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初期,英國領主自營地是如何進行農作物的投入與產出的?

北齋talk 發佈 2024-03-03T01:53:39.139140+00:00

#歷史開講#文| 北齋編輯| Talk君從諾曼征服起到12世紀末的這段時間內,由於社會動盪、戰亂不斷,英國絕大多數領主為了應對不利的經濟環境,均選擇將其自營地或整個莊園出租。然而到了12、13世紀之交,英國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領主紛紛收回並擴大其自營地來進行直接經營。

文| 北齋

編輯| Talk君


從諾曼征服起到12世紀末的這段時間內,由於社會動盪、戰亂不斷,英國絕大多數領主為了應對不利的經濟環境,均選擇將其自營地或整個莊園出租

然而到了12、13世紀之交,英國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領主紛紛收回並擴大其自營地來進行直接經營。

作物種植的投入與產出

種子的投入是領主自營地上所有形式的投資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下一年的收成。

13世紀初期,由於英國尚未形成專門的種子市場,許多領主自營地只能播種自己生產的穀物來代替種子。

雖然有些領主也會從莊園外購買種子,但購買比重並不是很高。

如在伍斯特的布雷登,在1392年用於播種的超過12夸脫的穀物之中,只有5夸脫是來自於市場的。

在倫敦周邊十郡的領主自營地中,在1288-1315年間,總收成中33%的穀物被用來留作下一年的種子。

在這些年中,為了保持固定的種植面積,溫徹斯特莊園自營地的管理者們不得不在去除什一稅之後,留出超過四分之一的小麥和大麥收成,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燕麥用於下一年播種。

各種穀物種子播種的比率取決於播種的作物種類、作物在當時輪作中的次序以及土壤的質量。

1350年前諾福克郡及倫敦周邊各郡領主自營地上主要作物的播種投入平均在每英畝2.5-4.8蒲式耳之間,其中小麥、黑麥和豆類的播種投入較為相近,燕麥和大麥的投入在則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三方面均明顯高於前三種作物。

這是因為在諾福克郡,燕麥與大麥通常是輪作中最後一種播種的作物,其收穫之后土地便會迎來休耕,因此這兩者通常占有較高的播種率,以達到清潔土地的目的。

此外根據蒂托的統計,在1209-1270年間溫徹斯特地產上的各處自營地上,小麥的播種率在每英畝1.65-3.10蒲式耳之間,大麥的播種率為每英畝3.03-5.24蒲式耳,燕麥為每英畝3.61-6.02蒲式耳。

2.9蒲式耳,大麥、燕麥的播種率為每英畝2.0-3.9蒲式耳。

在某些貧瘠的土地上,如伯克郡的幾處自營地,播種比率可能會低於每英畝2.0蒲式耳,小麥、黑麥、豆類的播種率低於每英畝1.5蒲式耳,大麥和燕麥的播種率低於每英畝3.0蒲式耳。

由於氣候環境及土壤條件的不同,英國各地的領主自營地的播種比率也不盡相同,作物的產出量自然也各不相同。

正是考慮到這些變量的影響,從每種穀物種子播種與隨後收穫的作物之間的比率來估算產量看起來是最為穩妥的辦法之一。

亨利的沃爾特認為只有當各類穀物的平均收穫量達到了播種量的三倍時,領主自營地才會在中世紀農業生產環境下達到盈利的狀態從蒂托整理的數據中可以看出,14世紀中葉前英國的大麥產量最好,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播種比率的8倍。

小麥的產量在播種比率的3-5倍之間,燕麥則稍遜一籌,產量約為播種比率的2-3倍。

在溫徹斯特地區,小麥的播種投入是每英畝2.5到3蒲式耳,而大麥和燕麥的播種投入則是每英畝4到6蒲式耳;結果在收穫之時,小麥畝產14蒲式耳,燕麥畝產16蒲式耳,大麥畝產28蒲式耳。

同時,根據法瑪爾對同一地區1282-1291年間連續十年帳簿的計算可以發現,此時溫徹斯特各個莊園中小麥的產量平均為播種率的3.63倍,大麥約為3.3倍,燕麥則約為2.14倍,這些數字也都在蒂托的估算範圍之內。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英國現代農業的產量相比(大麥每英畝90蒲式耳以上,燕麥105蒲式耳以上,小麥136蒲式耳以上),中世紀英國領主自營地的產量無疑是非常低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