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河北·解讀|「冀治冀強」說河北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 發佈 2024-03-04T13:59:35.462924+00:00

位於河北大平原上的白洋淀。 河北日報資料片閱讀提示河北,簡稱冀,又稱燕趙。東漢劉熙在《釋名》中對「冀州」進行解釋時稱:「取地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位於河北大平原上的白洋淀。 河北日報資料片

閱讀提示

河北,簡稱冀,又稱燕趙。

東漢劉熙在《釋名》中對「冀州」進行解釋時稱:「取地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千萬年來,在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先人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文化遺存。沿用至今的各種地名,則是打開河北大好河山的鑰匙、展示河北文化的窗口。

河北到底因何得名?「燕趙」「冀」分別於何時出現並為人們所熟知?記者帶您了解河北地名背後的故事。

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河北博物院藏)。 河北日報資料片

大河之北 源於天成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是銘記民族歷史的坐標。

河北,這個銘刻在所有河北人身上的地域符號,源自一條如今已不在這片土地上流淌的河流。

它,就是河北人乃至中華民族共同的母親河——黃河。

大河之北,寶地天成。在數萬年的歷史中,黃河對河北自然地理基礎形成貢獻最大、影響最深。河北,正是因地處黃河之北而得名。

黃河,古稱「河水」「大河」。在東漢前長達2萬多年時間裡,黃河曾長時間、大範圍流經今河北腹地,並在今滄州、天津一帶入海。根據專家研究和考證,今天京津冀範圍內的海河、永定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陽河等知名河流,都曾是古黃河河道。

「河北」二字最早見諸史料,是距今2000多年前《周禮·職方》中記載的「河北之地」。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戰國策·趙策三》中,則有「趙有河北,齊有河東」之說。這裡的「河」即指黃河,「河北」即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今河北大部分地區。

在自然地理專家看來,這塊土地得名「河北」可謂源於天成。

這不僅源自其位於黃河之北的地理位置,更是因為數萬年來古黃河對河北地形、地貌的影響和塑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黃河每年從黃土高原攜帶十六億噸泥沙沖積到下游和入海口,對沿岸地形地貌產生了深刻影響。

研究表明,古黃河最晚在距今2.5萬年前就已流經河北。當時,古黃河在這片土地上流經範圍極廣,不僅今天河北中南部的衛河(古清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等河流都是古黃河的支流,甚至連今天河北北部的永定河、潮白河,冀東的灤河、青龍河,也一度成為古黃河的支流。

星移斗轉。古黃河及其支流挾帶的大量泥沙,先是在太行山出山口以下地區形成山前洪積平原。在此後2萬多年時間裡,在山前洪積平原以東地區,又開始形成新的沖積扇及泛濫平原,河北大平原一路向東延伸,並逐漸勾勒出今天的面貌。

沒有黃河母親,就沒有今天河北這片土地。沒有黃河母親,也沒有古往今來河北大地上的眾多河流、湖泊、濕地,沒有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華北明珠白洋淀,鳥類天堂衡水湖,曾經的河北第一大湖大陸澤……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地名,正是那個時期黃河在沖積平原上殘留下的尚未填平的窪地,是母親河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印記和念想。

直到東漢以後,黃河向南改道,才離開河北,經由山東入海。而歷史上黃河最後一次流經河北,是在北宋慶曆年間,黃河第三次改道,奪海河入海,前後行水62年。

黃河母親的千萬年哺育,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堅實厚重的自然基礎,更給這片土地帶來了肥沃與文明。

位於保定徐水的南莊頭遺址,是中國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遺址,出土了一萬年前的陶片;發現於邯鄲武安、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遺址,是人類馴化、種植粟(小米)的最早發現地;荊軻刺秦王時用以迷惑秦王的督亢大致位於今涿州、易縣、固安一帶的富庶之地。

這些為我們所熟知的遺址遺蹟,經過考古發現和歷史記錄,講述了我們的先民怎樣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走向文明。而這些地名無一例外,都處在黃河母親為我們帶來的洪沖積平原地帶。

在這片洪沖積平原上,還誕生了眾多古代早期興起的重要城市。據統計,從商代到東漢時期,在長達1800餘年的歲月里,在如今河北省的範圍之內,曾出現過110個方國、王國、諸侯國。商邢都(今邢台附近)、燕下都(今易縣附近)、古中山王城(今平山附近)、趙邯鄲王城(今邯鄲)、曹魏至北朝時期的鄴城(今臨漳)……歷史上的這一區域,堪稱名城薈萃,古都雲集。

這些震古爍今的河北地名連綴成篇,就構成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印記。

黃河母親給河北留下的,還有數不清的「甜蜜」。

古黃河長期沖積形成的古河道,在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縱橫交錯,形成了神奇的「古河道效應」——古河道地帶地下水豐富,水質好,地勢高,多數地帶土質疏鬆,通透性強,保墒性好,能調蓄降水與地表水,且礦物質成分較多,土壤條件十分適合農業、林業生產……這些特點,為河北的果樹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

如今馳名中外的深州蜜桃、趙縣雪花梨、魏縣—辛集—晉州—泊頭一帶的鴨梨、滄州金絲小棗、黃驊冬棗等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主要種植區域,幾乎都分布在古河道上。

東漢以後,黃河雖改道離開河北,但河北作為一個區域地理概念卻逐漸深入人心。

及至初唐,河北第一次作為官方行政區劃名稱而出現。《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元年,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

到唐高宗李治時期,河北道疆域進一步擴大,不但涵蓋了今天京津冀大部區域,還包括今天遼東的廣大區域。在當時唐代十道當中,河北道疆域最大。

大河之北,乃有其名,沿用至今,是我家鄉。

邯鄲趙王城遺址3號夯土基址保護展示項目。 河北省文物局供圖

燕趙風骨 傳承精神

中國的區域文化大致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同齊魯之於山東,三晉之於山西,吳越之於江浙,河北最廣為人知的別稱即為燕趙。

作為中華文明早期發祥地之一,這片土地曾見證了諸多部落、邦國、朝代的盛衰興亡。2000多年前,在河北的北部和南部,雄踞著戰國七雄中的兩雄——燕國和趙國。燕趙二字,即得名於此。

往事越千年。今日的燕趙二字,已不單指燕、趙這兩個曾經的諸侯國,甚至不單單指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而是早已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風骨、一種義烈之氣,成為河北這片熱土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標籤。

燕趙風骨是怎樣形成、融合併延續至今的?

提起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並非其本身的興衰史,而是一個發生在2200多年前的故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公元前227年的一天,燕下都西郊,燕國太子丹一行人為壯士荊軻送別。荊軻和隨從秦舞陽要從這裡出發,前往秦國,利用進獻燕國督亢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的機會,刺殺秦王。

易水悲歌,盡展燕地悲壯俠義的精神風骨。這種悲壯義烈的燕地文化是在燕國800年的鬥爭求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公元前1044年,西周初年,周武王將弟弟召公封於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帶)。誕生之初的燕國,地處王朝北疆苦寒之地,由於缺少良田,養育的人口比較有限。同時,燕國的外部環境也十分艱難。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燕國處境:「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

嚴酷的生存環境,迫使燕國曾經幾易都城。燕桓侯時,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山戎不斷南下侵擾,燕國被迫遷都臨易(今河北雄安新區南陽故城遺址)。燕莊公時,開始營建上都薊(今北京西南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並逐漸遷都於此。

約公元前4世紀,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築武陽城,是為燕下都,這是燕國第二次在今河北區域定都。

生存的壓力,讓燕國在中前期幾乎都處在默默無聞、逼仄卑弱的境地,並由此奠定了燕地隱忍生存、悲壯圖強的文化基調。

遷都燕下都以後,燕昭王招賢納士、吊死問孤,經過28年的韜光養晦,燕國國力大增。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藉助五國之兵,合力攻打齊國。齊國大敗,幾乎亡國,燕國由此讓天下刮目相看。

燕昭王死後,燕國國力迅速下滑。燕國再次為歷史所矚目和銘記,則是因為亡國前夕,那段流傳千古的悲壯往事。

不同於最初被分封於北疆的燕國,趙國起源於三家分晉,其都城邯鄲南臨漳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但趙國的生存環境也並不輕鬆——邯鄲自古是「四戰之地」,尤其是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與山西上黨東出太行的滏口陘的交會處,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必爭。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趙國通過一系列改革,在戰國後期的眾多強國中脫穎而出。其中最為今人所熟知的,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不僅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也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趙國的命運。改革之後,趙國逐漸進入全盛,最強大之時,東方諸國均趙國馬首是瞻,就連秦國也對其頗為忌憚。

胡服騎射同時顯示了燕趙大地的另一個特徵——民族融合。正是在不斷改革的崛起過程中,趙國形成了開放、包容、進取、尚武的國民精神,由此構建起趙人勇武奔放、矜持任俠的文化性格。在同樣北接遊牧部落的燕地,悲歌慷慨的燕文化中也同樣包含了「雕捍少慮」、重義輕生的精神氣質。

秦漢兩朝實現大一統之後,分屬南北兩地的燕趙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燕趙兩地文化也逐步實現融合。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已將「燕趙」合稱,在分析燕趙民風時,司馬遷認為,這裡的人們「悲歌慷慨」。自此,燕趙逐漸成為河北的代稱。

在此後的歷史長河中,「問義不懼死,慷慨赴國難」的燕趙風骨,和「感慨悲歌」的文化標籤一樣,成為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地域精神。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一文,開篇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其後在流傳中逐漸演化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說法,慷慨、豪邁、俠義、壯烈的燕趙文化,也由此以一種更為凝練的表述深入人心。

及至近現代,在一次次救國圖存的鬥爭中,燕趙精神依然在這片土地上閃耀。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的家鄉樂亭縣大黑坨村,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地安平縣台城村,大規模農民武裝鬥爭高蠡暴動的發生地高陽和蠡縣,五壯士彈盡糧絕後縱身跳崖地易縣狼牙山……一個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河北地名背後,是燕趙精神在與紅色文化碰撞後的升華。

慷慨悲歌的燕趙精神,歷經兩千多年的時光,已經潛藏在河北人的血脈里,成為一種集體意識。

麥收時節,磁縣西陳村,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 河北日報資料片

物華天寶 希望之地

冀,是河北的簡稱。

這片土地以「冀」命名,可以上溯至數千年前。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

史料記載,治水伊始,禹就踏上了河北的土地。《史記》記載,「禹行自冀州始。」對「自冀州始」的原因,《漢書》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冀州,堯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

在今天河北省行政區劃中,冀州只是衡水市下轄的一個區,但當時所說的冀州,卻是一個包括今山西全境、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在內的廣大區域。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中央政府置十三刺史部,其中的冀州刺史部和幽州刺史部負責今天河北及周邊地區的吏治。

到東漢時期,十三刺史部成為行政區劃,冀州刺史部轄域包括今河北邯鄲、邢台、石家莊全域,衡水大部、保定西南部、滄州一小部,以及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一部分地區。東漢以後,許多朝代設置行政區劃時繼續使用冀這一名稱,雖然其所屬行政區域不斷變小,但基本在今河北境內。

對於「冀州」這一地名,東漢劉熙在《釋名》中作出了如下解釋:「取地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這說明,在當時甚至更早的上古時期,河北已是一片被人們寄託了太平、強盛、興旺等美好願景的希望之地。

在災害戰禍頻仍、朝代頻繁更替的古代,這片土地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能承載古人「冀治」「冀強」「冀豐」之期許?

首先,便是這裡富饒肥沃、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

邯鄲市魏縣公議會村,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平原村莊,如今卻因小麥種植而廣為人知——2022年,在公議會村的一片麥田裡,由魏縣愛耕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1200畝「馬蘭1號」小麥節水高產示範方,經過實打實收,千畝小麥示範方平均畝產超過了800公斤。這是河北小麥大面積畝產首次超過800公斤,標誌著河北省小麥生產能力取得新突破。

小麥的豐產、高產,離不開良種選育、科學管理,更基於大自然的贈予:由古黃河沖積而成的太行山東麓平原,既無山丘突起,又無陵岡盤踞,極目四望,長天與地平線相接,肥壤沃土,生機盎然。

正因如此,以石家莊、邢台、邯鄲為代表的冀中南平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最適宜小麥種植的區域之一。直到今天,寧晉、藁城、辛集、南和、魏縣這些地名,仍然與小麥高產、豐產緊緊掛鈎。

近年來,河北小麥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400萬噸以上。按照2022年全國小麥13772萬噸的產量算,河北小麥總產量穩定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0%以上。

也就是說,我國每收穫10斤小麥,就有超過1斤來自燕趙大地。

「冀治」「冀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其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

河北北以燕山為屏,西以太行為靠,東臨渤海。其中,河北北部山區地處農牧文明交融地帶,燕山與太行山兩道屏障,是歷代王朝倚重的天然長城。從井陘這個沿用了2000多年的古老地名中,可以窺見古代河北地理位置之險要。

太行山延綿千里,千峰聳立。古代晉冀豫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即為太行八陘。太行八陘中有四陘位於河北,井陘是太行八陘之第五陘。

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先驅丁文江先生認為,「太行山的路沒有哪條有井陘重要,因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車的路」。

事實上,不僅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的巡遊中,多次從井陘通過,從那以後直到20世紀初正太鐵路通車的兩千多年裡,這條通道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青銀高速公路和連接石家莊與太原兩大省會城市的307國道,仍然沿用了這條通道的主體線路。

除東出西聯的作用之外,河北歷來也是南下北上的重要通道。

研究表明,至少從春秋戰國始,在太行山東麓,燕地重鎮薊(北京)與中原古都殷(安陽)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南北暢通的大道。秦滅六國後,實行「車同軌」並開闢馳道,其中一條馳道就連接著今北京與安陽地區。

在這條古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路,就是現在京港澳高速的北段。作為南北鐵路大動脈的京廣鐵路北段,也基本沿這一線路修建。

歷經千年盛衰興亡,這條通道上通行的人、貨、交通工具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條通道本身,卻始終擔負著通聯天下的使命。

隋唐時期,河北區域內已沒有王朝都城,但依舊是王朝的經濟發達地區。當時,河北還曾出現過一條從幽州(今北京)到貝州(今河北清河縣)的南北大道。這條大道,恰好與今天的京九鐵路河北段基本重合。

明清以後,河北作為京畿之地,角色開始發生轉變。清朝末年,由於電報通訊的需要,冀成為河北的通用簡稱,並沿用至今。

從古代到現代,這裡的人們依然因地制宜、自強不息,延續著幾千年前「冀治」「冀強」「冀豐」的美好希望。(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