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魚圓

中國鄉村美文 發佈 2024-03-04T21:40:07.124449+00:00

魚圓情深我的故鄉沙溝鎮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厚重的文化底蘊里,魚圓是充滿鄉愁的歷史長河裡一朵璀璨的星。地處江蘇地理中心、里下河腹地的沙溝鎮 ,水多,魚更多,素有「金沙溝」之美譽。令家鄉人引以為傲的沙溝大魚圓入選《中國名菜大典》、「江蘇味道」和泰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魚圓情深

我的故鄉沙溝鎮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厚重的文化底蘊里,魚圓是充滿鄉愁的歷史長河裡一朵璀璨的星。

地處江蘇地理中心、里下河腹地的沙溝鎮 ,水多,魚更多,素有「金沙溝」之美譽。令家鄉人引以為傲的沙溝大魚圓入選《中國名菜大典》、「江蘇味道」和泰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播放後,好評如潮。許多作家、詩人,為沙溝大魚圓潑墨揮毫呢!

漂泊在外,每當端起飯碗時,總想起家鄉的魚圓,熬不住的光景,便從農貿市場買回兩三斤重的草魚回來,製作魚圓,但無論怎樣折騰,就是做不出家鄉的味道來。

春節小長假,走在家鄉的大街小巷,歡聲笑語裡,飄蕩出腥氣夾著香油味兒的魚圓香,別有一番韻味,是童年吃魚圓燙疼嘴皮的回憶。

別的地方魚圓個頭小,油炸得少,水汆的多,被叫著魚丸子。沙溝大魚圓,主要是油炸,也許是在油鍋里狀如桌球樣子、圓圓滾滾而得名罷!

在沙溝農貿市場內東側有個面朝南的門面,每天總見到顧客排隊購買魚圓。一打聽,原來廚師名叫沈亮,他家祖祖輩輩靠魚圓為生,說起魚圓來,他津津樂道,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傳唱。

東周春秋前期,愛吃魚的饞貓楚文王被魚刺卡住咽喉後,不爽。為了滿足楚文王,御廚別出心裁,製作成魚圓,這應該是地地道道的原創吧。

明末才子冒辟疆的愛妻董小宛首創有「黃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之美的灌蟹魚圓。瞧,魚圓還上了康熙爺七十大壽的「萬壽節」晚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沙溝汪蠻子舍(今聯溪村原落駕村)歇歇腳,是專門為品嘗魚圓而來。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先生,曾在沙溝鎮教館授徒,游桂莊村東郭正湖,詩興大發:「作宦山東十二年,不知溪上青魚鮮,今朝嘗的君家味,一隻魚圓值萬錢」。溪上,說的便是沙溝,沙溝曾名沙溪。據志載:公元前206年,漢劉邦封關,賜陳琳為劉琳,封為射陽侯,死後葬於沙溝,當時沙溝為湖盪中一漁村,故有射陽村之說。後來兵荒馬亂,來沙溝避兵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覺得這裡太平,紛紛在此定居,小村子便成了小鎮子。當時鎮子周圍和鎮中都是河溝小溪,故名曰沙溪鎮。

也許是魚圓如桌球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訪華時,在舌尖上重溫了「桌球外交」的圓滿與美好。

「魚圓,彰顯尊老愛幼,目的是讓老人小孩都吃上魚兒,不被卡喉嚨啊。」我恍然大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家鄉的老老少少都是魚圓製作技藝好把手,都是魚圓傳承人。魚圓,圓了家鄉許許多多傳承人致富夢想。廚師沈亮是個退役軍人,便是眾多傳承人中傑出的代表,他從父親手上,傳承下魚圓製作技藝,開拓創新,價廉物美;他念家心切,放棄上海、北京等地五星級大酒店高薪聘請,紮根家鄉,一年四季,專門製作魚圓,線上線下銷售,供不應求,還帶動五六人共同創業致富。

吃魚沒有取魚樂。取鮮活的草魚,剔除魚皮、魚骨,取魚肉,砧剁成肉泥,再加上香蔥和生薑汁水、蛋清等佐料,在盆中順時針反覆攪拌,如果攪拌時,方向反了,魚圓就難圓了。油炸時,用湯匙舀一勺魚泥放在左手掌,經虎口擠出成圓形,右手的湯匙接入放到油鍋中,先用中火,接下來用文火,慢慢煎制,等一隻只「桌球」浮出油麵時,即可出鍋。用色拉油或者豬油,炸出的魚圓色澤雪白如玉、晶瑩剔透;用菜籽油炸出的魚圓,金黃明亮、滿滿的豐收氣息。

常言道「錢可借、技不可借」這也是多年的商業行規。沈亮不擔心影響自己的生意,毫無保留地把魚圓製作技藝手把手傳授給慕名來自鹽城、淮安、上海等地的「徒弟」,讓魚圓製作技藝發揚光大,實在讓人感動!


審閱:唐春林

簡評:魚圓雖小,卻充滿了鄉愁,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無論在外在家,都時刻讓人念想。文章引用古代與之有關的名人故事,並敘述時下廚師高手無私奉獻技藝的事例,由衷讚美了魚圓這種較有價值的家鄉美食。

終審:嚴景新


作者:陳鴻鳴,文學愛好者。

編輯:卜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