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測評」假種草、真挖坑,可能帶你進入另一個「陷阱」……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發佈 2024-03-04T22:58:45.788658+00:00

「xx手機全國首測」「xx汽車靜態評測」「20款化妝品大橫評」本想通過看測評避坑的消費者,卻很有可能走進另一個「陷阱」……如今,對各種商品進行測評的圖文、視頻內容,在各大社交平台十分火爆,「買前看測評」也是不少消費者的習慣。

「xx手機全國首測」

「xx汽車靜態評測」

「20款化妝品大橫評」

本想通過看測評避坑的消費者,

卻很有可能走進另一個「陷阱」……

如今,

對各種商品進行測評的

圖文、視頻內容,

在各大社交平台十分火爆,

「買前看測評」也是不少消費者的習慣。

然而,

前不久,中國消費者協會

對12個網際網路平台

7類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帳號

進行體驗式調查後發現,

它們九成以上存在公正性問題,

「商測一體」「以商養測」現象十分普遍。

假種草,

真挖坑的「第三方測評」,

嚴重擾亂市場環境。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大批「測評」平台和博主也應運而生。根據中消協的統計,截至2022年11月14日,主流網際網路平台中帶有「測評」標籤的帳號總量共有1萬5117個。按測評帳號粉絲量計,粉絲量大於1萬的共有7308個,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然而,根據《「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消協在對12個網際網路平台共計350個「第三方測評」帳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後發現:

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較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第三方測評」了解程度較高,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近八成消費者會在購物前觀看「第三方測評」作品;數碼家電等具有明確規格型號及參數標準的產品測評作品可信度較高;相對電商類平台上的「第三方測評」,社交屬性強的網際網路平台上的「第三方測評」問題更多。

「第三方測評」類內容

為何大受歡迎?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現在消費品極大豐富,消費者可選的東西非常多,而這些可選擇的東西又有大量的提供商,即便是創新產品,也很快會有類似產品上市。

這些產品有什麼差別?只是價格差異,還是產品本身技術含量、品質上有很大差距?這些都是消費者關注的問題。

另外,消費者在生活中也想尋找各種各樣的體驗,比如路邊新開的咖啡館口碑如何?到底去品嘗哪家的產品?在眾多選擇之下,消費者不可能挨個嘗試。如果有人試過了,可以提供一些參考,當然是一件好事,可以降低選擇的難度。因此,這樣的測評非常受歡迎。

為何會出現「商測一體」「以商養測」?

賴陽表示,因為第三方測評的主體有些是機構,還有很多是消費達人,或者某個領域的興趣愛好者,他們自己嘗試相關產品後發布測評,發布群體非常廣泛。商家會關注到有影響力的測評機構或者個人。為了吸引消費者關注,商家希望通過商業合作的方式,讓測評者優先推薦自己的產品。

因此,很多商家會主動尋找測評達人或者機構合作對接。也有一些測評本身可能就是商家設置的,打著第三方測評旗號的合作夥伴。他每次測評,都按照有利於這個商家的指標,得出對商家有利的結論,從而促進商品的宣傳。

中消協《報告》顯示,整個「第三方測評」市場處於發展前期階段,准入門檻低,市場參與主體呈現零散特徵,具備法人背景的帳號僅占比23.4%。

「第三方測評

本該是消費者的一道護身符,

怎樣才能讓其駛入正軌?

對測評機構進行規範。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很多測評機構對外的呈現方式僅僅是「平台帳號」。這些帳號是否具備相應的專業檢測資質?測評師是否有相關的資格證書和能力認證?這些都不能模糊。

平台在對一些從事測評業務的帳號進行「加V」和資質審核時,一定要注意仔細核實並對此負責。「加V」也意味著平台的官方蓋章,消費者往往也會衝著這一標籤選擇信任。而對於沒有相關資質卻從事測評業務的帳號,也有必要及時提醒或關閉。

測評過程應當嚴格依照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採用專業的技術手段,並嚴格杜絕將商家的利益摻雜其中。一旦發現不符合程序、含有利益勾兌的測評,監管部門和平台就要根據其違規違法程度,做出警告、禁言、封號、罰款等不同等級的處罰。

另外,還要完善認證制度、完善政府抽查監督制度,創新訴訟制度等,讓「第三方測評」和平台為其違規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就平台而言,在內容審核上,對那些只做單個品牌推薦且沒有太多實際使用評價,要根據《網際網路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的規定,要求其顯著標明「廣告」,以免誤導消費者。對誇張評價的帳號,則要按照廣告法予以處罰。

就「第三方測評」而言,要積極探索信息披露制度,公布與品牌方利益關係;要探索質量責任保險制度和測評公證等辦法,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素材來源:北京廣播電視台、澎湃新聞、北京日報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