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用核彈頭,直接撞飛地球殺手:小行星防禦,就是超級反導

王亞男航空說 發佈 2024-03-06T18:22:34.529331+00:00

(小行星會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威脅)中國已經著手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體系,將在2025年進行30米級小行星撞擊試驗。如果試驗順利,表明中國將具備小行星防禦能力,成為除美國外,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中國已經著手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體系,將在2025年進行30米級小行星撞擊試驗。如果試驗順利,表明中國將具備小行星防禦能力,成為除美國外,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目前全球只有美國具備近地小行星防禦能力,2022年美國進行了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在試驗之中任務太空飛行器高速撞擊了一顆名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以驗證通過這樣的高速撞擊讓小行星改變軌道,避免其撞擊地球。

【防備 「地球殺手」,避免重蹈恐龍覆轍】

小行星是近地宇宙空間最常見的天體,它們在太空高速運動,到處亂竄。由於自身質量小,非常容易被俘獲,從而撞擊地球。由於小行星速度極高,即便有大氣層進行減速,它的著地速度依然非常大。如果尺寸過大,撞擊就會生產巨大的動能。根據計算結果直徑為6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撞擊能力就相當於一枚萬噸級核彈。科學家也認為,地球幾次大規模生物滅亡事件就與小行星撞擊有關,例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

儘管短時間內看,大直徑小行星撞擊地球概率並不大,但是長期看卻不得不防,尤其是人類已經有了一定防禦技術後。除此之外,聯合國也在呼籲各國加強對小行星研究,必要的時候能夠攔截來襲的小行星。但是擊毀小行星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小行星防禦,前提是強大的國力與技術】

想消滅威脅,首先要看到威脅。小行星防禦需要有強大的深空探測能力,能夠在遠距離探測到小行星。但這還只是基礎,隨後需要精確的跟蹤,並通過它的運行軌道,推算出未來運行路線,判斷是否威脅地球。中國通過近幾十年的一系列建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深空探測能力,能夠對小行星進行較為精確的探測與識別。未來巡天航天望天鏡投入使用之後,我們更是如虎添翼。

一旦確認某顆小行星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就要對它進行攔截。為了避免攔截造成的碎片對地面目標造成損害,展開攔截的地點越遠越好,但這會導致攔截器重量和體積較大,對於運載火箭運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我們第一個小行星攔截飛行器重量高達2.5噸,將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攔截飛行器升空之後,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探測器,用來探測目標小行星,確定它的信息,包括尺寸、大小,軌道、航向等參數,為撞擊作好準備。

另外一部分是撞擊器,它配備有探測系統、軌道控制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攔截器與探測器通過數據鏈聯網,探測器為攔截器提供目標信息,攔截器自主規劃軌道,進行姿態調整,選擇最佳角度和方位,然後自主撞擊小行星,利用撞擊產生的動能讓小行星改變軌道。

撞擊完成之後,探測器繼續觀測目標小行星,對撞擊結果進行分析,確認它對於地球已經沒有危害。如果撞擊效果不理想,可能還要再研究下一步計劃。

【核彈又小又成熟,為何不直接核爆?】

我們小行星攔截飛行器與美國DART一樣,都是直接撞擊上行星,利用撞擊動能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讓小行星「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其實也是現代反導體系常用的攔截手段,直接撞擊這個方法安全、可靠,沒有太大的副作用。

如果小行星尺寸較小,甚至可以直接撞碎小行星,較小的碎征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就會燃燒完畢。若用核彈,那產生的副作用就太大了,包括發射全程的安全性、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強輻射物質是否會重返地球等等。

【小行星防禦,也是升級版太空反導】

按照相關資料,中國將在2025年之前完成小行星防禦技術攻關,開展動能防禦技術評估和測試。計劃在2030年之前,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能夠對30-50米級小行星進行防禦和攔截,同時開展多手段防禦與評估手段研究與開發。預計2050年建成完善的小行星防禦體系,能夠對威脅我國和地球的小行星進行防禦和攔截。

需要指出的是,小行星防禦實際上就是升級版太空反導體系,小行星體積小,信號特徵小。運行速度快,可以達到數萬公里/小時,當它掠過地球的時候,速度更是能夠達到數十萬公里/小時,因此探測、識別和攔截這樣的目標難度極大。中國經過多年建設,反導體系已經初具體系,動能攔截器也研製成功,投入使用。這些都為中國建立小行星防禦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