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威廉·莎士比亞的一生及著作

談史古今 發佈 2024-03-02T22:55:27.446028+00:00

文 | 談史古今編輯 | 談史古今«——【·前言·】——»威廉·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

文 | 談史古今

編輯 | 談史古今

«——【·前言·】——»

威廉·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

他創作了《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家喻戶曉的戲劇,他在其作品中對社會現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因此也被後世稱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不僅創作了《哈姆雷特》《奧賽羅》等家喻戶曉的戲劇,更是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英國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民族文化衝突,階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因此莎士比亞一生都在思考「人性」與「命運」這一深刻的主題。

他希望通過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形象來揭示人性、揭示命運,表達自己對社會現實和人生的思考。

這一點在他寫下《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等作品中就有所體現。在他的戲劇中,悲劇往往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各種矛盾和衝突;而喜劇則往往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人們生活的美好和歡樂。

從莎士比亞創作生涯看,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1564-1616)他在戲劇領域中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中期(1616-1681)他已經成為英國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戲劇家;後期(1681-1616)他已是一位有著豐富閱歷和深刻思想、備受人們尊重的劇作家。

莎士比亞創作於1665年前後,這個時期正是英國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階段,也是英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和變革時期。

一、人生經歷

莎士比亞,出生於公元1601年,卒於公元1647年。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中部艾塞克斯附近的埃特爾斐斯(Etzequius)

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艾塞克斯有一間非常有名的律師事務所,還擁有自己的紡織廠,在艾塞克斯還有一棟價值百萬英鎊的房產。

然而在父親去世後,莎氏一家都陷入了破產邊緣。為了維持生計,父親賣掉了所有產業,只剩下幾個金幣。生活沒有辦法繼續下去,莎氏只好走上了社會的底層

他先是到倫敦去當了一名普通職員,後來又去當了一名稅務員。

但是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特別是當時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伏爾泰和狄更斯所著的作品。

後來,由於父親去世,莎氏不得不離開倫敦到歐洲大陸去遊歷。在旅行中他邂逅了法國著名戲劇家莫里哀和盧梭。

這兩位文學家都是人文主義者,他們對莎士比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將莎士比亞介紹給了歐洲各國。

二、早期作品

1810年,莎士比亞應米南德的邀請到米南德的劇院工作。在這個時期,莎士比亞開始了他的第一部劇作《奧賽羅》,這部戲劇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奧賽羅》在這個時期被稱為「悲劇之王」,它通過講述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中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並且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中階級對立的情況。

這也是他第一次有了明確的歷史觀,他認為社會是由一個個階級構成,而階級之間又會產生矛盾,這些矛盾正是當時社會所存在的。

他在《奧賽羅》中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生動,尤其是對奧賽羅這個角色的刻畫非常成功。而這部戲劇也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

之後莎士比亞又創作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麥克白》兩部戲劇,這兩部戲劇也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被譽為是莎士比亞最優秀的劇作之一。

這部劇作以莎士比亞自己在倫敦居住時所經歷的一樁悲劇為素材,通過這場悲劇將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愛而不得的愛情進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

三、《李爾王》和《麥克白》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早期的一部傑作,也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傑作,它以李爾王與兩個女兒之間的矛盾為主線,通過這場悲劇,揭露了社會上的一些醜惡現象,表現了莎士比亞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

這齣悲劇的中心人物是李爾王,他既是一個昏庸、殘暴的君主,又是一個忘恩負義、野心勃勃而又陰險狠毒的國王。

他是一位愛妻者,但由於受到兩個女兒的欺騙,從而使他喪失了理智。他為女兒們謀得了王位,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卻把她們送上了斷頭台。

他還是一個專制暴君,用自己的私慾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殘殺無辜。

麥克白是一位奸詐者,在他當上國王后,為了實現自己當國王時所說過的話:「我要殺死所有敢於反抗我的人」,他用各種方式來鞏固自己在王宮中的地位。

在一次與敵人作戰時,麥克白卻被敵人殺死了。麥克白是一個充滿了野心和欲望的人。

《李爾王》和《麥克白》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當時社會上一些醜惡現象。劇中李爾王是一個昏庸殘暴的君主;麥克白是一個野心家;麥克白之妻是一個被欲望所蒙蔽的女人;而大主教則是一個被欲望所支配、不擇手段達到自己目的之人。

《李爾王》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一個用來看正在自己眼睛裡閃耀著的影子,另一個則用來看自己身上反射出的光明。」

這句話就說明了人內心中兩個不同層面:一種是人們對自己行為本身所進行的思考和認識;另一種則是人們對別人行為所進行的思考和認識。

四、《仲夏夜之夢》和《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夢》是莎翁最受歡迎的一部戲劇,在這一年(1567)9月,莎翁前往南義大利旅行,途中寫下了這部作品。

在那裡,他結識了畫家和詩人彼特拉克、薩盧斯特和科里奧洛等人,還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一年的9月30日,莎翁在羅馬寫作了《仲夏夜之夢》,當時他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劇作家。

1610年,這齣戲在倫敦上演時轟動了整個倫敦城。演出結束後,《仲夏夜之夢》便被改編成戲劇搬上舞台。

該劇以一個古老的傳說為基礎:在古代的愛爾蘭有一座叫「歐羅巴」的城市,那裡居住著一位精靈和一位魔法師,他們彼此相愛並結為夫妻

精靈阿麗安娜愛上了魔法師希勒爾,並與他私奔到了這個城市;而魔法師為了報復阿麗安娜背叛了自己,便讓她和希勒爾的妹妹奧菲莉亞締結婚約。

希勒爾為了報復阿麗安娜,就在她和奧菲莉亞訂婚之日,向她的未婚夫發出了毒誓:如果她和奧菲莉亞成親,就把她的眼睛給我看;如果她不嫁給我,就把她的腳給我看。

不料奧菲莉亞真的愛上了希勒爾。這時阿麗安娜得知了這件事後,便決心與希勒爾決一死戰。在這場戰爭中,阿麗安娜失敗了。希勒爾和奧菲莉亞也都被國王逐出了王宮

他們到了一個美麗的小島上,在那裡他們彼此相愛著。經過一番周折後他們終於團聚了。

後來奧菲莉亞為希勒爾和阿麗安娜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並按照承諾嫁給了他。

1611年,莎士比亞將《仲夏夜之夢》改編成了劇本,並在倫敦的劇院演出。

第一次演出後,這個劇本便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1612年,莎翁開始著手寫一部新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這部戲劇以一個叫安東尼奧的威尼斯商人為中心,講述了他與巴薩尼奧之間的友誼。

在劇中,巴薩尼奧的母親對他講了一個關於自己女兒的故事:

有一位公主,叫莎拉;她在婚禮上拒絕嫁給任何一個男人,而只願意嫁給自己所愛的人。

於是,國王便下令要將她帶到威尼斯去。巴薩尼奧知道後很是憤怒,但是國王卻將他關進了監獄。

在獄中,巴薩尼奧認識了安東尼奧。不久後,他們兩人便結婚了。

巴薩尼奧從威尼斯回來後,便開始尋找安東尼奧。可是他卻發現安東尼奧已經成為了威尼斯總督。原來在一年前他就已經被安東尼奧和他的妻子從威尼斯放走了。

於是巴薩尼奧決定前往威尼斯去找安東尼奧和他的妻子。在劇中,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的:巴薩尼奧是一個吝嗇、貪婪、兇殘的傢伙;而安東尼奧則是一個重情重義、熱愛友誼、正直善良的人。

巴薩尼奧知道自己受騙後便發誓要報復他們。於是他去找安東尼奧道歉並把自己身上所有的財產都送給他作為補償,但他卻被安東尼奧用計殺死了

五、《第十二夜》和《暴風雨》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第十二夜》是最具代表性的,這是一部有著喜劇色彩的悲劇

故事講述了在倫敦的一間大劇院裡,有一天突然來了兩個不速之客,一個是新來的劇院老闆,一個是劇院經理。他們帶來了兩個驚人的消息:第一,新來的老闆是個騙子;

第二,新來的經理已被一個神父給誘姦了。於是劇院裡便上演了兩個丑角之間的鬧劇

這個戲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對社會中兩種不同形式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作的對比。

一方面,新來的老闆在欺騙觀眾;另一方面,神父則被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這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如果說《威尼斯商人》中反映出了金錢對愛情和婚姻的腐蝕;那麼在《第十二夜》中則反映出了金錢對愛情和婚姻的扭曲


莎士比亞曾說:「這是一部寫給智者看的戲,寫給愚者看的戲;它是一齣喜劇,又是一齣悲劇。」

莎士比亞認為,當我們在看完這部戲後,不要只看到「善」,也要看到「惡」。他說:「我們要看到罪惡,知道它為什麼發生;我們也要看到罪惡背後隱藏著善。」

這兩部劇作都具有深刻意義和複雜情節。《第十二夜》通過揭露社會上醜陋、邪惡和不公正現象,給人以正義戰勝邪惡和對美好生活嚮往與追求之感;

《暴風雨》則通過描寫人們在惡勢力面前所表現出的英勇不屈、不折不撓、堅忍不拔、敢於鬥爭的精神,歌頌了美好人性和高尚道德情操

六、莎劇的成就和影響

在戲劇方面,莎士比亞對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莎士比亞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悲劇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

在戲劇創作方面,莎士比亞寫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悲劇作品,其中包括:《哈姆雷特》(1596)、《奧賽羅》(1597)、《李爾王》(1601)、《麥克白》(1601)和《哈姆雷特》(1601)。

這五部悲劇在戲劇創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通過描寫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衝突,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從而形成了莎士比亞戲劇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文學理論方面,莎士比亞對戲劇創作和戲劇理論作出了很大貢獻。

他在《論悲劇》(1609)中指出,「一個作者如果能夠把他所描寫的人物,根據他們所處的環境,按照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來描寫,那麼他就是一個優秀的作者」。

他認為,「所有傑出的悲劇作家都應該承認悲劇人物性格和命運中具有不可抗拒、不可動搖的特點」。

莎士比亞在自己創作中也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認為,「由於一個人物性格具有不可抗拒、不可動搖的特點,所以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手法來寫所有的人物」。

作者觀點

莎士比亞的創作受到兩種不同的批評觀點的影響,一種認為他是一個「天才」,另一種認為他是一個「業餘作者」。

從早期莎劇開始,評論界就對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過研究,這包括了他在自己的劇作中引用過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以及從莎士比亞同時代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

對於莎士比亞作品本身,評論家們常常將其與同時代其他劇作家的作品相比較,包括:

奧蘭多·布魯姆(《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人》):「這些評論表明,莎士比亞寫出了大量經典劇作,並且創作了比他之前任何一位劇作家都要多得多的經典作品。」

約翰·霍納(《莎劇》):「在某些方面,莎士比亞的劇作是不完善的;不過在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悲劇與喜劇》):「他在自己創作中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

這一觀點最早由威廉·戈特利布(《莎劇》)在1893年提出。戈特利布認為,莎士比亞在創作過程中並不是一個「業餘作者」。

他說:「他的確是一位天才,但他不是一個業餘作者;他在寫詩時不會從詩歌方面來考慮問題;他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劇本上了;他對戲劇感興趣。」

戈特利布還認為,莎士比亞本人也可能是一位業餘作者,這就給了他自由來選擇自己的創作主題和風格的自由。

戈特利布說:「這對莎士比亞來說可能是一種矛盾——但這是可能的。如果他能夠真正地投入創作中去,那麼他就會把自己看作是一位業餘作者。

參考文獻

(一)威廉·莎士比亞的《莎士比亞悲劇和喜劇》,巴黎人(法國),1927年,第35~38頁。

(二)愛德華·格里格的《莎士比亞悲劇和喜劇》,愛德華·格里格(1861~1929),美國,1931年,第64~66頁。

(四)威廉·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1880~1932),美國,1927年,第72頁。

(十一)威廉·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和《麥克白》兩部劇本集《三個火槍手》和《李爾王》兩部戲劇集的劇本集《麥克白》。

(十二)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戲劇集的劇本集《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戲劇集的劇本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