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沒有之一

中信出版集團 發佈 2024-03-07T06:05:51.694521+00:00

陽春3月,要說全國話題度最高的踏春項目,賞櫻,怎麼著也排得上前三了吧!而在眾多賞櫻勝地中,武漢大學被不少人首推為「最美櫻花」觀賞地。

陽春3月,要說全國話題度最高的踏春項目,賞櫻,怎麼著也排得上前三了吧!

而在眾多賞櫻勝地中,武漢大學被不少人首推為「最美櫻花」觀賞地。

武漢大學行政樓

曾幾何時,武大因為在一天之內接待了超20萬賞櫻遊客,而被戲稱為「珞珈山人民公園」,「看一場人海,成為了每一朵武大櫻花的願望」……

時隔3年,武大校園重新對公眾開放,作為一家教學科研機構,武大官微一天之內連發3篇賞櫻預約指南,篇篇被點破10萬+,火爆程度一如往常。

武大櫻花,因何而享有如此盛名?

其以珞珈山為屏、東湖水為鏡的中國古典園林格局,與中西合璧的宮殿式近代建築群,應該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

武漢大學宋卿體育館

武大於一百年前興建的這批校舍,甚至被收錄進了目前世界上最具學術價值的建築通史《弗萊徹建築史》,被認為是近代中國建築史中的傑作

得益於這項人文遺產,在不少「中國最美大學校園」評比榜單中,武漢大學總能輕鬆摘得桂冠。

雖然梅貽琦曾有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但中國人為什麼不值得擁有設施比肩歐美一流大學的校園呢?

武大的興建,就代表了一個世紀前,在那個國運衰頹的動盪年月中,蔡元培等一批教育家希望以高等教育實現民族復興的艱辛探索。

今天,阿信就結合《武漢城記:我們共同的歷史與遺產(1860-1959)》來和你聊一聊,武漢大學近代建築背後的故事。

中國,需要一座「宏偉、堅牢、適用」的大學校園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國終於結束了北洋政府以來的動亂不安,迎來了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的黃金10年。

當時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由於已在戰亂中破壞殆盡,於是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決定以此為契機,籌辦「國立武漢大學」。

武昌東廠口,「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校址大門

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

建校之初,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即決定在郊外建設新校園,最終選定武昌東郊東湖南岸珞珈山(原名落駕山)、獅子山一帶為新校址。

在武大校園籌建期間,中國的建築風氣正在發生變化。

當時南京和上海都在醞釀都市發展計劃,中國建築也在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中國第一波傳統建築復興的浪潮襲來,強調「中國固有之形式」,日益高漲的民族自尊心使得建築設計開始追求紀念性,中山陵就是這一風氣的重要反映。

武大新校舍屬於時代洪流的一部分,籌建者雄心勃勃,要超越北京大學、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建成一所真正的大學。校方對設計提出的要求是:「以宏偉、堅牢、適用為原則,不求華美。」校園建築不追求裝飾華美,但要求外觀宏偉。

校方將目光鎖定在了美國建築師開爾斯(Francis Henry Kales)身上,1925 年,開爾斯參加中山陵設計競賽,並獲得名譽獎第三名,是獲獎者中唯一一名美國建築師。

開爾斯設計的中山陵

開爾斯1882年出生於芝加哥,父親是當地律師協會的領軍人物,家境優裕。開爾斯1907 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專業,接受了嚴格的古典美學及造型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古典建築設計基礎。

1928 年,開爾斯承接了武漢大學的選址及校園設計工作。開爾斯將20 世紀初美國流行的「布扎」式規劃思想和中西合璧的建築設計思想貫穿始終,正體現了「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又保存「吾國美術之優點」的要求。

武漢大學設計手稿

開爾斯將武大主要建築放在由獅子山、小龜山和火石山圍成的山地上,分成東、西兩區。

東區作為校園主體,模仿的便是哥大的格局。

中央是由從周圍山頭推下的土石堆成的運動場,運動場東側是大禮堂,西側是體育館,二者確定出校園的東西主軸線。

方頂的工學院立在三層台基上,樓內正中為從底部直通到頂的五層中庭,上方覆蓋著全由玻璃製成的屋頂。如此巨大貫通的共享空間,當時在全世界都很罕見。

左: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建築群,開爾斯設計手稿;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規劃方案。

開爾斯模仿聖索菲亞大教堂,為理學院主樓設計了一座彎頂,由混凝土肋拱支撐,外側設一圈短扶壁,扶壁之間開高窗,具有濃郁的古典主義氣息。

理學院內部一層順著山勢,建了兩座扇形的階梯教室,這種老師在下、學生在上的教室,當時在國內尚屬首例。

上:國立武漢大學理學院建築群;下:斯威特布萊爾學院規劃方案。

北側的理學院和南側的工學院分置兩側,共同構成一處布局謹嚴的合院空間。

關於珞珈山校園的建築設計師,除了開爾斯,近年來,通過查閱圖紙檔案,還發現了看到了以「合作建築師」(Associated Architect)名義署名的「P.G.Lee」,即近代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李錦沛(Poy Gum Lee)。

李錦沛參與武大部分建築設計的時間,與其參與直完成南京中山陵工程後續設計的時間一致。

因此在武漢大學的這些建築設計細節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來自中山陵元素的移植。

上左:中山陵祭堂四角的大方柱;上右:武漢大學文學院大方柱;下左:中山陵碑亭上方圓拱處花草錦帶浮雕;下右:武漢大學男生宿舍大圓拱門。

在1929年11月由開爾斯、李錦沛共同署名的武漢大學男生宿舍第一版設計圖紙中,可以發現其三座門洞上方的歇山頂閣樓,屋頂裝飾細節與中山陵各建築的屋頂高度雷同。

以中山陵祭堂為例,將其立面圖與武漢大學男生宿舍門樓第一版設計的立面圖對比,其歇山頂上各種幾何抽象化的鴟吻、脊獸、仙人等裝飾構件,圖案造型幾乎如出一轍,這些圖案顯然也都是李錦沛自中山陵所帶來的移植。

中山陵祭堂屋頂(左)與武漢大學男生宿舍門樓(右)設計圖中的屋角細節。

武漢大學建築中的「南北之爭」

武漢大學工程自1930年開工興建,主要校舍建築均由浙江寧波幫商人經營的營造廠承建,其中一期工程主要項目由漢口漢協盛營造廠承建,二期工程主要項目由上海六合建築公司承建。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漢協盛營造廠,近代武漢,它是承擔工程項目最多、範圍最廣的一家營造廠。

漢協盛在武漢承擔過工業、商業、民居、宗教建築、學校建築等幾乎所有類別建築的施工,低層與高層建築、各種建築結構兼有,古典主義、折中主義及現代主義建築齊全,推動了武漢建築施工體系的確立和完善。

由於當時正處在社會歷史巨大變革時期,營造廠的中國工匠在學習新的建造方式之外,往往還是以自己熟悉的中國建築施工方式進行施工,在設計師有意的中西折中之外,又進行了「二次折中」。

使建成的建築擁有了更多的本地化風格,也使武漢的城市面貌在衝突與融合中向近代化發展。

以武漢大學文學院和法學院兩個截然不同的屋頂為例。

流行的說法是,文、法學院左右相對,呈現出「左文右武」的格局:文學院建築屋頂採用翹角,寓意文采飛揚;法學院飛檐則很平緩,象徵法力正直,執法如山。

落成時的文學院,屋頂是翹角。

落成時的法學院,屋頂是平角。

但從建築施工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關公戰秦瓊式的誤解。

從開爾斯的早期設計圖紙來看,圖書館旁邊的兩棟大樓起初都設置為文學院,都是帶有天井的口字形中式屋頂大樓,是一對標準的姊妹樓,並不存在「左文右武」的功能設計。

其屋角的設計也是同樣起翹平緩的北方官式建築風格,而這也符合20 世紀30 年代的建築風潮。

當時,來華參與「中國固有之形式」運動的外國建築師們對於中國南北建築風格已經達成了普遍的共識,即傾向於「更緊縮」的北方風格,而非繁複的南方樣式。

另外,就發生在以南京、上海為核心的「中國固有之形式」運動的實際情況來看,當時在這兩座大城市興建的眾多復古的「固有形式」大屋頂建築,多數採用了與當地原有南方建築迥然不同的北方官式建築風格。

那麼,為何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屋角會是出挑較遠且上翹的南方建築風格呢?

這可以從文學院和法學院不同的建築時間上找到答案。

文學院屬於武漢大學校園一期工程,由漢協盛營造廠承建,於1930 年4 月開工,1931 年9 月竣工;法學院則屬於二期工程,由上海六合貿易工程公司承建,於1935 年8 月開工,1936 年8 月竣工。

在珞珈山校舍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之際,開爾斯積勞成疾,只得在上海臥床休養,自然無法再到現場查看,直至1932 年年初,他聽聞武漢大學全體遷居新校舍,才扶病而來。

漢協盛營造廠從老闆到工匠大多是南方人,建造風格是一貫的南方式樣

在漢協盛承建的武漢大學校園一期工程中,南方工匠們或許是出於建築風格上的慣性,或許是出於本土意識的膨脹,其承建的所有建築:文學院、學生飯廳及俱樂部、理學院和男生寄宿舍這些建築的屋角都採用了上翹的南方建築式樣

當時全權代表開爾斯的德國建築師石格司,顯然並不熟悉中國建築風格的地域差異,也沒有注意到這種細節,徑直在設計圖紙上簽字通過了。

1932 年春,開爾斯扶病前來欣賞自己最偉大的設計作品時顯然是失望的,從二期工程的圖書館和法學院的平緩屋頂中,可以看出他堅持自己建築風格的決心,哪怕是以犧牲獅子山建築群屋頂造型的統一性為代價。

最終,漢協盛的本土主義和開爾斯的堅持己見,演繹出了後人對此「左文右武」的誤讀與趣談,也可算作近代建築史上的一段佳話。

武漢大學建築群背後的近代史

武漢大學建造於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從選址規劃到設計建造,前後歷時8 年。

為打造這一中國最美校園,蔡元培、李四光、王世傑、葉雅各、開爾斯、沈祝三等一批能人義士都傾盡了心血。

至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前,完成了全部規劃的約三分之二。

武漢大學男生寄宿舍是一組雄偉壯闊的宮殿式建築,俗稱老齋舍。因其下方沿路種植櫻花,每到櫻花盛開時節,遠望如同櫻花叢簇擁著的一座城堡,故而又稱櫻花城堡。

老齋舍

男生寄宿舍分4 個單元,布局別具一格,每個單元房間數量自一層至四層依次遞增,有「布達拉宮」的即視感。

連通各樓層的樓梯順著山勢建在單元之間及宿舍兩端,各108 級(現為95 級,底層部分因路面加寬而被抬升的路基淹沒)。

開爾斯將這一「天平地不平」的設計手法運用到了多處武漢大學早期建築中,從而巧妙克服了山勢起伏、各樓層基址不在同一高度的問題,使建築融入自然,並充分藉助山勢張大立面效果。

此外,開爾斯還設計了三個羅馬券拱形大門,從而令4 棟相對獨立的宿舍建築緊密地聯繫為一個整體,並在三個大門之上加蓋一層中式歇山頂亭樓,既美觀又更增高勢。

隨著獅子山頂圖書館的修造完成,人們可以站在山下,通過與其在同一軸線的中間拱門完整地欣賞圖書館的美景,折中造景手法完美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借景與框景手法,令人讚嘆。

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神似戴了一頂皇冠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有如「新世界的衛城」,威武莊嚴地矗立在武漢大學校園核心區獅子山巔的中心位置,背對東湖,南向珞珈山,通過其廣泛的視野可達性,成為統攝整個校園的精神核心

宋卿體育館的「宋卿」,來源於首義功臣、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先生的字。

黎元洪家人曾多次與武漢大學交涉,請求將黎元洪遺體安葬珞珈山,這也是篤信「風水」的黎元洪的遺願。

但是,受夠了在建校初期遷墳之苦的武漢大學元老們,早已在1932 年3 月18日就正式做出了校園界內不得再建新墳的決議,校方對於捐資功臣的這一要求也只能屢次委婉拒絕。

到了1935 年,國民政府擬定於11 月24 日在武昌為黎元洪舉行隆重的國葬儀式。在此之前,黎元洪家人趁機再度與武漢大學交涉。

宋卿體育館

黎家此次有備而來,已探知武漢大學早有建總辦公樓之意,且已完成設計方案,但苦無經費支持,遂以捐資建造行政大樓為餌。但堅持原則的王星拱校長,權衡之後毅然忍痛放棄行政大樓,婉拒了黎家的這一請求。

折中的結果是,武漢大學接受捐助,興建宋卿體育館,並在體育館外部的東西各設一噴泉和游泳池,但這兩個附屬建築連同王星拱校長答應黎家的「宋卿前大總統紀念堂」,都隨著抗戰的爆發而中斷以至終止了。

1937 年秋季開學,宋卿體育館正式投入使用,但僅使用了一個學期,武漢大學師生即因日寇進逼而西遷樂山。

在此期間,1938 年3月29 日—4 月1 日,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珞珈山舉行,策定抗戰建國的大政方針,宋卿體育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會場。

稍後,宋卿體育館還成了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一個受訓場地,蔣介石曾在此對參訓軍官進行點名訓話。

1938 年10 月25 日,武漢淪陷,武漢大學成為侵華日軍的中原司令部,宋卿體育館則成為日軍軍官俱樂部。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學府,武漢大學記錄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演變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發展,在近代大學校園建設史上留下了艱辛卻又充滿成就的一頁。

同時,作為抗日戰爭及學生運動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和人物的見證者,武漢大學也成為一處弘揚愛國思想之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