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想的烽火,照亮了拉丁美洲浪漫文學之路

聖讀史話 發佈 2024-03-07T10:21:25.184177+00:00

到1826年,絕大多數地區都已掙脫了宗主國殖民統治的枷鎖,並以法國和美國為模式,建立了共和國。但是,由於拉丁美洲缺乏穩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獨立之後封建勢力仍占上風,出現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的封建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

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影響下,獨立運動的烽火迅即燃遍整個拉丁美洲。到1826年,絕大多數地區都已掙脫了宗主國殖民統治的枷鎖,並以法國和美國為模式,建立了共和國。但是,由於拉丁美洲缺乏穩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獨立之後封建勢力仍占上風,出現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帝國主義列強支持下的封建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

這個時期的拉丁美洲文學,仍然以歐洲為榜樣,走歐洲文學的發展道路。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思想文化影響下,產生了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的文學潮流,在拉丁美洲持續達60年之久,大體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稱為社會浪漫主義,後期稱為感傷浪漫主義。

社會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是歌頌進步,宣傳歐洲資產階級文明,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族平等和社會文明。

在語言方面,主張使用方言土語表現本土生活,要求改革西班牙語,創造新的詞彙,同時借用歐洲外來詞,創造一種新的文學語言和生活語言。

在題材方面,前期作家的詩歌多寫愛情和死亡,將感情寄託於景物描寫之中;散文則多寫社會政治生活,如民族問題、英雄的歷史地位等。這批拉美浪漫主義作家總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分析社會問題,不僅反映當時的現狀,同時抒發作家對未來的希望,帶有較強烈的主觀色彩。

文學體裁包括小說、詩歌、戲劇,以小說為主。主要文學作品有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的《屠場》、何塞·馬莫爾的《阿瑪利亞》、布萊希特·加納的《馬丁·里瓦斯》和阿爾塔米拉諾的《藍眼盜》等。

感傷浪漫主義文學出現於拉美諸共和國進入穩定發展、寡頭政治集團確立統治地位的歷史階段

創作上由於擺脫了文學為政治服務的傾向,思想趨於平和,力求以純粹的情感打動讀者。這批作家重視發掘古印第安文學的遺產,重新肯定西班牙文學的成就,積極引進歐洲新的思潮流派。

在語言方面,他們反對文風散漫與直露,強調使用規範的語言,重視語言的音樂性和象徵性。

在題材方面,後期作家的詩歌多書寫建設國家的喜悅、富有哲理性的史詩,以及對人生、愛情和社會的思考與感慨;散文除了寫風土人情外,往往與社會學、哲學和教育相結合,提出階級矛盾等社會問題。

代表作家有哥倫比亞小說家、詩人豪爾斯·伊薩克斯、秘魯作家曼努埃爾·貢薩雷斯·普拉達、烏拉圭詩人胡安·德·聖馬丁,重要作品有《瑪麗婭》、《塔瓦雷》等。

由於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條件,浪漫主義文學在阿根廷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從1830年起,阿根廷產生了一大批浪漫主義作家。

其中的優秀代表首推埃切維里亞。他在歐洲度過了青年時代,並在巴黎接觸到了法國浪漫派詩人的作品。回國後,他創作了許多詩歌和散文作品。他的浪漫主義敘事詩《女俘虜》被認為是阿根廷文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作為一位政治上反對獨裁統治的鬥士,埃切維里亞的詩風非常接近拜倫和萊蒙托夫。而他創作的短篇小說《屠場》則採用了象徵、隱喻、隱射等手法,諷刺了陰森恐怖、令人窒息的阿根廷的現實。

埃切維里亞認為,浪漫主義是一種精神革命,它為各國人民開闢了一條表現自己、充分顯示民族靈魂的道路,它是和刻板的、理性至上的、學院式的古典主義對立的產物。《屠場》正是作者根據自己對浪漫主義的理解,以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創作出來的。

何塞·馬莫爾是另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阿根廷浪漫主義作家。他的詩歌歌頌祖國,鞭撻暴君,飽含著真摯的情感和雄辯的才華。他的主要文學成就是長篇小說《阿瑪利亞》,小說寫於1851年,是阿根廷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它與埃切維里亞的《屠場》、薩米恩托的《文明與野蠻》,共稱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三部傑作。在藝術上,《阿瑪利亞》結構嚴謹,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是一部以政治為經、以愛情為緯的不朽之作
豪爾赫·伊薩克斯是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家,生於哥倫比亞考卡省卡利城。他歷經坎坷,投身過戰爭和政治運動。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學創作方面。

他創作的許多詩歌,無論題材和形式都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義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作是《哥爾多窪的士地》和《安第約蓋尼族的頌歌》。

他最負盛名的作品是長篇小說《瑪麗婭》。這是一部半自傳體的感傷小說,自從1876年問世以來,就風靡拉丁美洲,被譽為「美洲的詩篇」。

《瑪麗婭》用男主人公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展開。主人公埃弗拉因與自幼喪母的表妹瑪麗婭青梅竹馬。後來埃弗拉因前往首都波哥大求學,6年後返回故鄉。此時瑪麗婭已出落成一個美麗嫻靜的少女。這對青年男女在如詩如畫的田園環境中產生了真摯熱烈的愛情。

但是由於瑪麗婭患有癲癇病,他倆本能地預感到生活和愛情的結局將是悲慘的。埃弗拉因的父親因擔心愛情的激動會加劇瑪麗婭的病情,於是決定送兒子去英國學醫。瑪麗婭因他的遠離而憂傷成疾,病危垂亡。

當埃弗拉因從倫敦趕回來時,瑪麗婭已抱恨而逝。他痛不欲生,傷心地徘徊在昔日與瑪麗婭相會的地方,在小說最後又悽然地來到瑪麗婭的基前憑弔。

《瑪麗婭》植根於拉美現實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它的產生又受到歐洲特別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小說的情節雖然簡單,但濃厚的抒情色彩和感傷主義描寫令人動容。

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少女瑪麗婭的形象,刻畫了她的悲劇命運。在小說中,她常被比喻成帶露的玫瑰、玫瑰叢中拂過的夜風和野草莓中啼鳴的鴿子。她是作者心目中聖潔、純美的理想,也是拉美浪漫主義文學中塑造得最為感人、流傳最廣的女性形象。

在拉美小說中,寫景最多,文筆最美,情景結合得最自然、最感人的作品就是《瑪麗婭》。作者重視觀察和表現自然本身,更重視大自然中的人。他時常把物景和瑪麗婭聯繫在一起,通過寫景表現「我」對瑪麗婭的愛情。自然景象成了個人情感的寫照。

象徵手法的巧妙運用在《瑪麗婭》中也屢屢出現。比如,玫瑰象徵著埃弗拉因和瑪麗亞的愛情。當愛情初始,「不可勝數的玫瑰花,散發出沁人的芳香」;當愛情遇到挫折,「玫瑰顫顫巍巍地抖動著,似乎害怕被無情的疾風吹落捲走」;當愛情天折後,玫瑰也「已經枯萎,慢慢地縮進瓶里去」。

例同玫瑰相伴的另一象徵物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黑鳥,它代表著厄運。當瑪麗婭病危,一隻黑鳥從埃弗拉因的額前一掠而過;當他們陷入愛情困境,又是那隻黑鳥「掠過瑪麗婭的頭頂,把燈頓時撲滅」。

小說結尾,埃弗拉因憑弔完戀人瑪麗婭的墳墓,剛要踏上新的人生道路,那隻黑鳥又跟蹤他飛來,「重複著它可怕的叫聲」。象徵手法帶來了小說描寫的詩意和深厚的意韻。

《瑪麗婭》繼承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許多優秀傳統,取得了顯著成就。當然,小說中人物對話冗長、景物描寫過於細碎等缺陷也很突出。但是瑕不掩瑜,這部小說已經被公認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是拉丁美洲文學的驕傲。在《瑪麗婭》之後,拉丁美洲湧現了一批以《瑪麗婭》為基本模式的感傷主義小說。正是它們,將方興未艾的拉美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推向了高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