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IN節氣·春分|崑曲,承載的何止是中式浪漫

搜狐文化 發佈 2024-03-05T22:44:09.519708+00:00

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始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屬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

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始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屬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曆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兩極除外),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此時,絲絲細雨,點點嫩綠,草長鶯飛,暗香浮動。唐代詩人劉長卿在《春分》裡寫道:日月陰陽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子雞,川上良人放紙鳶。春分時節,清氣上升,無論男女老少紛紛開始踏青出行,進行戶外活動。簪花、喝酒、放紙鳶等也是這一時節的習俗,徐渭在《風箏圖》中所畫的正是古代孩童這一時節在戶外放風箏的景象。其中在春分的三候中:「二候雷乃發生」,「三候始電」,由於雨量漸多,空氣潮濕,伴隨著的是雷聲和閃電。這時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從雲間凌空劈下的閃電,古代的文人們將這些自然現象想像成有生命的神仙,寫進了作品中,於是在中國的文學上就出現了風師、雨伯、雷公、電母這些神仙的模型。此時,春種也即將進入繁忙階段。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 、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中國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春分時節聽崑曲,儼然屬於江浙一帶人們的民風民俗,在仲春之時,感受《牡丹亭》中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花柔柳困,春情繾綣的痴念。

白先勇:古典文化是一根牽絆漂泊的紅線

白先勇對崑曲的執著,可以溯源到對《紅樓夢》的熱愛。白先勇形容《紅樓夢》是一個無窮盡的、挖不完的寶藏,在自己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元妃省親,點了四出戲,《家宴》《乞巧》《仙緣》《離婚》。白先勇後來清楚這些都是崑曲,而且來自當時流行的本子。由此關注崑曲,並把《紅樓夢》裡的崑曲寫進了小說,早期著名的短篇小說《遊園驚夢》更是直接用了崑曲名。

中國的古典文化像一根紅線,始終牽絆著白先勇的腳步。時隔多年後,白先勇重返上海和南京。崑曲成為他必看曲目,從上海看到南京,從《長生殿》看到《三夢》。當聽到江蘇崑曲名家張繼青唱到《皂羅袍》裡「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他說自己「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

白先勇曾在接受中國文化報記者採訪中表示:在自己眼中,崑曲演出,與秦俑、商周青銅器、宋朝汝窯瓷的展覽一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為了在舞台上呈現那種精緻典雅的古典美,以個人名義募集了3000多萬元人民幣,服裝舞美等都用最好的,十幾年為之不惜工本。對於做「崑曲義工」,白先勇甘之如飴,常常為一些賠本的「買賣」樂此不疲。

這些年,白先勇一直為實現他心中崑曲復興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他稱之為「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不僅致力於紅樓的細讀,也不遺餘力重獲崑曲的新生。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他自己也成了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對崑曲的守正創新,是一場文化的溯源

戲劇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在經歷數度瀕危,也正走向繁榮。近幾年,上海崑劇團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課題上不斷創新,2021年創排的這部現代崑劇《自有後來人》,是該團首部大型崑劇現代戲。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現當代題材是否適合崑劇?或者說崑劇是否能適應演現代戲?一直有在討論,差不多都覺得不合適或不應該,但還是時不時會有討論,上昆人也一直在用實踐謹慎而努力的作答。

崑劇《自有後來人》確定用破套存牌設計唱腔,打破宮調套式的枷鎖桎梏,釋放、召喚、張揚出曲牌音樂旋律的個性之美,為亮主題、講故事、演人物夯實基礎、擴大出空間,就是「守正創新」的一大步。

在3月13日,上海崑劇團全本《牡丹亭》於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上演,這部反映明代社會哲學及藝術美學的鴻篇巨製,以「舊中見新,新中有根」的理念還原了湯顯祖原著精髓。

導演郭小男在接受大河美術報的專訪中說:「20多年前,我也是同上海崑劇團一同完成了35折的《牡丹亭》。20多年過去,理論界在不斷研究《牡丹亭》,我也在不斷地思考《牡丹亭》。這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巨著,此書下的崑劇《牡丹亭》也成為了中國戲曲美學的典範。這次55折全本呈現,不僅是對此前版本內容的補充,更是一場文化的溯源。」

作為戲劇導演,郭小男曾經以「膽大」聞名,敢於涉獵各類戲劇形式及各種題材,但又都能為其所經手的作品賦予新的活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劇目。他提出的「舊中見新,新中有根」的戲劇理念,強調追求東方藝術精神,注重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審美的融合統一。

跨界是一種嘗試,只有走出去,才能夠回過頭來看自己

崑曲的聲與色,傳達的也是中國人的審美,在舞台上演繹了無數絕美場景和角色的魏春榮,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藝術感悟中,崑曲所經歷過的發展史,是一部鮮活的時代故事。

2000年崑曲申遺成功,魏春榮有幸參與了2001年北方崑曲劇院到法國巴黎教科文總部的展演。回想起當時的心情,魏春榮告訴搜狐文化的記者:「當時心裡還是有一份沉重的,不知道崑曲是不是會被世界所認可。但是當表演結束以後,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們知道我們的藝術對於世界來說,世界人民首先是欣賞得了、認可的,並且他們認為崑曲是非常高級、非常高雅的藝術」。這讓她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內心油然而生的自信,也清醒的意識到文化傳承人身上的責任和擔當。

在常年的演出過程中,魏春榮感受到崑曲在國內的受眾是很廣的,大家願意走進劇場去看戲,演出期間非常安靜,但是演出結束以後,掌聲是很熱烈的,她認為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些年,政府大力地扶植與推廣宣傳,促進非遺活化利用,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為網際網路,魏春榮也會接觸一些遊戲,在遊戲當中也會做一個皮膚的配音,把崑曲帶入遊戲當中。像《牡丹亭》中的《遊園》唱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類似於這樣的念白,「春啊春,得和你兩流連,春去如何遣,恁般天氣,好睏人也」。她認為跨界聯合是挺有意思的一種嘗試,要去做,只有走出去,才能夠回過頭來去看自己。

除此之外,崑曲美學觀念很現代,除了鐵馬金戈之外,還有柔軟恬淡。傳世的崑曲劇目,像「臨川四夢」、《長生殿》、《西廂記》、《桃花扇》等都以愛情為主題,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崑曲擁有極高的興趣。

在戲劇文學中,人的情感萌發或者表達,與物候的關係要特殊一些。《牡丹亭》中唱詞:「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菸絲醉軟,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對於杜麗娘這個天生有悟性、有意識的人來講,季春時節的物候喚起了她對命運的敏感、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春風解意,遊園驚夢。在春分時節,且聽崑曲,在一唱一和、百轉千回中與杜麗娘邂逅這撩人的春色。

編輯:Kean

內容參考:光明網、現代快報全媒體、大河美術報

圖片來源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