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的「嚴」與「實」(二十)】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人拉肩扛精神

大慶晚報 發佈 2024-03-05T19:12:46.578907+00:00

1960年初春,王進喜帶著32名鑽井工人來到大慶,就盼著早日開鑽。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車站打聽鑽機什麼時候到,安排人平井場,做好打井的準備工作。

弘揚嚴實作風專版

大慶優良傳統——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人拉肩扛精神

【人拉肩扛精神】

1960年初春,王進喜帶著32名鑽井工人來到大慶,就盼著早日開鑽。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車站打聽鑽機什麼時候到,安排人平井場,做好打井的準備工作。自己則到處訪問看守探井的工人,了解地層情況。後來鑽機終於到了,但吊車、拖拉機不夠用,60多噸重的鑽機怎麼從火車上卸下來?又怎麼安裝起來?職工們焦急萬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隊黨支部開會進行研究。會上,王進喜說:「沒有吊車,咱們有『寶貝』,照樣干!」有人問:「啥寶貝?」王進喜說:「大活人!天大的困難也要上,退下來算個啥呀!」也有人說:「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總之要上,決不能讓鑽機在車站呆著。」說干就干,30多人用繩子拉、木塊墊、撬槓撬,人拉肩扛把鑽機、柴油機卸下火車,把變速箱、滾筒等設備,一件一件拉上鑽台。奮戰了三天三夜,終於把井架立在荒原上。

王進喜是如何做的?

如果說:「創造條件上」是一種理論,那麼王進喜就是一個證明。1960年4月2日到5日,是1205隊隊史也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難忘的「三天三夜」。

4月2日:卸車——「這像打仗一樣,只能上,不能等!」

太陽升起一丈高時,載著1205隊鑽機的列車徐徐駛進薩爾圖站。日思夜想的鑽機是到了,可是怎麼卸車,怎麼搬運,怎麼安裝呢?王進喜和工人們遇到了一個從未遇到過的大難題!

我們通常說的「鑽機」,包括井架、鑽台、機泵和井配套設備幾大部分。1205隊所用的這部編號「1262」的BY-40型中型鑽機,包括一部高38.7米的井架、一個高2.2米的鑽台和柴油機、絞車、泥漿泵、變速箱等十台大小設備,還有發電機房、高架油箱、泥漿罐等配套設施,大小機泵設備幾十台,重量有60噸,擺在地上一大片。設備中最重的泥漿泵7.5噸,輕的也有幾百斤、上千斤重。這種鑽機在玉門拆散搬一次家要用大吊車4部、大型泰拖拉越野汽車10部、拖拉機3、4部,而且要有專門的安裝隊來給搬,鑽井隊只能做些準備和配合工作。在老礦搬家安裝,這些條件是一樣也不能少的。

可是,如今會戰來到新區,這些常規條件暫時還不完全具備。剛剛組建不到一周的薩中指揮部,總共只有吊車一台、解放牌汽車十幾台,拖拉機說是有了還沒到位。王進喜半夜2點找完調度室,又找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副指揮劉文明。劉文明介紹完情況對王進喜說:「老王你放心,我一定會全力支持你。吊車不知在哪個隊,我儘快調過來。汽車可以給你七八台。其他我儘量去聯繫!」王進喜想了一下說:「現在會戰上的猛,大家都著急,吊車人家用著別找了,我只要5台解放牌,其他你就別管啦!」

王進喜把全隊集合到一起,問在朝鮮打過仗的支書孫永臣:「我沒打過仗,你說要是在戰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孫永臣說:「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

王進喜接過話來說:「對了!我們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幹,不能等!沒有吊車,我們就是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有胛子(肩膀),螞蟻搬山也要搬。我們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卸車搬運安裝,早開鑽。你們說行不行?」

「行!」全隊齊聲回答。

「好。還是那句話,有也上,無也上,天大困難創造條件也要上!」隊長說完,甩掉老羊皮,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槓,喊一聲「跟我上」,就跳上了槽子車,打開了大廂板……

工人們也抄起傢伙一個一個地跟著躍上了火車。

一場人與鋼鐵的較量、力量與困難的搏鬥就這樣開始了!粗獷的號子聲立刻響徹薩爾圖小站。那些小孩胳膊粗的棕繩、大人胳膊粗的木槓、鎬把斷了一根又一根,鋼做的粗撬槓也彎了不少。

4月3日:對泵——「困難面前不鬆勁,前進一公分,也是勝利!

3日清晨,全隊回到薩55井井場。苦戰了一天一夜的工人們頭戴鋁盔,身穿工服,手持長木棍或者鐵撬槓站在那裡,一個個仍然是腰板挺直,精神抖擻。看到這情景,王進喜高聲對大家說:「同志們,現在,先到的隊已經開鑽,大家都在往前搶。我們鑽機已運到井場,就要快到位、快安裝、早開鑽。困難這個東西,你硬它就軟,你軟它就硬。咱們今天要乘勝追擊,一鼓作氣,不讓困難有個喘氣的機會!」

靠人力安鑽機這在1205隊歷史上是頭一回。過去用吊車、拖拉機幹活輕而易舉。如今全靠人力,就得使出吃奶的勁。三十幾個人和60多噸重的鋼鐵肉搏,這是玩命的活。王隊長反反覆覆地在心裡盤算,怎樣組織好、指揮好,讓大家儘量少出力,多出活。在拼命、苦幹的前提下,也要儘量做到不窩工、少返工,省時省力創高效。

泥漿泵就位是搬家安裝的一項重點工作,屬關鍵環節。一是因為兩台泵是整套設備中最大最重的。二是因為它要和鑽台上的柴油機、泥漿立管連接,所以擺放要有個精確度,差一點都不行。讓它就位,常規下都是用紅旗100號大拖拉機拉。不光是遠距離,就是細微調整哪怕是動幾公分幾毫米也是用拖拉機拉,工人只需揮手指揮就行。如今,沒有拖拉機全靠人力搬運。要拉的不是最後校正那幾公分、幾毫米,而是要拉七八米。這又大又笨重的龐然大物硬靠人拉,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王進喜指著它對大家說:「我們人做事情,要人降物,不能叫物降人。你別看它大,它可是個紙老虎。咱們今天就是要把它搬過去,搬到地方就是勝利,細微調整過兩天再說。動手干吧!」這時,阮建忠、張之賢等抬過一根3米長的壓槓,通過事先用鎬刨好的小坑,一端插在泥漿泵下,然後墊上一塊木頭;楊天元等人在另一邊也如法炮製插上了木壓槓。插好以後,大個子張啟剛雙手扶槓縱身一跳,整個身子都壓在木槓上。工人們一個接一個壓了上去,大家使盡全身力氣一起壓,就把大泵撬了起來。這時幾個年輕人就把已經做好的滾槓塞到泵底,壓一下,撬起一次,塞進一根……給整個大泵安上了一排滑輪。

滾槓安好了以後,又在泵的前面拴上四條棕繩,人分四排,用手拽著往前拉。另一些人用勁往前推。王隊長一邊喊號子一邊和大家一起拉大繩。

「同志們加把勁呀!」 「哎-嘿!」

「這下子動彈了啊!」 「走-啦!」

「咱們幹勁大呀!」 「哎-嘿!」

「再難也不怕啊!」 「走一啦!」

「咱們一聲吼呀!」 「哎一嘿!」

「地球也發抖啊!」 「走一啦!」

雄壯的號子聲響徹大地,聲震天宇。萬斤大泵,就在這西北硬漢的吼叫聲中緩緩前行!

大繩斷了,換一根。

撬槓彎了,換一根。

肩磨破了,工人們拿個手套墊上繼續拉,繼續推。手出血了,撕塊衣服大襟包上,接著撬。

就是在這艱難的拉扛中,兩台大泵乖乖地走到了自己的「崗位」上!

4月4日:安裝——「只要我們有口氣,就要『上鑽台』!」

天一放亮,工人們早早地來到井場,做鑽機安裝的準備工作。往鑽台上搬設備。這10米長、2米多高、5米寬的鑽台上要安裝的有轉盤、絞車、變速箱、離合器、帶泵軸、柴油機等等大大小小十幾件,小的幾百公斤,最大的5噸多。正好絞車離鑽台近,工人們就先搬它了。

戴祝文、丁國堂帶人給絞車拴大繩、鋪滾槓。周正榮、馬萬福帶另一些人拆掉枕木垛,用長長的鑽杆搭在鑽台上,搭起斜坡滑道。然後像拉大泵一樣前拉後撬把絞車拉到滑道下。這絞車總重5200公斤,在地上拉都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如今要把它抬上2米2高的鑽台上,可真難上加難。分好工以後,王進喜站在鑽台上把雙手高高地舉過頭頂,猛地向下揮,大吼一聲:

「同志們使上勁呀!」

「哎嗨,走啦!」工人們應道。

「絞車向上爬呀!」

「哎嗨,上啦!」

鑽台上的人雙手緊攥大繩,雙足死蹬鑽台,身體向後猛仰,拼盡全力往上拉。在絞車後邊的工人則把長長的撬槓插在絞車底座下,用肩膀扛住全力往上推。萬斤絞車就在王進喜沙啞的吼聲中、在三十幾名工人的拼命肉搏中一點點地向上爬……

2.2噸的變速箱上去了!

3.5噸的轉盤上去了!

柴油機上去了,巨大的傳動軸也上去了……

苦幹巧幹的工人們終於取得了勝利,整個鑽台上的東西安裝就位。

4月5日,立架子的準備工作一項項做好,40米長的井架躺在地上,在篝火中顯出了雄壯的輪廓。6日凌晨,隨著王進喜在鑽台上伸出大拇指一舉,巨大的井架在隆隆聲中慢慢抬起龐大的身軀,直指藍天。

這是王進喜和5隊工人用血肉之軀同鋼鐵搏鬥的結果,是意志、力量、決心的勝利。他們戰勝了困難,也戰勝了自己。

喝石油河水長大的王進喜,帶著大西北的風塵來到大東北,匯入時代的洪流,帶領工人在生產和工作缺乏常規保證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非常規的辦法艱苦創業,把一個極普通的勞動行為——「人拉肩扛」變成一種精神,這是「大慶精神」最初的萌芽!

來源: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責編:李佳明 審核:代寶柱 監製:王鵬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