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杜甫《登高》到底有多絕?可稱天下七律之首

煥文詩社 發佈 2024-03-05T04:55:46.782261+00:00

每次想到杜甫,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幾個字:憂國憂民、無可奈何、壯志未酬。他是真的發自內心在為百姓考慮,但也是真的坎坷。

每次想到杜甫,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幾個字:憂國憂民、無可奈何、壯志未酬。


他是真的發自內心在為百姓考慮,但也是真的坎坷。


晚年的杜甫,住著四處漏雨的茅草屋,又為孩童所欺,怎麼一句辛酸能夠概括。


誰能想到,那個曾經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青年,最後活成了自己都不敢想像的樣子。


他的詩為什麼被稱為詩史?就是因為學者可以通過杜甫的作品,來深度解析當時的唐朝。


他的詩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尤其是他的「三吏三別」,既可以體現文學嚴謹性,又能詮釋一些歷史價值。


見到階級不平等,他會憤而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看見因為戰爭而四處徵兵,導致妻離子散他會無奈感嘆「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而真正讓讀者感覺到杜甫內心的沉重,還要說下面這首作品。


風也匆忙,天也高遠,猿猴的叫聲十分淒涼。水清清,沙子白,河洲有鳥兒在盤旋。樹木無邊,落葉蕭蕭,看不到邊際的長江滾滾而來。

不禁悲傷地感慨秋天的風景,萬里漂泊,常年是他鄉異地客。一生總是疾病,今天又一個人上了高台。這一生太過艱苦,沒有實現理想而早早衰老。心中滿是頹然,卻又停下了憂愁的酒杯。


這首詩是杜甫感慨之作,箇中滋味,讓人唏噓。這首詩的感情真摯而又無奈,表達了作者對自我的深刻解讀。


風急天高,猿猴哀鳴,卻也比不上他心裡的苦澀。他想為國為民,可惜身體情況已經不允許。


他字「子美」,可這一生所經歷的,卻並不完美。


同樣的登高,他再不復年輕時的飛揚,而是被現實煎熬到暮氣沉沉。


人是需要憧憬的,那是生活下去的動力,可對於杜甫來說,空有抱負卻無用武之地。


朝廷混亂,他想要激濁揚清,還天下人一個太平盛世,可是他人微言輕,無可奈何,只能鬱鬱寡歡的登臨高處,神思悠遠。


晚年,家徒四壁,四處漂泊,十年寒窗,真箇諷刺至極,再沒有誰能比他更懂得時過境遷的道理。


罷了,往事隨風,都在後人笑談中。



*編輯:白玉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