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長期服用的4種常用藥,或會破壞身體免疫力,很多人用錯了

厲建林醫生通血管 發佈 2024-03-05T17:58:29.071008+00:00

可這一天,他剛走了幾步突然出現胸悶氣短、頭暈噁心的症狀,於是趕緊給兒子打電話,並在兒子的陪同下迅速去了醫院。

李大爺退休後,小日子過的越來越舒服,每天清晨起來到公園裡遛彎鍛鍊身體。可這一天,他剛走了幾步突然出現胸悶氣短、頭暈噁心的症狀,於是趕緊給兒子打電話,並在兒子的陪同下迅速去了醫院。

到醫院之後,醫生診治結果為血壓過低,並詢問李大爺是不是吃錯了東西,李大爺這才想起早上出門前所服用的降壓藥吃的比平時的劑量要大的多。

醫生嚴厲講明利害後,李大爺才明白原來他以為的保命藥竟然變成了害病的元兇。

那麼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藥不能隨便吃呢?跟著這篇文章帶你找到答案。

一、抗生素類藥物

抗生素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用藥了,主要用於抗菌或抑菌,既有非處方藥,也有一些需要醫生證明才能開到的處方藥,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莫西林

自從二戰時期被發現以來,阿莫西林就廣泛應用於戰爭中的大規模傷亡中。在機體重大損傷的情況下,人體的組織器官直接與環境接觸,很容易接觸到環境中的細菌、真菌、病毒而被進一步感染,阿莫西林就能起到很好的抵禦作用

二戰時期,抗生素還沒有被發現,有很多傷員本身傷亡情況並不嚴重,但最終卻因為傷亡後感染,傷勢越來越重,最後喪失了生命。直到阿莫西林被發現,人們才意識到這一款藥物是有多麼神奇,從此開啟了人類抗生素藥物輔助免疫的時代。

但隨著抗生素的使用,人們對抗生素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從前少量抗生素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很容易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放在今天可能需要3-5倍,甚至更多的用藥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這是因為,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環境中的病菌也在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存在於人類和動物植物界,微生物領域也同樣適用。

各種抗生素大規模投入使用後,細菌逐漸在藥物的選擇作用下逐漸進化產生了耐藥性,對藥物的作用形成了免疫,我們也因此需要加大藥量、增強藥物療效進而抵抗細菌侵染。

為了解決耐藥性的問題,最開始,人們用氨苄青黴素替代天然耐藥的青黴素-金葡菌,再改用頭孢菌素替代失去治療效果的氨苄青黴素,最後選擇使用萬古黴素取代對頭孢菌素耐藥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但隨後,美國首次發現了可對萬古黴素產生耐藥性的MRSA,這幾乎將醫生逼到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急需探索新型抗生素或新型治療方法以應對細菌耐藥性突出這一問題。

但是,目前來說,醫學界依舊沒能解決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也因此很多患者在長期服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藥物後,可能會出現耐藥的問題,失去對細菌、病毒等致病源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甚至最終會陷入無藥可用的境地。

二、止痛類藥物

目前,我們常使用的止痛類藥物一般分為兩種,中樞性止痛藥和非甾體抗炎藥,兩者都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或能對神經遞質傳遞產生阻斷效果。

如我們常用的阿司匹林就屬於非甾體抗炎藥,其在消炎的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鎮痛效果;比如曲馬多、嗎啡則屬於中樞性止痛藥,其是利用阻斷神經疼痛的感受傳導來止痛的,這裡我們主要討論一下中樞性止痛藥。

眾所周知,人類的感覺如痛覺、味覺、麻木等都是通過神經組織傳遞的。

而神經系統的信號傳遞,主要是通過神經信號來實現的,神經信號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電信號傳遞,第二種是化學信號傳遞,即為「神經的興奮傳遞」。

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大腦中樞會發射神經信號在神經元中傳遞以提示機體,身體正在面臨損害或威脅。

中樞性鎮痛藥主要是阻斷神經傳遞起作用,最常見的就是阻斷興奮在神經元末梢神經遞質的傳導,使下游神經元不能正常接受神經信號,進而不能使大腦接收到感覺信號。

但當服用止痛藥後,我們受傷的位置神經傳遞被阻斷,通常會喪失一部分知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只使用了止痛藥,卻會大面積感到麻木,以致對環境中其他感覺的感知變弱的原因。

如果長期服用止痛藥,會讓我們無法對現有病情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可能錯過最佳診療時間、無意識加重病情;另外,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藥物還會妨礙人體的凝血功能,同時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長久使用會有一定的副作用。

而且很多生物學證據表明,止痛藥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癮。常見的止痛藥嗎啡同時也是依賴性極強的毒品,具有嚴重的戒斷反應,所以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儘量不用。

三、降壓藥

降壓藥從病理藥理學劃分可以分很多種,比如地平類、沙坦類,常見的比如硝苯地平、氨苯地平、厄貝沙坦等。從日常效果則可以劃分為短效降壓藥和長效降壓藥

文章開頭李大爺吃過降壓藥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就屬於服用不正確服用短效降壓藥的不良後果。

短效降壓藥之所以被稱為短效降壓藥,就是因為作用效果很強,能夠在二十分鐘之內起到降低血壓的效果,作用強藥性猛烈。

所以短效降壓藥一般用於突發性高血壓,比如心情大喜大悲之下觸發的血壓突然升高、進行大型手術或妊娠時血壓升高。服用短效降壓藥可以起到迅速降低血壓的效果,避免引發因血壓突然升高而導致的嚴重事故。

短效降壓藥作用效果好,但維持藥效的時間也相對較短,一天需要服用2-3次才能維持患者正常的血壓水平。

相對來說,長期降壓藥的藥性就要溫和得多。長效降壓藥考慮到血壓經常性高於正常水平的患者日常服用,所以用藥後效果比較緩慢,患者即使長期服用也不會產生太過激烈的不良反應

所以高血壓患者用藥一定要謹遵醫囑,對降壓藥這類「處方用藥」不能大意,更不能像李大爺一樣將降壓藥當作保健品使用。特別是短效降壓藥,藥效較猛,如果出現血壓急速降低導致的不良反應要立馬停藥就醫。

四、胃藥

在人們日常生活作息越來越不規律的當下,胃病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就習慣性在家裡囤積胃藥,一旦發現胃部不舒服、或是當時食用刺激性食物,就會吃一些胃藥緊急避險。

但殊不知,胃藥雖然常見,但也不能隨意多吃。

胃藥同樣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作用機制既有中和胃酸、也有抑制胃酸分泌,比如雷貝拉挫、雷尼替丁;也有調節胃環境比如雷貝拉挫、雷尼替丁。

胃部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場所,它會分泌大量胃酸促進食物發酵、消化蠕動,內含大量促進消化吸收的微生物,所以胃部的酸性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胃黏膜對這個獨立空間的保護作用也十分重要。

當人體服用胃藥,特別是保健類胃藥時,雖然作用效果比較溫和,但還是會對胃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破壞胃部微生物群體失調,嚴重者甚至可能破壞胃黏膜。

所以不能因為食用刺激性食物就服用大量胃藥,這樣不僅不能起到治療效果,而且還有可能加重胃部負擔。

對胃部消化能力本身就不好的人群而言,胃藥不是能促進胃環境改善的保健品,不能幫助機體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這個時候,一些適當搭配的營養學食物,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作息比胃藥來的更有效更徹底。

胃部疾病不是小事,必要時同樣需要尋醫問診,不能盲目服藥,否則極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總而言之,有疾病要找醫生,服藥前要謹遵醫囑。醫生是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他們會根據具體的病情對症下藥,會清楚的告訴你用藥時間、用藥方法、用藥劑量。

說明書只是參照,如果沒有專業知識做鋪墊,不能輕易用藥,更不能把用藥當成一件簡簡單單的事。事關整個機體免疫系統的不可逆損傷,用藥一定要謹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