世界文豪。中國已出版了《莎士比亞戲劇集》和《莎士比亞全集》,成立了「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1986年在北京、上海舉行莎士比亞紀念活動,並上演了許多莎士比亞的戲劇。


二、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

(一)莎士比亞的劇作年譜與分期

莎士比亞一生寫了三十九部戲劇。在他生前沒有經他同意,有人出版過幾個劇本的「盜印本」。直到他死後七年,才由兩位演員和本.瓊森等整理出較完整的劇本來,1623年正式印了36個劇本,後來加上《泰爾親王佩里克利斯》,構成他的長期被認定的全部劇作。1930年,英國莎學家錢伯斯排列出了莎劇的年譜,後人又整理為:

1590——《亨利六世》第二部、第三部。

1591——《亨利六世》第一部。

1592——《理查三世》、《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593——《錯誤的喜劇》、《馴悍記》。

1594——《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

1595——《羅密歐與朱麗葉》、《理查二世》。

1596——《仲夏夜之夢》、《約翰王》。

1597——《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上)。

1598——《亨利四世》(下)、《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1599——《亨利五世》、《無事生非》。

1600——《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1601——《尤利烏斯·凱撒》、《哈姆雷特》。

1602——《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1603——《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

1604——《奧塞羅》。

1605——《雅典的泰門》。

1606——《李爾王》、《麥克白》。

1607——《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科里奧拉努斯》。

1608——《泰爾親王佩里克利斯》。

1609——《辛白林》。

1610——《冬天的故事》。

1611——《暴風雨》。

1612——《亨利八世》。

此外,莎士比亞還參予了幾個劇本的寫作。近年研究家確認:與弗萊徹合作的《兩個高貴的親戚》(1634年出版)和《愛德華六世》屬於莎士比亞的第38部和39部劇作。

通常把莎士比亞的劇作分為三個時期:

1590-1600,是第一個時期。16世紀末,女王伊莉莎白在位,實行重商政策,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王,英國經濟、文化欣欣向榮。莎士比亞在這個時期多寫充滿歡樂氣氛的喜劇。就是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也沒有悽慘與陰冷,結局也是正義勝利。這個時期寫了許多歷史劇,重在批判暴君,歌頌開明君主,也與現實相聯繫。

1601-1607,是第二個時期。1603年,伊莉莎白去世,詹姆斯一世繼位,倒行逆施,扶持舊的封建勢力,英國文藝復興的社會上升遭到阻撓,社會矛盾加劇。莎士比亞看不到光明與歡樂,寫了眾多的悲劇。儘管這個時期也寫過少許喜劇,但那是「陰暗的喜劇」,沒有歡暢的喜悅。

1608-1612,是第三個時期,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末期。這個時期雖有歷史劇《亨利八世》,但多的是傳奇劇、童話劇。它們脫離現實,最終調和善惡矛盾。這同莎士比亞晚期的生活局限、思想局限有關。

(二)莎士比亞的喜劇

莎士比亞寫了13部喜劇,其中10部寫於第一個時期。喜劇是他戲劇創作最有詩意和突出時代精神的一種。他的喜劇,主題多在愛情與友誼,洋溢著人文主義的精神。封建社會裡,婦女是受壓迫和受歧視的人,而莎士比亞在他的喜劇中卻突出歌頌婦女。莎士比亞寫出了許多美麗、溫柔、聰明、有才智的少女,如朱麗亞、西爾維婭(《維洛那二紳士》)、薇奧拉(《第十二夜》)、鮑西婭(《威尼斯商人》)、羅瑟琳(《皆大歡喜》)等等。這些婦女能衝破各種阻撓而達到愛情的成功。愛情使不近女色者也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愛情顯示了婦女的魅力。這些聰明的婦女,能解決重大社會矛盾(鮑西婭斷一磅肉的官司),能揭露好色騎士的醜惡面孔(《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莎士比亞的喜劇多以愛情的最終勝利、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結局。

莎士比亞喜劇的人物中,有反面人物如夏洛克(《威尼斯商人》)和馬伏里奧(《第十二夜》)之類,作者對他們加以諷刺,以滑稽嘲笑達到喜劇效果;但更多的是描寫正面的性格。他不像後來莫里哀的喜劇那樣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而是表現生活中的歡樂,他以幽默嬉笑達到喜劇效果。

與此相聯,莎士比亞寫的不是諷刺喜劇,而是歡樂的喜劇,在文體上,有鬧劇(《馴悍記》)、浪漫劇(《維洛那二紳士》)、詩意盎然的幻想劇(《仲夏夜之夢》)、高雅的喜劇(《愛的徒勞》)以至陰暗的悲喜劇(《終成眷屬》)等等。為此,在手法上,常使用偶然性的巧合與誤會法,弄得陰差陽錯。寫雙胞胎(《錯誤的喜劇》、《第十二夜>)最易造成張冠李戴的喜劇效果。女扮男裝,也是莎士比亞喜劇中常寫的情節,它不僅表現婦女的才智,造成奇特有趣的故事,也具有極大的藝術情趣。當時,還沒有女演員,而演劇中婦女的,常找少年充當。童伶身材不高,尚未長出喉結,細皮嫩肉,童聲近似女人聲音。男孩子演女人,女人又喬裝成男人,讓觀眾看出這男人是女人裝的,而看不出女人是男人演的,自然具有藝術情趣,引起觀眾的喜悅。

莎士比亞的喜劇多寫早期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故事,當然也寫古代羅馬(《錯誤的喜劇》)和英國(《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雖然是古代或外國的故事,但人物及性格卻是現實的英國的,不過,現實人全生活在理想化的世界中,故事的背景有異國風光,境遇隨作家虛構而詩意化,內容充滿了抒情色彩,情調上有濃郁的浪漫氣氛。

(三)莎士比亞的歷史劇

莎士比亞寫了11部歷史劇,除一部寫於晚期,其餘均寫於第一個時期。莎士比亞開始寫的第一部戲《亨利六世》就是歷史劇,而他停筆前的最後一部《亨利八世》也是歷史劇,足見他的劇作重視國家大事。他提出政權、階級關係、教會等等社會政治問題,是符合時代精神的。歷史劇不似《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悲劇。悲劇主人公一死,全部戲就完了。歷史劇重在國家歷史與民族命運,主人公的遭遇,並不使劇情和歷史同時結束。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不似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取材於希臘羅馬。本來文藝復興打的旗號是使古代文化再生的。莎士比亞從愛國熱情和時代要求出發,寫了從約翰王(1199年)到亨利八世(1547)之間350年的英國歷史。莎士比亞的歷史劇雖都以帝王名字命名,但帝王只是歷史時代的標誌,其重點還是在反映歷史的衝突。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以其廣闊而深刻的歷史真實性著稱。他展現了英國封建社會由盛至衰的歷史畫面,包納了新時代發展需要借鑑的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道德、文化等等方面的問題,不啻是一部百科全書。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批判了封建惡勢力,揭露上層的爭權奪利、淫亂驕奢、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批判了極端個人主義、利已主義的危害,揭露爾虞我詐、相互陷害的卑劣;描寫了人民的貧苦和受壓榨,展現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甚至描繪了凱德起義這樣的人民群眾反封建的鬥爭。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場面壯闊、氣度恢宏、人物眾多,對18世紀德國狂飄突進運動和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的歷史劇創作有極大影響。不過當時,限於條件,在演出時,用上四個兵丁就象徵了千軍萬馬而已。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不是形象地圖解歷史,它是藝術,作者在壯闊的歷史背景上突出刻劃了人物形象,不但寫了他們在做什麼,而且分析了他們如何做、為什麼那樣做,揭示了深刻而生動的人物心理性格,塑造了殘暴而懦弱的約翰王,性格軟弱而又專橫跋鹿的理查二世,憂心忡忡、內疚不安的亨利四世,理想的賢明君主亨利五世,極端利己、嗜血成性的理查三世等等,尤其是福斯塔夫這位樂觀恢諧、厚顏無恥、吹牛說謊、縱情酒色的沒落騎士的形象,喜劇色彩十分濃烈、典型意義非常深刻。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亞批判暴君的同時,又不脫資產階級依附王權的時代窠臼而歌頌賢明君王;批判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自私利己的馬基雅維里主義的同時,又將有舊傳統的人物樹立為理想的正面人物,這些都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需要和資產階級局限性的表現。

(四)莎士比亞的悲劇

莎士比亞寫有10部悲劇,除3部寫於第一個時期,其餘7部均完成於第二個時期。莎士比亞的悲劇是英國悲劇的典範,是新舊時代交替階段與封建社會末世的反映。在全部莎士比亞的創作中,以他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尤其《哈姆雷特》被稱為莎士比亞悲劇王冠上的鑽石。

莎士比亞的悲劇展現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政治內容,它表現的是關乎民族與國家的命運的大問題,關乎人民的疾苦與人類命運的大問題。克勞迪斯殺死哥哥老哈姆雷特,奪去了侄兒應得的王位,把丹麥造成了一個黑暗的大監獄。李爾王被女兒和女婿趕下王位,國家陷人深深的苦難之中。麥克白裁君篡位,使蘇格蘭淪入陰暗、混亂的局面。整個時代脫節了,乾坤需要整頓。莎士比亞的悲劇也表現家庭被破壞、女兒背叛父親、友誼被背信棄義地出賣。莎士比亞有力地批判各種黑暗的惡勢力。儘管,作家取材是古代的羅馬、中世紀的丹麥宮庭、蘇格蘭、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等等,但他的悲劇明顯地使人聯想到16,17世紀之交的英國。李爾王流浪中的乞丐大隊,不正是英國圈地運動造成的失業大軍嗎?那些帝王將相的驕奢淫逸和他們之間的爭權奪利,不正是英國上層的腐敗的寫照嗎?莎士比亞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同時,莎士比亞的悲劇也是性格悲劇。他著重表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與封建黑暗現實的矛盾,以及人文主義本身的矛盾。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不是平庸的普通人,而是一些巨人的性格,他們的愛憎與喜怒哀樂是如此之深沉與強烈,他們處在鬥爭的旋渦中,自身充滿了矛盾。哈姆雷特的猶疑與憂鬱,奧瑟羅的輕信與魯莽,李爾王的剛愎與偏執,麥克白的野心與軟弱使其性格矛盾重重。複雜的性格處在混亂的社會中,人物都有強烈的內心衝突,也都悲劇地死去。這些悲劇,或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在實際上不能實現,或是把美好的東西故意毀滅給人看,或是通過恐懼和憐憫讓觀眾達到道德上的陶冶或淨化。

莎士比亞的悲劇嚴肅、緊張,常有鬼魂、女巫出現,富有神秘色彩。人物有幻覺或夢遊般的動作,既表現其複雜內心,也引起觀眾的嚴重關注。但它又常打破古典劇的規範,在悲劇中加人喜劇因素以緩衝矛盾或為下一步的緊張作反襯與鋪墊。

(五)莎士比亞的戲劇藝術

莎士比亞在編劇藝術方面是一代宗師、後世楷模,為以後的劇作家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藝術原則、形式、技巧與手法。莎士比亞的劇本,除了極少數如《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是獨立創作的之外,多數是改編的作品,或是前人在歷史中已有詳盡描寫,或是別的劇作家已寫有劇本上演。但莎士比亞的改編,只是借用了已有的故事梗概與主要人物的行狀,而作品的完成,完全是獨立性的嶄新創造。丹麥王子復仇的故事,以前戲劇中全是寫宮廷兇殺的封建內訌,而莎士比亞卻創造了人文主義鬥士哈姆雷特的複雜形象。新的形象創造,完全是莎士比亞的藝術結晶。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藝術有以下幾點最為人稱道:

1.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歷史劇《亨利四世》和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人物。這位貪財好色、厚顏無恥的沒落騎士作為哈爾王子的扈從,他上至宮廷、下到市井無處不去。隨著他的足跡,作者描繪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亞展現了以福斯塔夫為主角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那些販夫、走卒、妓女、農民、老闆、傭工、冒險家既揭示平民的生活與命運,又為上層政治生活提供了基礎。一部戲中,不僅以帝王的衝突為主要內容,而且給以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展現時代的洪流、廣闊的社會背景、人民的生活與動向,這樣的戲才有廣度與深度,這樣的歷史戲,才具有意識到的歷史內容。

2.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人物塑造上的「席勒化」而言的。席勒是18世紀德國偉大的戲劇家,他創造了許多精美的劇本。但是,他在有的劇本(如《唐·卡洛斯》、《華倫斯坦》)中寫的人物,有的不具備客觀的生動性格,人物成了「時代精神的傳聲筒」。而莎士比亞,其人物也溶入了時代精神,但「他們的動機……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他筆下的眾多人物,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既有代表本質的共性,又是不可重複、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他創造的典型人物,性格複雜多樣,充滿了發展變化,而主導品質又鮮明突出。人物在同外部的衝突和內心的自我衝突中得到充分的性格展現。莎士比亞塑造的正面與反面典型,如羅密歐、朱麗葉、夏洛克、福斯塔夫、埃古、奧塞羅、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麥克白夫人等等,都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具有永恆性的典型,他們的名字甚至成為普通名詞與典故,被後人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3.情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多半是已有現成故事的重新安排,但它經過了刪縮、補充與改造,達到高度的生動性。其情節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常常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莎士比亞戲劇一般是多線索、多層次的,它們或是平行發展、交錯比襯,或是互為補充、交織一體。《仲夏夜之夢》有四個情節,三個層次;《威尼斯商人》包含一磅肉、三個盒子選婿、不同宗教男女戀愛這樣三個故事;《亨利四世》三個情節、三組人物、三個世界,各有主人公;《哈姆雷特》中三個替父報仇故事的交織。當然,在豐富多元的情節中,是線索主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的,顯示出作家高度的藝術技巧。

4.方法、形式、手法的多樣性。莎士比亞的戲劇立足現實,要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基本採用現實主義方法。但其現實主義尚達不到19世紀現實主義同自然即同生活完全一致的惟妙惟肖,甚至還有「時代的錯誤」(如12世紀的丹麥王子讀了16世紀的人文主義大學)。他的現實主義不照搬生活,而是依其人文主義理想和善惡美醜標準對生活進行藝術概括,從而反映出生活的本質。莎士比亞同時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的想像豐富,所寫理想人物、理想境界優美而充滿詩情畫意。莎士比亞筆下的仙人、鬼怪,魔法、巫術與大自然的靈性、夜的撲朔迷離、荒島與原野與縹緲離奇相結合,襯托著愛情的故事、善惡的衝突,純然一派浪漫的濃鬱氣氛。更有不少劇本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把理想與現實融為一體。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情趣豐富多彩:悲壯、殘酷、陰森、歡樂、諷刺、俏皮、滑稽、幻想、哀傷、神奇、抒情……常令人眼花繚亂、讚嘆不已。莎士比亞戲劇樣式有各類型的喜劇、悲劇、歷史劇、傳奇劇,其藝術的手法如「戲中戲」、小丑插科打渾等等難以盡數,真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的一切,也說不盡他的藝術技巧。莎士比亞的戲劇是詩體的,主要用五音步抑揚格的素體詩(有節奏而無韻腳),有時也引用民歌、民謠、有韻詩以及一些對話用散文。戲劇語言風采多樣,典雅的古語詞、文謅謅的書面語、俚俗的民間用語、平凡的家常話,創造著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據統計,莎士比亞的詞彙量在15000左右,而英語《聖經》也不過6500個詞,可見莎士比亞語言之豐富。


(摘自馬家駿、馬曉翽著《西洋戲劇史》陝西師大出版社1998年9月版)

第五節《莎士比亞的戲劇藝術 》刊於《當代戲劇》2016年第2期


(註:本文作者已經授權本頭條)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翽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