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海軍的至暗時刻,一場空難,在8秒內滅掉了自己的太平洋艦隊

talk歷史 發佈 2024-03-06T20:41:40.979621+00:00

在這個問題上,曾經的老大哥蘇聯給我們帶來了答案。不是一個小時,也不是半個小時、十分鐘,而是8秒鐘。蘇聯太平洋艦隊在短短8秒內遭到了滅頂之災,領導層幾乎全軍覆沒。

摧毀一個大國的強大海軍艦隊,最少要多長時間?

在這個問題上,曾經的老大哥蘇聯給我們帶來了答案。不是一個小時,也不是半個小時、十分鐘,而是8秒鐘。

雖然這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在歷史上卻切切實實的發生了。蘇聯太平洋艦隊在短短8秒內遭到了滅頂之災,領導層幾乎全軍覆沒。

更加神奇的是,追根究底,之所以會出現這麼一齣悲劇,和蘇聯人自己「作死」還脫不開關係……

紅海軍太平洋艦隊

蘇聯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海岸線長達4.3萬多公里。雖然是一個傳統的陸上強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海軍方面的發展也逐漸後來居上。各類艦艇2400艘,數量位居世界首位,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能跟美國海軍比劃比劃的部隊。

蘇聯海軍共分為四大艦隊,分別是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以及太平洋艦隊,三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

蘇聯在亞洲沒有天然不凍港,而且想要進行遠洋的話要經過對馬、宗谷或者津輕海峽。平時還好,一旦海峽被人封鎖,那就十分危險了。

也正因此,太平洋艦隊最開始也只是用來巡航靠近本土的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既然是近海防禦,自然也不會配備多少好船。

直到1978年「勳章帝」勃列日涅夫來太平洋艦隊轉悠了一圈後,對此十分不滿,直接下令將當時蘇聯僅有的兩艘航母之一的「明斯克」號以及逆火轟炸機部署到太平洋艦隊。

之後,蘇聯方面又陸續給太平洋艦隊配備了新型的飛彈巡洋艦、飛彈驅逐艦、以及裝著8000公里射程飛彈的D級戰略核潛艇。

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太平洋艦隊立馬從原先的「窮小子」,成為了紅海軍四大艦隊之首,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能跟美國的第七艦隊掰掰腕子。

與此同時,越南人為了和北方鄰居進行對抗,主動將美國人留下的金蘭灣海軍基地租借給了蘇聯人。如此一來,蘇聯太平洋艦隊在一個小時內就能威脅馬六甲海峽和美國在菲律賓的海軍基地,成為了蘇聯向亞太擴張的重要抓手。

然而,太平洋艦隊好不容易「雄起」,在1981年卻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滅頂之災」。

飛吧,有事我擔著

1981年2月1日——7日,是蘇聯一年一度的聯合海軍作戰指揮演習的日子,演習在列寧格勒海軍基地進行,四大艦隊的將軍們都跑去參加了軍演,畢竟,這種露臉的機會也並不多。

到底是最近受寵的「親兒子」,在這次演習中,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直接給予了太平洋艦隊「優秀」的評價。

「烏拉!」

知道平決定結果後,太平洋艦隊的17名高官不禁歡呼了起來。

慶祝完之後,他們沒有直接準備離開,而是跑去了列寧格勒的商場去採購物資。

沒辦法,建軍節(2月23日)、以及勞動婦女節馬上就要到了,難得來一回大城市,他們想趁著這次機會為家裡人多準備一些上好的禮物。

蘇聯歐洲部分和遠東部分的發展完全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很多物資都只能在這邊才能買到。將軍們大包小包的往送他們來列寧格勒的圖-104A客機上,裝著電視、家具等各種緊俏的物資。

飛行員看著這些東西憂心忡忡:「如果光把它們帶回去的話還沒什麼,再加上一堆乘客的話,飛機不就嚴重超重了嗎?」

但沒辦法,誰讓這是高官的命令呢,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聽不聽的就是將軍們自己的事情了。

飛機的起飛時間定在了2月7日的下午,結果7日上午當地就下了一場暴雪。

雖然這雪下到中午時分就自己停了,但氣象部門還是發出了警告:「不久之後,很可能會再次迎來一場特大規模的暴風雪。」

這麼個見鬼的天氣,很明顯還是等暴風雪過去了再回去比較好,更何況他們乘坐的還是一架嚴重超載的飛機。但將軍們卻說什麼都不肯同意,歸心似箭的他們一天也不願意多等。

太平洋艦隊司令安杜爾特·斯比利德諾夫海軍上將、艦隊航空兵司令戈奧爾基·巴甫洛夫海軍中將,找到勘察加分艦隊以及潛艇部隊的軍官,要求他們明天自己想辦法坐飛機回去。

本來艦隊參謀長格羅索夫也能坐飛機回去的,但很巧的是,他那天有事要去北莫爾斯克看望女兒,就請了假。濱海軍區的一名陸軍將軍頂替了他。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政府的要員也要搭乘這架飛機。算上機組成員在內,飛機上將有52人。

被留下來的人中,還包括康斯坦金·阿姆巴羅夫海軍少將。本來以他的身份,也能夠在這天坐飛機回去的。

但幸運的是,阿姆巴羅夫退役了,人走茶涼自然沒人願意帶他走,就讓阿姆巴羅夫明天跟著其他人一起回去。

就這樣,16名軍官高高興興的坐上了圖-104A客機,還對惴惴不安的飛行員表示,一切後果他們自己承擔,儘管放心飛就是。

既然將軍們自己都不在乎,那自己還在乎什麼呢?

就這樣,編號為USSR-42332的圖-104A型客機,就在普希金軍用機場在起飛了。

8秒鐘

接到塔台傳來的起飛指令後,飛行員第一時間就駕駛飛機在跑道上滑行了起來,剛跑了幾百米,就拉升機頭,朝著藍天飛去。

到此為止,一切都很順利。

然而,當飛機飛到50米左右高空的時候,突然遇到了一陣右側來的側翼氣流。這種情況飛行員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有條不紊的駕駛飛機向著氣流方向壓去。

如果這是正常飛機還好,但很不幸,機組人員無權對將軍們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和控制,導致貨物嚴重超過飛機理論設計的最大載重極限。更加糟糕的是,這些貨物好死不死的全都堆到了飛機機艙的尾部,直接導致飛機的重心偏後,平衡遭到了嚴重破壞。

飛機平衡本就有問題,現在飛行員不知是不知道,還是知道了不在意,主動駕駛飛機往右壓,立馬就出現了意外,讓飛機以極快的速度朝著地面摔去。

因為事發太突然,飛行員以及副駕駛甚至都沒來得及說什麼,只是機械般的操縱飛機。而導航員用驚嚇過度的聲音大喊了兩聲:「我們這是去哪?去哪?」

這是事後找到的黑匣子裡面收錄到的唯一的人類聲音。

可惜,沒有人能回答導航員的問題了。

飛機落地之後,足足有數十噸的航空煤油發生了爆炸,「轟!」

太平洋艦隊的將軍們和他們的電視、家具一起,葬身於了熊熊烈火之中。

據事後統計,從飛機離開跑道升天,到回歸地面發生劇烈爆炸,前前後後只過了8秒鐘。飛機上的52人全部死亡,無一人生還。

當時,太平洋艦隊管理局上校伽馬加雖然被要求明天再坐飛機離開,但因為走得人是他的頂頭上司,不來送一送說不過去,誰曾想,自己這剛眼睜睜的看著飛機上天,還沒來得及轉頭走人呢,上司就以這種方式回來了。

看著熊熊燃燒的飛機,伽馬加上校有那麼一瞬間甚至覺得自己眼睛出了問題,沉默良久才用悲痛又有些許慶幸的語氣喃喃道:「太可怕了,這真是太可怕了。」

蘇聯海軍的至暗時刻

對於蘇聯而言,這可不只是死了16個將軍那麼簡單。

拿出另一組數據對比就知道了,在整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海軍前前後後只不過才犧牲了4名將領。現在,一下子就沒了16個。

而且,這16個人是蘇聯太平洋艦隊的領導集體,除了就像是有上天眷顧一般,提前請假躲過一劫的格羅索夫和留守基地的個別領導,包括艦隊司令斯比利德諾夫在內的艦隊高層領導全都死了。

原本四大艦隊中最強的太平洋艦隊,在短短8秒之內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尷尬局面。

更加糟糕的是,飛機上的人可以說是海軍的優秀人才,他們這一摔,再想要培養出來合格的指揮官是很困難且複雜的事情。

對於蘇聯太平洋艦隊而言,這就是經歷了一次字面意義上的滅頂之災,在此後很長時間裡都一蹶不振。損失了這麼多精英,也讓蘇聯海軍進入了「至暗時刻」。

這麼大的損失,必須得有人負責的。蘇聯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組。調查組成員來自三個地方,圖波列夫設計局、海軍司令部以及蘇聯國防部。

海軍和國防部認為,這次悲劇是飛機的設計有問題,襟翼開啟不對稱導致機體傾斜。圖波列夫設計局方面不肯背鍋,他們設計飛機時也沒想過竟然有人會強令超載的飛機,在明知道會有暴風雪的天氣上天啊。

最終三方的人互相推卸了一段時間責任後,總算得出了共識:「要怪就怪遠東航空師運輸機團團長雅克列夫上校,飛機有問題沒有提前檢查嗎?」

隱瞞了27年的真相

一下子送走了16名艦隊高官,這麼大的事蘇聯仍然決定封鎖消息,除了勃列日涅夫等蘇共高層、太平洋艦隊剩餘的幾個高層人物,他們沒有通知任何人。

遇難者們的家屬在2月10日被秘密接至普希金城,參加了兩天後的秘密葬禮。追悼會什麼的因為容易引人注意,所以沒辦。

當時蘇聯並沒有「因公殉職」的說法,在遇難者的死亡證明上也只是簡簡單單的寫著「死亡」,而非「因公殉職」。

不久之後,《紅星報》第二版刊登了一則消息:

「太平洋艦隊司令斯比利德諾夫海軍上將、艦隊政治部主任薩巴涅夫少將以及艦隊航空兵司令巴甫洛夫海軍中將等其他軍人遇難。」

對於當時的蘇聯人而言,看到這則消息後也只會以為死了幾位高級將領,卻不會想到損失竟然會如此的慘重,他們的死因又是如此的離奇、可笑。

1997年,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斯塔洛沃伊托娃經過多年的奔走、呼籲,總算讓斯比利德諾夫等人被承認為了「因公殉職」。之後,俄羅斯人專門在聖彼得堡斯比利德諾夫等人遇難的地方修建了一塊紀念碑。上面不但有所有遇害人員的名字,還專門刻了一句:

「1981年2月7日因公殉職。」

不過,對於俄羅斯人民而言,1981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艦隊怎麼好端端的突然衰落了,仍然是個未解的謎團。

直到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決定以1981年空難為題材,拍攝一部紀錄片,為此專門找遇難者遺屬、機場工作人員、倖存者們進行了一次採訪,詳細還原了事發經過的來龍去脈。

與此同時,他們還專門找演員對1981年2月7日發生的事情進行了「事件重演」,以便於人們更加方便的理解此事。

當這一部紀錄片在俄羅斯播出後,頓時就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他們這才知道,26年前自家太平洋艦隊,竟然還遭遇過一次毀滅性打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