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獨家專訪飛書CEO謝欣:2023,從夠地板,到摸天花板

劉潤商學 發佈 2024-03-05T14:31:45.590746+00:00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今天(3月22日),飛書在北京召開了新產品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飛書CEO謝欣沒有談傳統的協同辦公能力,而是一口氣發布了三個和業務相關的新產品,他稱之為業務三件套:多維表格,集成平台,和應用引擎。這讓人多少有些意外。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今天(3月22日),飛書在北京召開了新產品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飛書CEO謝欣沒有談傳統的協同辦公能力,而是一口氣發布了三個和業務相關的新產品,他稱之為業務三件套:多維表格,集成平台,和應用引擎。

這讓人多少有些意外。為什麼?為什麼不是發布更強大的文檔,更好用的日曆,或者更智能的會議?

謝欣說,因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從辦公,到業務。從夠地板,到摸天花板。

什麼意思?這個「全新的階段」,對我意味著什麼?什麼是地板,什麼是天花板?

嗯。好問題。

在發布會之前,我對謝欣做過一次獨家專訪。在這次專訪里,謝欣仔細回答了這些問題。確實很有深度思考。

我聽明白了。

我試試,把它講明白。





辦公是地板,業務是天花板

首先,什麼是地板,什麼是天花板?

謝欣問我,潤總,你覺得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永遠是:生存和增長。環境不好的時候,關心生存;環境好的時候,關心增長。一旦能夠生存,那麼他們心裡就只有一件事:增長。如果有三件事,就是:增長,增長,增長。

增長,就是奮力摸向他心中的那個天花板。直到有一天,突破它。上一層樓。曾經的天花板,成為今天的地板。然後,再奮力摸向心中那個更高的天花板。循環往復,如此增長。

所以,企業就必須做好兩件事情:守住自己的地板,摸向自己的天花板。

管理,就是守住自己的地板。一定要提高現有業務的效率,始終保持強大競爭力,不被超越。怎麼保持?協同辦公。向管理要效率。

怎麼做?

文件資料要發來發去?效率太低。用飛書文檔,集中處理,減少流轉環節。會議問題要吵來吵去?效率太低。用飛閱會,靜默開會,縮短開會時間。

不斷提高效率。不斷提高效率。把100的成本,減到90,80,甚至減到30,20。不斷夠向地板,獲得總成本領先優勢,保持競爭力。

那什麼是摸向天花板呢?

業務。摸向天花板,就是向業務要增長。

本來我能觸達300個客戶的,看看能不能觸達3000個客戶。本來我能3天搞清楚庫存,看看能不能變為3小時。這些都會帶來業務的增長。

不斷尋求增長。不斷尋求增長。把200的收入,變為400,變為800,甚至變2000,10000。不斷摸向天花板,探索增長的極限。

辦公,就是夠地板,向內部要效率;業務,就是摸天花板,向外部要增長。

很有意思。這兩者,缺一不可。可是,為什麼你說,從辦公到業務,從夠地板到天花板呢?

因為往下的空間,總是有限的。往上的空間,才是無窮的。中國的協同辦公軟體,在幫助企業追求「向內部要效率」上,已經非常成熟了。下一個階段,就是幫助企業追求「向外部要增長」了。

有道理。真正導致企業增長的,永遠是下一塊天花板。

可是,怎麼做呢?

數位化。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數位化,能充分挖掘數字裡的生產力,讓業務爆發式增長。但是,容易理解,不代表容易做到。因為數位化的門檻,其實很高。而且很貴。一套數位化業務系統,比如PLM,ERP,MES,CRM等等,動輒幾百萬。

這對大企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本來一年賺1億的,因為數位化業務系統,變成了賺2個億。花幾百萬,雖貴但值。但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就不友好了。本來一年賺100萬的,因為數位化業務系統,變成了賺200萬。帳根本算不過來。

那怎麼辦呢?

我們能不能開發一套完全免費的,通用的業務系統,就像一把「數位化的瑞士軍刀」,大大降低中小企業數位化的門檻,從而幫助更多的企業去摸各自的天花板呢?

是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多維表格」。





數位化的瑞士軍刀:多維表格

表格?表格也可以是數位化業務系統?

是的。潤總,你注意到沒有。就算是最不重視數位化的公司,都在用表格軟體,比如微軟的Excel。為什麼?因為表格是最簡單直接的,組織數據的方式。

工資單,是表格。發貨單,是表格。客戶購買記錄,是表格。項目推進記錄,還是表格。你所能接觸到的所有「結構化的數據」,基本都是以表格形式存在的。

表格,是沒有「數位化」這個概念之前,就存在的「數位化」工具。

但是,傳統的表格軟體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普遍是單機版,很難協同。真要協同,也是我把做好的表格通過郵件發給你,然後你再接著修改。這樣的效率很低。

還記得飛書文檔嗎?以前,是人不動,文檔到處飛。有了飛書文檔後,變成了文檔不動,人圍著文檔轉。大大提高了文檔的協同效率。

這樣的顛覆式思路,既然可用於「非結構化的數據」文檔,那為什麼不能用於「結構化的數據」表格呢?

於是,我們決定,開發一套「雲版」的表格,讓企業可以把表格放在雲上一個固定不動的地方。然後,所有的人員圍繞著整個表格,並提供各種維度的分析、流程、決策支持。於是,你只需要配置,而無需花一分錢購買,無需寫一行代碼,就能有一套自己的業務系統。

這就是「多維表格」。

哦,舉個例子?

我舉個例子。比如物美超市的「巡檢系統」。

你知道,零售企業賺的錢,都是一分錢一分錢省下來的。貨架有缺貨,冰櫃有故障,蔬果有損壞,都會極大影響用戶體驗。所以,店長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巡檢。確保一切的一切,都是它本來應該的樣子,沒有異常。很辛苦。

有多辛苦呢?一個店長,每天要在店裡來回巡檢8次,完成幾十項檢查任務。這樣,才能確保門店的正常運行。有些小問題,就自己處理了。大問題呢?立刻拍照把問題發到群里,請求總部支持。

發到群里?這會很亂吧?

是的。

物美有1700多家門店。這1700多家門店,每天要發上萬條出問題的情況說明和圖片到群里。上萬條。非常混亂。所以,常常會發生漏看,或者看到了但沒及時跟進,或者跟進了卻沒有結論的情況出現。

物美缺一套數位化業務系統。

那怎麼辦?買一套,或者找人開發一套「巡檢系統」嗎?

至少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太貴了。而且還不一定合用。

物美開始用飛書的多維表格,「搭建」了一套巡檢系統。

每一條巡檢記錄,本質上,都是表格里的一行數據。物美首先,創建了一個表單,讓這1700家門店填寫。不要發群里。填表。這一步,也是數位化的基礎建設。

然後,物美就可以開始用「多維」視角,來審視這每天多出來的一萬行數據了。

比如,從「事情的維度」。哪些門店,還沒有完成巡檢?哪些完成了巡檢,但發現了需要總部關注的事項的?從這個「維度」看一下「表格」。

比如,從「人員的維度」。孫露,在負責解決哪些門店的巡檢問題?結果怎樣?張書瑋呢?他們有沒有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再比如,從「全局的維度」。果然,問題出現最多的,是水果和生鮮區。加在一起占了92%。看來要系統性地解決了。石景山景區門店出現的問題,明顯高於其他門店。具體看看什麼原因。

你看,這就是一套完全不需要定製開發,只需要配置就能搭建的「巡檢系統」。

物美超市為此節省了上百萬。但更重要的是,它因此不斷向上摸業務的天花板,增長的可能遠遠不止百萬。

這就是「數位化的瑞士軍刀」。

很多時候,你不需要丈八蛇矛,你不需要青龍偃月刀,你只需要一把「瑞士軍刀」。遇到不同的場景,稍微配置,都能解決問題。

一張表,就是千萬個應用。

很有意思啊。

可是,那些已經買了丈八蛇矛,已經買了青龍偃月刀的中大企業,怎麼辦呢?

嗯。對於中大型企業,他們已經部署了很多傳統系統。這些系統沉澱了很多數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彼此不聯通。這些系統就像一個個孤島一樣,割裂了數據。

對於他們來說,想要摸更高的天花板,核心就是要把數據打通。只有打通了的數據,才能爆發更大的增長價值。

這就需要:聯通群島的數據大陸架了。





聯通群島的數據大陸架:集成平台

我先給你講個故事。

有個公司,花了幾百萬買了一套CRM系統。有一天,老闆想了解一下銷售的情況,就讓CRM管理員導出了一個Excel表,總監「加工」了一下發給老闆。一切數位化業務系統的盡頭,都是Excel。

為什麼?

這個故事,並不是我編出來的。這是幾年前發生在飛書的真實故事。我就是那個老闆。

後來那套CRM公司的銷售問我,你為什麼不自己登進系統里查查數據呢?

我說,對不起,你們的帳號沒有和我們系統打通,登陸有點麻煩;我們的業務變化很快,但你們系統改起來卻不方便;最後就是你們體驗太差了非常難用。因為不好用,整個團隊就用得越來越少,到最後我連繫統的密碼都忘了。

這就是很多大型企業的困境。用了很多系統。但是因為數據沒有打通,它們就像一座座浮島一樣,孤零零地漂在海上,很難發揮真正的價值。

那怎麼辦呢?

構建一個數據大陸架,從底層打通所有這些系統的數據。

我舉個例子。

集創北方是一家國際領先的顯示晶片設計企業。一直專注於顯示晶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這些晶片,被大量用在顯示屏、顯示面板上。

集創北方能不能做到,隨時關注晶片有多少庫存,正在賣向哪個行業,一旦發生變化,立刻通知相關的負責人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有點難做到。因為庫存數據,是存在ERP里的。而負責人數據,是存在人事系統里的。這是兩個系統。這就像淘寶和美團是兩個軟體一樣。美團是不會因為你在淘寶上買了減肥藥,就停止推薦九轉肥腸給你。因為數據沒有打通。

那怎麼辦呢?

那就打通。我們開發了100多個「連接器」,用來搭建一個數據大陸架,打通數據孤島。

什麼是連接器?就是按照對方的規範和要求,把一個個業務系統變成能夠進行可視化配置的節點,來實現數據的互通。這100多個連接器,覆蓋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業務系統。原有的系統負責生產數據,我負責搬運數據,將數據匯聚在一起。我不改,我只看。但因為數據都在同一個地方了,「看」數據的視角,就有了全新的價值。

集創北方把他們的ERP數據,每天定時同步到飛書的多維表格里。然後,把每一個晶片SKU的訂單,都分配到某個產品組,和某個銷售員。產品數據,和員工數據,原本分布在兩個孤島上的數據,在這張表里打通了。

可是,打通了,又有什麼用呢?

用處就大了。當分散的數據,可以江河入海後,就可以用各種「維度」來分析了。

比如,從「任務的維度」來分析。誰負責這個項目?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隨時監控。一旦發生逾期,就立刻發出警示。怎麼警示?通過機器人助手,把「警示」推送到負責人的手機上。手機一響,就知道有需要跟進的事情了。

我們把這個「聯通群島的數據大陸架」,稱為:集成平台。

有了這個平台,用戶的離散數據,才能發揮可控核聚變一般的巨大價值,摸到更高的業務天花板。

有意思。

謝欣說,工具本身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工具本身,而是來自於這個工具背後,對萬物規律的理解,甚至是信仰。當你信仰,數據是繼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生產要素」,信仰數據就是先進生產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向數據要增長。

數位化的瑞士軍刀(多維表格),聯通群島的數據大陸架(集成平台),都是基於這個信仰。

然後呢?

然後,隨著數位化的深入,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滿足於從市場上購買的,標準化的業務系統。他們開始尋找完全為自己定製的,全新的業務系統了。

為什麼要定製?因為每家企業的業務,一定是有差別的。只有量體裁衣,才最合身。

這時,擋在他們和天花板之間的最後一個障礙,就是定製的複雜度了。

怎麼降低?

我們開始嘗試,把「定製的複雜度」封裝在一塊塊的積木里。用戶要做的,不是從木頭開始建房子,而是用積木拼裝出一套房子。這套積木,就是:應用引擎。





封裝複雜性的數位化積木:應用引擎

我舉個例子。關於海底撈。

你聽說過一個段子沒有?一位顧客吃完火鍋,出門正好看見街對面有人在吵架,都停下來看了幾眼。這時,一位海底撈服務員端來一把凳子,說:您要不要站上去看?這樣看得更清楚。另外,我們已經派人到對面去打聽了,看看他們到底在吵什麼。馬上回來給您匯報。

這是一個段子。可能並不屬實。但是這個段子說明,海底撈的「服務態度」,是多麼深入人心。

但是,服務態度永遠都是「激勵因子」。只有產品品質,才是真正的「保健因子」。

什麼是激勵因子?什麼是保健因子?

激勵因子就是指,沒有它,你不會失望;但有了它,你會被意外地滿足。服務態度,就是這樣。沒有,你也不抱怨。有了,你覺得居然還能這樣,太厲害了。

而保健因子是指,做到了,別人不誇你;但沒做到,你會讓用戶感覺非常憤怒。產品品質,就是這樣。很好,都是應該的。不好,想不到你濃眉大眼的,也會這樣。

所以,對海底撈來說,不管服務態度多好,產品品質都是生死線。一旦發現牛肉是壞的,你對著顧客笑一百遍,都挽回不了。

那怎麼辦呢?

在你看得見的服務背後,海底撈建立了一套你看不見的嚴格的品控標準。

比如,用戶大喊一聲「服務員」。這說明你的服務沒有達標。你未能在顧客呼喚服務之前,提前用眼神注意到他的需求,並主動滿足。

比如,一份牛肉卷沒有稱重就出品。這說明你的出品沒有達標。上菜之後可能會因為少了幾克,導致顧客沒有享受始終如一的品質體驗。

比如,你沒有在晚上10點,或者凌晨1-3點,發現供應商送來的菜品有缺陷,並上報。這說明你的質檢沒有達標。你可能就來不及在第二天營業之前,把有問題的菜品退回供應商,並加緊送新貨過來。

所有這些「比如」,都非常定製化。另一家火鍋店,就不是這麼管理的。所有這些定製化的標準,都被寫在了海底撈的「黃卡」里。

可是,這些黃卡標準,如果用手工操作,用群聊溝通,效率太低。數位化。可是,市場上又沒有正好完全合用的數位化業務系統。怎麼辦?

自己開發。

海底撈基於飛書的應用引擎,開發了自己的「數位化黃卡標準」。他們選用了包括「知識庫,小程序,機器人」在內的幾塊積木,搭建這個系統。

知識庫,是一塊完全不需要寫代碼的積木。只要把黃卡標準結構化地導入,比如出品要遵循的步驟,半份、一份精確的克數,標準品的圖片展示等等。這就是所有員工的「知識」。大家可以隨時查詢,比對,使用。

然後,海底撈用小程序這塊積木,搭建了「產品缺陷填報系統」。只用很少的代碼量,就把門店-供應商-物流三方完全打通了。

再然後,海底撈基於「機器人」這塊積木,搭建了「信息流轉」能力。一個有缺陷的菜品被報告後,對應的負責人立即收到代辦提醒,並要求在48小時內解決。每個新品被推出、真正落地門店前,其對應的標準也會通過機器人,提醒門店經理及相關人員。

這套「定製化」的,完全屬於海底撈的數位化業務工具,因為使用了把複雜性封裝起來的積木,所以只寫了很少的代碼。但是,卻大大提高了海底撈的業務能效。

商業的進步,就是不斷向內部要效率,或者向外部要增長。謝欣說,今天的協同辦公,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我們終於可以從內部走向外部,從辦公走向業務,從夠地板,到摸天花板了。

而這一切,都是來自數位化的力量。




最後的話

說得非常好。

數位化的瑞士軍刀。打通孤島的數據大陸架。封裝複雜度的數位化積木。

謝欣說,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降低數位化的門檻。因為只有數位化的門檻被降低,才能有更多的企業,在2023,努力跳起來,摸向自己行業的天花板。

想得真清楚。說得也很清楚。是的。其實只有想清楚,才能說清楚。

感謝謝欣。也希望謝欣的分享,能給正在數位化轉型道路上,迷茫和彷徨的你,一些啟發。

數位化永遠只是工具,業務增長,才是目的。

祝你增長。



對了。我問謝欣。你願不願意做客「劉潤視頻號」,我們做一次對談,把你的這些思考,與更多的創業者、管理者和企業家分享?

好啊。

太好了。感謝接受邀請。那就今晚20點吧。我請我的同事準備一下。

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