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核糖體研究競賽背後有哪些故事?諾獎得主揭密

中國科普網 發佈 2024-03-05T15:16:53.419733+00:00

《基因機器》,文奇·拉馬克里希南著,何其欣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核糖體就像生命編碼的中央處理器,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關鍵所在。

薦書

《基因機器》,[英]文奇·拉馬克里希南著,何其欣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核糖體就像生命編碼的中央處理器,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關鍵所在。核糖體的繪製是20世紀末生物化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文奇·拉馬克里希南憑藉「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在文奇的新書《基因機器》中,他以自傳體的形式講述了這項榮獲諾貝爾獎的工作,以及他如何應對出現的困難和挑戰。

文奇以物理學家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在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他很快嘗試投身於生物學,並解決了生物化學方面的一些大問題。他的學術生涯恰巧也說明了現代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密不可分的發展趨勢。

核糖體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核糖體是細胞蛋白質動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DNA的發現和蛋白質合成過程的逐步進展,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在本書中核糖體被形象地稱為「基因機器」。發現核糖體等細胞成分的實際形狀非常重要,文奇在X射線晶體學方面花費了大量時間,事實上,這些技術正是導致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從顯微鏡的基本概念開始,文奇和同伴們討論了探究分子尺度的挑戰和人們發現的早期解決方案,即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晶體學的進展。文奇發現,在核糖體研究的競賽中,大部分進展都依賴於找到可接受的核糖體晶體,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他通過自己的途徑生成了理想的晶體,以便使用晶體學來描繪核糖體。

這是一本全面而有趣的讀物,讀者可以從文奇的角度了解核糖體的故事,以及參與發現核糖體的一些關鍵人物。本書不僅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解析核糖體結構的細節,也介紹了結構生物學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史,是了解和學習結構生物學及其相關技術難得的啟蒙教科書。

雖然發現核糖體的故事很有趣,但是競爭也很殘酷。有人提醒我們,科學界跟其他地方一樣,有的科學家個性可能很強,也很好鬥。本書中提到的水晶技術開發先驅阿達·尤納斯和其他科學家之間的爭吵故事,就非常引人注目。這些爭論儘管看起來並不很科學,甚至不具備學術意味,但當賭注是諾貝爾獎時,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圖源:視覺中國

在本書中,文奇還對諾貝爾獎評審系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諾貝爾獎評審系統可能會變成一個封閉的俱樂部,在那裡,同樣的科學家反覆獲得享有盛譽的榮譽。他寫道:「因為許多早期的諾貝爾獎得主在他們的領域都是巨人,這種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在非科學家中——諾貝爾獎得主是天才。事實上,諾貝爾獎本意不是要頒給偉大的科學家,而是要頒給做出了突破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非常聰明,但其他人只是堅持不懈或偶然重大發現的優秀科學家。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往往會有極大的幫助。」

他還對將中獎人數限制在3人以內的規定提出不同看法:「這在一個世紀前或許是合適的,但在今天,它沒有反映出大多數重大科學進步的標誌——有意或無意的合作。」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大光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終審:尹傳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