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奮鬥才是年輕人底色 |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 發佈 2024-03-07T00:39:10.515758+00:00

據媒體報導,如今一些年輕人格外偏愛寺廟游,到清幽禪靜中去尋找心靈慰藉,將人生轉機寄託於超自然力量,成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現象。2 月以來預訂門票的人群中,90 後、00 後占比接近 50%。

市民在北京雍和宮燒香祈福。圖文無關。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據媒體報導,如今一些年輕人格外偏愛寺廟游,到清幽禪靜中去尋找心靈慰藉,將人生轉機寄託於超自然力量,成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現象。

更有在線票務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 310%;2 月以來預訂門票的人群中,90 後、00 後占比接近 50%。相關監測數據也顯示,2019 年,「寺廟」在社交平台上還處於籍籍無名的狀態,4年時間過去,而今的搜索量增長了 368 倍。

從數據看,原本是中老年人偏好場所的寺廟,如今確實在年輕人中也火了起來。在社交平台上,隨處可見各大寺廟的種草筆記,年輕人似乎真的愛上香了。

其中原因倒也好理解。如今年輕人也面臨不小的壓力,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擺脫單身等。而壓力之下,年輕人尋找一個釋放壓力、轉移焦慮的渠道,選中了香火氤氳、莊嚴寶相的寺廟。

但是,壓力之下,一些年輕人如果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這樣的生活之路也顯然走偏了。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蘇軾就曾寫詩說,種田的人希望下雨,收割的人希望天晴,遠行的人希望順風,歸來的人又正好相反,如果人人的祈禱都要應驗,那造物主豈不是要一天把天氣變個千八百次?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求神拜佛的虛妄。如今許願、祈禱幾乎無所不在,除了實體寺廟,網絡上還有「賽博許願」,一段視頻、一場直播都有無數人在許願。且不說這麼多願望神佛能不能處理得過來,至少這些願望本身很多就相互衝突——比如,一位考生祈禱考研上榜,則必然有另一位祈禱者要落榜,這種矛盾又該如何平衡呢?這也凸顯了此一行為的現實荒唐性。

因此,只要仔細想想就能知道,乞靈於神佛終究是靠不住的。把逛寺廟當作休閒放鬆,當作積極的心理慰藉,這當然沒什麼。但有的人如果入戲過深,把超自然力量當作了解答,而放棄了自身的努力、在現實世界的奮鬥,恐怕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忽視了改變命運的真正關鍵——自己。

就像蘇軾的另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人生的路很長,世界上也沒有筋斗雲,想抵達理想的彼岸,終究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一步一步走過去。年輕人不該「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奮鬥才是青春的底色。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