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館藏十大先秦青銅器,4件為鎮館之寶

聚焦定遠 發佈 2024-03-06T14:45:08.733001+00:00

不久前打卡了安徽博物院,館藏的史前文物、先秦青銅器非常的具有地方特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想說說它館藏的先秦銅器,有四件正是鎮館之寶。

不久前打卡了安徽博物院,館藏的史前文物、先秦青銅器非常的具有地方特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想說說它館藏的先秦銅器,有四件正是鎮館之寶。

  • ①雲紋銅五柱器,西周,1959年屯溪弈棋機場1號墓出土

屯溪弈棋周墓出土的「五柱器」,是一件網紅文物,被網友戲稱為「西周路由器」。很多人都見過它,卻不知道它是安徽博物院館藏。


在考古學家眼裡,它也是一件神秘的青銅器。這種造型的青銅器在別處沒有見過,文獻中也沒有著錄,因而對於它的種類、用途都存在很多爭議。


有爭議的還有它的年代,雖然被戲稱為「西周路由器」,但近些年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斷定屯溪墓群的年代應該在春秋至戰國時期。


如果說,雲紋銅五柱器留給後人的歷史訊息是一片空白,下面這件青銅器背後的歷史就過於複雜了。

  • ②鎮館之寶——吳王光鑒

春秋

1955年壽縣西門內蔡侯墓出土

器高35厘米,口徑59厘米,腹深35厘米

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出土時是一對,另外一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鑒,水器,大者能當澡盆。這件銅鑒沿口對置兩個獸頭作器耳,腹部紋飾纖細繁褥,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既端莊又秀麗。這件銅鑒的珍貴之處在於它的內壁有8列,52字銘文。


根據銘文可知這件鑒由吳王光命人鑄造,因此定名為「吳王光鑒」。那麼問題來了,闔閭的「鑒」不在自己墓里,至少也該在吳國墓里,怎麼跑到壽縣蔡侯的墓里了?


壽縣蔡侯墓,墓主人為蔡昭侯。蔡侯墓入選了50年代全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青銅器有480餘件,顯現出較強的楚文化風格。


墓中出土的一件蓮瓣蓋銅方壺,體型大,蓋飾鏤空八瓣蓮花形,頸部一對獸耳,圈足四角各有一獸作為方壺的立足,整體造型精美,是難得一見的春秋銅器珍品。

  • ③蓮瓣蓋銅方壺,壽縣蔡侯墓出土


根據史料記載,他曾因為一件皮衣而得罪了楚國的子常,後被楚昭王軟禁在楚國三年。歸國後原本依附於楚的蔡國決心與楚國決裂,轉而親吳。古時候最好的外交手段莫過於聯姻。聯繫吳王光鑒的銘文可知這對銅鑒是吳王光給女兒叔姬寺吁的陪嫁之物。叔姬嫁的人就是蔡昭侯。

銘文拓片


銘文大意是:五月的一個吉日,吳王光選用上等銅、鉛、錫,為叔姬寺吁鑄造了宗廟祭祀用的銅鑒,但願叔姬能虔誠敬奉祖先,子子孫孫都不要忘記啊!


吳王光鑒的出土不僅恰印證了史書的記載,也拉近了我們與那段歷史的距離,穿越兩千五百年,夢回春秋。


安徽博物院還有一件與吳王光有關的重要出土物——吳王光劍。


  • ④吳王光劍,春秋,1974年廬江縣湯池崗村出土

劍長54厘米,是所出吳王光劍中最長的一柄

春秋,群雄爭霸,充滿了刀光劍影。古劍,又是多麼令人浮想聯翩的出土物。吳越擅冶,無出其右。這柄銅劍在出土劍身毫無鏽蝕,劍光凜冽,保存基本完好,只是劍首處的綠松石脫落了。

劍身近劍格處有銘文二十六字:

大意是:這是吳王光給自己鑄造的劍,所到之處,占地無數,戰功赫赫。證明了這是吳王光的用劍。雖與想像中的吳越名劍有些出入,但出土文物與自己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對上號總是格外令人激動的。

  • ⑤鎮館之寶——楚大鼎,戰國晚期

鑄客大鼎,也稱作是楚大鼎。1933年壽縣李三孤堆出土。此墓在1993年、1938年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盜掘,大部分被盜文物散失於世界各地。楚大鼎就是在1933年被盜出土的,是其中最大也最重的一件。

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400公斤。僅次於后母戊鼎,但由於楚大鼎是圓鼎,因而實際上它的體積比后母戊大方鼎還要大,居全國之首。但楚大鼎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三個獸形蹄足,顯得格外的雄壯有力,確實不負「安邦」之銘。


楚大鼎的腹外壁、足膝部均有「安邦」二字,口沿處有「鑄客為……」等12字銘文,因此名「鑄客大鼎」。之所以又叫楚大鼎,是因為這座墓葬的主人是楚幽王。


公元前241年,楚國將都城東遷至壽春,也就是今之壽縣。相傳,壽縣的朱家集附近就是楚王及貴族的集中葬地。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是迄今為止唯一可確認的楚國國王墓。因而,楚大鼎當是楚國鎮國之器,也是安徽博物院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楚國,作為南方大國,楚文化的影響範圍十分的廣,因而,江淮地區的先秦銅器多有楚文化的影子。因此,群舒銅器就顯得格外的難能可貴了。


  • ⑥群舒獸首鼎、曲柄盉、平蓋鼎,春秋

群舒遺址群出土的銅器,乍看不起眼,細節之處暗含了獨特的文化內涵,或許是走了「復古」的路線,因而,儘管群舒銅器屬於春秋時期,對它的研究或許有益於對西周文化的研究。


群舒,指的是西周至春秋時期偃姓皋陶的後裔在江淮一代建立的舒、舒庸、舒鮑、舒龍、舒鳩等組成的聯盟,由於都是小方國,實力弱,最終湮沒於大國的紛爭中,史籍中鮮有記載,若不是在其故地接連出土形制罕見的青銅器,終將被世人遺忘。


獸首鼎、曲柄盉、平蓋鼎造型均別具一格,是群舒最具特色的青銅器。有人認為,群舒銅器或受徐的影響,有「徐舒同源」之說,可惜,對於,徐文化,至今不明。早先有人懷疑安徽九里墩春秋墓是徐國墓葬。


舒城九里墩屬於群舒的活動範圍,但是九里墩墓墓中出土的器物卻明顯不屬於群舒。墓內出土物的文化面貌十分的複雜,其中最受矚目當屬「龍虎紋四環銅鼓座」。


  • ⑦鎮館之寶——龍虎紋鼓座

春秋

1980年舒城縣九里墩出土

鼓座為圓圈形,上圈有兩相纏繞的動物形象,據說是虎與獨角龍,因此有虎踞龍盤之感。外壁四周飾有四個銜環鋪首,更添了幾分氣勢。目前已知的建鼓鼓座數量很少,多為此種龍蛇造型。


這件鼓座雖不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精美,但勝在器身上有長銘文:

由於這件鼓座鏽蝕嚴重,銘文釋讀困難,但關鍵信息已確認,「童鹿」即「鍾離」,據此推斷這件鼓座原本屬於鍾離國,但這個推論是直到很久之後,經過了對雙墩一號墓的發掘、研究才終於得出的。

雙墩一號墓


這座墓的形制太特別了,圓形墓坑,封土以墓坑內的黃、青、黑、紅、白五色填土,數以千記的土偶堆築而成的牆,還有放射線遺蹟,都是從來沒有過的考古發現。


儘管被盜過至少兩次,墓內仍出土了青銅器近400件,不過印象中安徽博物院似乎沒怎麼展出此墓出土物(或者展出了,太其貌不揚了,沒引起我的注意),出土物應該都在蚌埠市博物館。


銅罍2,雙堆一號墓出土

為蚌埠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但是,出土鼓座的這座墓應該不是鍾離國墓葬,至於,為什麼鍾離國的重器會跑到群舒故地,就需要一些想像力了。


群舒、徐、鍾離、蔡、吳、楚……或許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方國。春秋時期的江淮地區似乎格外的精彩,這些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時而為敵,時而是友,是非常微妙的,這些也會折射到從當時墓葬發掘出的出土物上。


  • ⑧鎮館之寶——鄂君啟金節·車節、鄂君啟金節·舟節

長31厘米

戰國,1957年壽縣邱家花園出土

青銅鑄造,外觀很像是剖開的竹節,曲面有非常漂亮的垂露篆書體的錯金銘文。


根據銘文可知,它們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的運輸貨物免稅憑證,有了金節,一年內在固定的路線、在運輸限額以內(車節限額50輛,舟節限額150艘)進行貨物販運就可以免稅。


鄂君啟之金節是目前國內所見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銅節。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楚國文字、楚國政治、經濟、交通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 ⑨獸面紋觚、爵、斝

商代,1965年肥西縣館驛塘坊出土

這一組銅器放在一起十分養眼。肥西另一遺址還有夏代銅器出土。


  • ⑩連珠紋斝,夏代,1972年6月肥西大墩孜出土

通高21.4,口徑13厘米

肥西大墩孜遺址的年代相當於中原二里頭文化晚期,沒想到在安徽境內也有夏代的銅禮器。這件銅斝,著實令人驚喜。


遺址中還曾出土一件銅鈴,體側有一扉棱,與二里頭遺址出土銅鈴極像。「連珠紋」也是早期銅禮器常見的紋飾。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作為春秋時期南北諸侯國爭霸的必經之路,安徽博物院先秦銅器異彩紛呈,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表現出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或許是因為這裡本就就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傳說「禹會諸侯於塗山」,「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近些年的考古發掘已證實了傳說的可靠性,因而安徽博物院先秦銅器,又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最後的最後,紛爭之後,終歸一統,就只剩下楚文化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