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詩中的「杜少府」到底是誰?今天就說個清楚

槐序姑娘 發佈 2024-03-03T05:39:34.142212+00:00

有真知,才有灼見歡迎關注槐序姑娘,這裡有最美古詩詞-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解讀了王勃這首經典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但沒想到的是,因「杜少府是誰」而引來巨大爭議,甚至遭到無端謾罵和網暴。

有真知,才有灼見

歡迎關注槐序姑娘,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解讀了王勃這首經典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但沒想到的是,因「杜少府是誰」而引來巨大爭議,甚至遭到無端謾罵和網暴。

故,今天我們就(必須)把這件事說個清楚。

也在此作統一回復。

首先筆者遭到攻擊的原因是,我在文章中寫《王勃寫給杜審言的詩》,且文中沒有註明「杜少府為杜審言存疑」,更沒有加以佐證。

做文化是需要嚴謹的,在這裡我鄭重道歉:對不起!

首先我們看評論區里比較普遍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杜少府為開國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因他的朋友認為他「守信」、「上進」、「善良」,故又被稱為杜三德。

於是,我用了很久時間去翻資料,查找杜立德,以及杜三德。

但是很抱歉,目前為止我沒查到唐開國功臣里有這個人,李淵倒是在滅輔公祏前收降了杜伏威,可他和杜立德也沒丁點關係。

於是我又查閱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杜如晦,以及他叔父杜淹和弟弟杜楚客,依舊沒找出和杜立德之間的半點聯繫。

如果哪位知道杜立德是誰,還煩請不吝告知一聲,姑娘在這裡拜謝了!

後來我無意中用搜尋引擎查了一下,別說,這種說法還真在百科找到了出處:

在這裡我真的很想說,親愛的,如果你願意,你自己也可以在百科建立一個詞條,但那不是真知。

在學術界,關於「杜少府」是誰,其實早就吵得不可開交,但始終沒有確切答案,唯一能解惑的方法,就是等待下一次可靠文獻的出土,可能要許多年。

甚至永遠也沒有。

但基於史料和人物生平相互之間的交叉,目前公認在討論範圍內的,「杜少府」最有可能為三個人:

1、杜易簡

2、杜審言

3、杜義寬

我們先用排除法,杜義寬為由隋至唐官員,貞觀二年為普州安康令,累轉雍州高陵令,後官至蘇州司馬兼滕王府諮議。

隋唐時期,王氏家族為名門,文中子王通交遊廣泛,且與杜義寬同年生人,皆為公元584年,又同朝為官,且王勃父親王福畤也曾在雍州任司戶參軍。

按理說,杜義寬與王家交好是極有可能的,但他公元655年就去世了,也沒有過蜀川任職的經歷。

最重要的是,王勃655年才6歲,即便他是「神童」,也不可能送「杜少府」。

接下來我們再看杜易簡,他是杜審言的堂兄,都是襄陽人,且與王勃的父親王福畤相交甚篤。

《舊唐書》載,王勃六歲寫文便「構思無滯,詞情英邁」,故譽「神童」,而誇他為神童的人,正是杜易簡。

時杜有言:此王氏三珠樹也!指得就是王勃(排行老三),後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引用了這個典故: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從這個角度看,王勃送「杜少府」為杜易簡也極有可能,儘管史料中沒有記載杜易簡有為官蜀州或蜀川的經歷,因為歷史總是有真空期的。

但據《資治通鑑 · 唐紀十七》載:

「公元666年,高宗伐高句麗,劉仁軌致糧船失海,遭彈劾,監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而據《新唐書 · 列傳 · 卷一百二十六》載:

「從祖兄易簡,九歲能屬文,長博學……嘗道遇吏部尚書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而侍郎裴行儉與敬玄不平,故易簡上書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陽兒輕薄乃爾」,因奏易簡險躁,高宗怒,貶開州司馬」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亦有載:

「咸亨中,易簡為考功員外郎。時吏部侍郎裴行儉、李敬玄相與不葉,易簡與吏部員外郎賈言忠希行儉之旨,上封陳李敬玄罪狀。高宗惡其朋黨,左轉易簡為開州司馬,尋卒」

「咸亨」為高宗李治的年號,670年三月—674年八月,共四年。

也就是說,杜易簡如果出蜀,必然是在公元666年和670年之間,但這期間王勃還沒有因「曹達案」而入獄,甚至還沒有作《檄英王雞文》一文,必不會有「同是宦遊人」一慨。

況,李敬玄擢吏部侍郎為公元762年,杜易簡彈因劾他而貶開州後,於763年病逝,與有載的歷史時間線完全吻合。

那麼王勃就斷沒有送杜易簡入蜀之可能。

最後我們來看杜審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在2003年重印的《唐詩鑑賞辭典》中,呈現的詩題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實際上,在宋、明、清很多詩集選冊中,對這首詩的詩題都注為「蜀川」。

別看「州」和「川」僅一字之差,所含之意卻是雲泥之別。

看到這你有可能會問,我讀了幾十年的「蜀州」,怎麼可能錯?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你也讀了幾十年,不是嗎?

岳飛的《滿江紅》你照樣讀了幾十年,杜牧的《山行》和《過華清宮》你還是讀了幾十年,最後發現都錯了。

包括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以及王維的《畫》,李白的《清平樂·畫堂晨起》等……

您可能都誤讀了!

蜀州為四川崇州,是一個很小的地級縣,唐時就更小。

而蜀川就囊括的蜀地全域,對應詩中的「五津」: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詩中泛指蜀川。

而王勃這首詩是標準「工對」中的「地名對」,「三秦」對「五津」一點也沒毛病,可對應一個小縣城,您覺得能護衛長安城嗎?

所以,詩題中的「蜀州」為「蜀川」的可能性更大,就像天對地一樣,是常理。

想王勃文采絕代,上千字的駢文對仗都極工整,該是不會犯這種錯的。

詩題論證完了,我們來討論第二個問題:杜審言有沒有去過蜀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些專家學者沽名釣譽,絲毫沒有考證精神,這個世界上不是位高的人,就掌握了真理,某詩詞大會上,不是有人公開說李白《靜夜思》中的床,該為「井」解嗎?

關於這個問題,姑娘我去年就論證過了。

言歸正傳,杜審言671年任隰城縣尉,至679年至洛陽作《贈蘇味道》詩間,於他而言這段歷史的確是真空地帶,史料完全沒記載。

所以,有些人就有了發揮餘地,畢竟信口一說完全不用負責任,反正沒辦法求證。

但是抱歉,根據小世界理論(六度空間理論),這個世界上不超過6個人,一定能找出必然聯繫。

比如,杜甫曾有詩《贈蜀僧閭丘師兄》,先認準「蜀僧」兩個字,再去探討「閭丘」是誰?

其實我也不知道「閭丘」(複姓)是誰,但是李白也為他寫過詩,大概是比較有名的唐朝和尚吧!

在杜甫這首詩中,有兩句話是: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

然後從李白的詩中我們可得知,這個和尚遁入空門前,曾入過仕途: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剖竹十日間,一朝風化清。

但也許李、杜二人之間的「閭丘」不是一個人,這也算不得佐證,但我們再看回杜甫的詩,還有幾句為:青熒雪嶺東,碑碣舊制存。斯文散都邑,高價越璵璠。

「雪嶺」在詩詞中指岷山,四川境內,為蜀地。李商隱有詩《杜工部蜀中離席》: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而「都邑」指的就是京城,那詩意是不是就可以解釋為:您雖遠在蜀地,但是為官之名卻滿譽京師。

所以「閭丘」就升官了,而「同年蒙主恩」恰可以證明,他和杜審言是一同升的官。

除此之外,在這首長詩中,杜甫還寫了:我住錦官城,兄居祇樹園。

「錦官」代指的是天府之國「成都」,而「祇樹」指的是皇家花園,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那時您去了京城,而我還在成都。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杜審言妻子薛氏和盧氏,共育子女9人,杜閒是老大,還有個大女兒嫁給了蜀縣丞魏上瑜,蜀縣在貞觀年間屬成都轄治區,乾元元年才改為華陽縣。

諸多證據表明,杜審言和蜀地四川都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

現在我們再回頭品一品杜審言的詩,他有一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和王勃的《送杜少府》是不是神似?

雖然杜審言之詩作於公元693年左右,此時的王勃已過世多年,且這首詩從題來看,也不是酬唱王勃的,但誰說時隔多年就不能致敬故友呢?

白居易不也是在元稹過世9年後,才寫下了: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一年時間精心研磨,傾力巨獻)

既然杜易簡能與王福畤交好,那杜必簡為何不能與王福畤親近?

且,杜審言和王勃生年僅僅相差5歲,有交集並不是不可想像的事,而公元675年王勃確實在長安,杜審言如果任滿調選,也必定在這一年抵長安。

儘管如此,我還是說,對於歷史誰也不敢言之鑿鑿,都是根據現有資料去交叉比對,找出最有可能性的,這種推測不似網友說的「揣測」,揣測是臆想,推測是推斷。

如果你有能推翻我的有力歷史證據,非常歡迎前來指教。

否則,沒必要冷嘲熱諷,罵人就更不對了。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