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調侃:寺中禿驢何在?和尚霸氣答覆6個字,不料成為千古絕對

墨瓏甲 發佈 2024-03-05T02:42:57.712733+00:00

作為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蘇軾的大名可謂是人盡皆知。憑藉著極為豐厚的才學與情致,蘇軾不僅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子」,在文學圈子中更有「平生不見蘇東坡,便稱文人也枉然」的說法。

作為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蘇軾的大名可謂是人盡皆知。

憑藉著極為豐厚的才學與情致,蘇軾不僅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子」,在文學圈子中更有「平生不見蘇東坡,便稱文人也枉然」的說法。

同樣,熟悉蘇軾的人們都知道,蘇軾的二三好友當中,最為出名的當數黃庭堅和佛印。

尤其是他與佛印之間發生的各種小故事,讓許多後人在閱讀時會心一笑之餘,忍不住為其中透露出的機智與才學而驚嘆。

一次,蘇軾前來佛印所在的禪寺拜訪。在跨進山門後,蘇軾跟著調侃地喊道:「寺中禿驢何在?」

沒想到,正在院子裡掃地的一名小和尚聽見這句話,立刻抬起頭來,張口便回答了六個字。

這六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詞句霸氣,並且將蘇軾的調侃不留痕跡地反擊了回去,頓時成為了千古絕對。

那麼,這位掃地的小和尚究竟回答了一句什麼呢?

一,「東坡」與佛印

1080年,在「烏台詩案」中遭受新黨瘋狂攻訐的蘇軾,在被關押了百餘天后,得到了宋神宗的「從輕發落」。

從曾經的湖州知州貶為毫無實權的黃州團練副使,還要在上任後接受當地官員的監視。

這一打擊可謂是蘇軾人生中的一大轉折點。

經此一事後,心灰意冷的蘇軾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生活與佛法上面,人盡皆知的「東坡居士」的稱號。

也是在此期間,為了貼補家用,蘇軾和家人一起在城東開墾荒田時而起。

——不過,除了這個稱號以外,位於黃州的蘇軾還逐漸和他的另一位好友、也是後來因為蘇軾而為人熟知的一位佛家居士逐漸熟識了起來,他就是佛印。

佛印禪師,法名了元,乃是宋代雲門宗的僧人,由於宋朝佛法繁榮,佛印一度得到過宋神宗所敕賜的金缽,而他的佛法鑽研之深,更是曾經被當時人稱為「英靈的衲子」;

至於他與蘇軾究竟何時相識,由於歷史繁雜,早已無法確切考證,不過,因為蘇軾的才學橫溢,而佛印又精研佛法,因此,這兩人之間的應酬往來可謂是妙趣橫生。

據傳,蘇軾還曾專門撰寫過一本《東坡問答錄》,來記錄他與佛印之間的各種「趣事」。

儘管在如今看來,這本書究竟是否真的是蘇軾所撰寫,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不過,從裡面延伸出來的各種趣事卻十分值得為之莞爾,而在這其中,最出名的當數那個「相由心生」的小故事:

一次,蘇軾前往金山寺與佛印一起打坐參禪,在參悟了一會兒後,蘇軾故意問道:「佛印,你看我坐禪的樣子怎麼樣?」

佛印睜開眼看了一眼蘇軾,點頭答道:「很好,很有一尊佛相。」

然而,蘇軾卻哈哈笑道:「可我卻看你黃衣跌坐,胖乎乎的像一坨糞!」

蘇軾如此無禮,可是佛印聽完卻只是淡淡一笑,並不回答。

如此淡定的態度不免讓蘇軾覺得更加得意,在參完禪回家後,便迫不及待地將這一段對話當作笑話講給了自己的妹妹聽。

然而令蘇軾沒想到的是,蘇小妹聽完後,卻嘆了口氣,委婉地提醒蘇軾道:

「哥哥,是你錯了。佛法講『相由心生』,他看你時,看到的是一尊佛相,那說明他心中有佛。可是你看他呢?」

蘇軾聽完後頓時啞口無言,而這一段往來談笑也成為了被後世人津津樂道的「相由心生」的故事。

實際上,蘇軾和佛印之間的趣事可謂是「多如牛毛」,這其中自然有後人杜撰,但也有不少值得一笑的內容

——尤其是在各種小故事中,蘇軾偶爾在佛印處的「吃癟」經歷,也讓人感受到了大文豪「跌落雲端」、平易近人的另一面:

有一次,蘇軾來到佛印所居的禪寺拜訪,想要和佛印聊天談心,沒想到佛印竟然不在寺院中,蘇軾找了一圈,都沒有看到佛印的身影。

看著空空的院落里毫無人影,只有一名年紀尚小的和尚在掃地清潔,蘇軾玩心頓起,帶有調侃意味地故意大聲喊道:「寺中禿驢何在?」

沒想到,那個被蘇軾忽略掉的小和尚卻聞言抬起頭來。

由於蘇軾常來常往,他早已經認識了蘇軾,見蘇軾罵他們和尚是「禿驢」,便毫不留情地抬手一指門口,霸氣地答覆道:「門前東坡吃草。」

這一句對仗里,不僅暗含了「佛音不在」的意思,更是反擊了蘇軾「禿驢」二字,貶損他是「東坡吃草」,同時神思敏捷、對仗工整,蘇軾聽完以後忍不住哈哈大笑,一邊點頭稱讚他「對得好!」,一邊飄然離去了。

二,得意的「忘形交」

類似這樣在蘇軾與佛印之間發生各種「吟詩作對」的佚聞,諸類書籍野史當中記載頗多。

而在眾多的敘述當中,蘇軾與佛印之間的友誼更是被人們戲謔地稱之為「忘形交」:「有友如此,可得意而忘形矣!」

在《東坡志林》中,曾經記載了某一次,蘇軾閒來無事時,寫了一首簡略的小詩,托人快馬加鞭,送到了身處長江南岸的佛印處。

收到了信的佛印展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在這首詩里,蘇軾巧妙地將佛語「八風」化入其中,指在佛教當中「四違」「四順」的八件事都無法打動他,自誇自己端坐不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個境界穩定的居士。

送走詩句後,蘇軾十分自得地等著佛印的稱讚,然而等了幾天,蘇軾卻只等來了佛印派人送來的一個字條,上面龍飛鳳舞地寫著「放屁」兩字。

蘇軾一見字條,頓時勃然大怒,推敲再三,蘇軾也沒能找到自己詩句中的錯漏,便怒氣沖沖地親自跑到了佛印暫時棲身的歸宗寺里,準備找佛印「討個說法」。

然而,當蘇軾火冒三丈地走到佛印的住處後,卻並沒有見到佛印,只在門扉上看到了一張佛印寫的字條,上面寫道: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到字條後,頓時幡然醒悟,忍不住愧悔難當

——原來,佛印在嘲諷他自吹自己「八風吹不動」,卻在看到區區一張「放屁」的字條後,立刻坐立難安地「過江討說法」,顯然是可笑至極!

而除了這些歷史上的「小段子」以外,在江蘇鎮江天禪寺的陳列室當中,一條來自蘇軾的「玉帶」更從歷史的角度證實了這段「忘形交」的存在。

至於這條嵌玉的板帶為什麼會被蘇軾留在這裡,還要來源於佛印對蘇軾的一次「刁難」:

在潘永因所撰寫的《宋稗類鈔》卷七里,提到了蘇軾某次因事路過鎮江,聞聽佛印恰巧正在鎮江的金山寺中坐禪,便前去拜訪。

然而,蘇軾去的時間不巧,剛好趕上佛印正在佛堂中做佛事。

按照慣例,做佛事期間,和尚是不能隨意待客的,然而素來闊達無羈的蘇軾對此毫不在意,走到佛印房間門口,只略一停頓,便推門而入。

佛印一見來人是蘇軾,心裡很高興,可是想到佛寺里的規矩,只得故意板起臉來,斥責道:「先生何來?此間無坐處!」

思維敏捷的蘇軾立刻笑著以佛語答道:「暫借和尚『四大』,用作禪床!」

在這裡,蘇軾提到的「四大」實際上是代指佛印的身體,開玩笑說自己要坐在佛印的身上;

而佛印一見蘇軾拿佛語戲謔,略一思索,便提出了一個新的「玩法」:

「山僧有一句佛教的話語,倘若你能立刻回答出來,我便當從所請。假如你稍有猶疑或者需要思考,那你腰間的那條玉帶,便要請你留下來給我們做鎮寺之寶。」

蘇軾一聽,欣然答應,很快將腰間繫著的那條嵌玉板帶摘下來放在了桌子上。

佛印見狀,順著蘇軾的話提問道:「山僧『四大本無』、『五蘊非有』,內翰欲於何處坐?」

在佛教當中,「四大」指的是佛宗中認為的構成物質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五蘊」則是「色受想行識」,是佛宗中認為的構成人體的五大元素。

佛印用佛教中的「四大」和「五蘊」都已經沒有的說法,反問蘇軾能坐在哪裡,一下就把自恃文采機敏的蘇軾問了個張口結舌。

趁著蘇軾猶豫的空當,佛印大笑著命旁邊的小沙彌將桌上的玉帶拿了起來,蘇軾見狀,自嘆不如地離開了。

而這條玉帶也因此被他留在了鎮江金山寺中,成為了當地的「鎮寺之寶」。

三,蘇軾的好心態

或許讀完這些蘇軾與佛印之間的趣事後,你會覺得蘇軾的性格豪放大度,不拘小節,也因此無法想像他為什麼會在仕途上歷經坎坷、幾番沉浮。

而實際上,細想一下的話,你就會發現,蘇軾的這種性格,其實並不適合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當中爭權奪利,而他本人的大度與不羈,更是成為了他仕途之上的「絆腳石」。

實際上,從王安石變法時開始,蘇軾身上的直率自傲便已經開始逐漸展露出來:

彼時的王安石為求變法,曾經試圖拉攏蘇軾入其麾下,然而,蘇軾僅僅因為看到了變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弊端,便對於王安石拋出來的橄欖枝再三拒絕,甚至於直接而不留情面地在明面上駁斥王安石,這顯然是這位已經在朝中位高權重的老臣所不能容忍的。

而蘇軾的「直率」便也在此時「不合時宜」地展露了出來:

當面對朝廷當中的排擠與傾軋,蘇軾「自請外調」,負氣前往杭州甚至一待就是三年,將自己的仕途就此攔腰斬斷;

乃至於在回到京城後,蘇軾仍然不改曾經的「直」,與一力推行變法的宋神宗「直率對抗」,最終導致了「烏台詩案」,蘇軾險些丟掉性命不說,因為外放的奔波勞苦,又導致自己幼兒慘死途中,可謂是悽慘與苦悶並存。

不過,儘管仕途不順,中年喪子,然而在蘇軾所留給後人的詩詞當中,我們仍然可以不難讀出他那份闊達的心胸和豪放樂觀的心態:

在貶謫的路上,蘇軾結識好友,四處遊山玩水,以景撫傷,以詩抒情,留下了千古佳作,為後人世代傳唱;

不僅如此,甚至於在生活困窘的無奈境遇里,蘇軾與家人一起耕田犁地以謀生計的同時,還不忘記給自己取一個「東坡」為號,在艱難的生活中自得其樂,最終讓世人記住了大名鼎鼎的「蘇東坡」!

如今,當我們讀到蘇軾詩詞時,仍然會被他那份博大而廣闊的胸襟所折服。

或許,這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東西,那就是無論生活如何起伏,我們都應當在其中放平心態、樂觀積極地面對未來。

正應了那首來自普希金的詩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