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沒有岷江,就沒有都江堰?

星雨天空 發佈 2024-03-07T14:23:21.963786+00:00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岷江,就沒有澤被千古的都江堰,也就沒有物產豐饒、水旱從人的成都平原,沒有以三星堆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奇異瑰麗的遠古文明,更不會有成都平原繁榮富庶的今天。一年之中沒有絕對無霜期的阿垻州,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草澤豐沛。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岷江,就沒有澤被千古的都江堰,也就沒有物產豐饒、水旱從人的成都平原,沒有以三星堆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奇異瑰麗的遠古文明,更不會有成都平原繁榮富庶的今天。

一年之中沒有絕對無霜期的阿垻州,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草澤豐沛。岷江就發源於此,而後在樂山與南面的大渡河匯合,然後直奔金沙江而注入長江。像古人有許多稱謂一樣,岷江也有汶水、漢江、都江、異江、蜀江等諸多名稱。它作為長江上游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創造驚人福祉的主要支流,像不少大河一樣有著並行不悖的雙源頭:東源起於分水嶺海拔3727米的弓槓嶺南麓的板隆溝,是流經著名的川主寺(漳臘)的漳金河;西源則在分水嶺海拔4610米的郎架嶺,為流經黃勝關的羊洞河,兩河在松潘元垻鄉虹橋關匯合,成為岷江的主源頭,然後穿越崇山峻岭,直奔富庶肥沃的成都平原。

岷江流程

岷江在阿垻州境內狂野不羈,河床底部礫石亂伏,但出得阿垻州後便從落差極大的地理環境中解脫出來。成都至樂山為岷江的中游,曾經水路繁華。戰國時李冰穿二江(郫江、檢江)以行舟,漢晉時有「泛舟順流,舶艫千里」的盛況。三國時孔明送費出使吳國,就在今天的老南門大橋上道別,留下一句名言:「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岷江流至樂山,得川西奇倔桀驁的大渡河和明媚可愛的青衣江的匯入,水勢驟增,咆哮猛烈,然後直奔宜賓而入萬里長江。樂山至宜賓乃岷江下游。宜賓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稱,因為從宜賓始,岷江便匯入長江,然後矢志不移地奔向大海。雖然岷江自古以來被許多人包括大地理學家徐霞客誤為長江正源,至近現代始得澄清,但岷江流域所孕育的文明如三星堆文明等,確實是除黃河文明外長江文明中上游的中心。

都江堰

四川成都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紀念儀式。人們圍著神靈狂呼吶喊,祈求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而這個神靈就是戰國時期掌管這裡的官員李冰。李冰由一個普通人躍升為受人崇敬的神靈,完全是因為2000多年前他在岷江主持修建了一個以軍事戰略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修建其實源於一個偶然的機遇。公元前4世紀,中國北方的秦國君臣正在為統一華夏進行著一場辯論。大將司馬錯提出建議,先攻占南面毗鄰的蜀國,利用蜀國占據長江上游的優勢,順長江而下,吞併當時惟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楚國。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軍事策略後,在公元前316年舉兵滅掉了蜀國。公元前280年的秋天,大將司馬錯從岷江上游出發順水進入長江,南下攻擊楚國。然而軍隊因為糧草缺乏補充,在今天的涪陵、重慶一帶陷入癱瘓。

這次戰爭的失敗,暴露了秦國利用蜀國作為攻楚跳板的缺陷: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集結軍隊主要是在蜀國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啟運卻要在岷江上游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的運輸碼頭至少要經過50千米的陸路,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中及時補充兵援和物資。秦王計劃把岷江改道,使之經過成都,從而成為一條真正的戰爭補給線,這個計劃的實施最終落在了公元前272年來蜀郡擔任郡守的李冰身上。

怎樣能讓岷江水經過成都使航運暢通,同時又在發洪水時控制水勢,不使其泛濫平原呢?這是李冰苦苦思索的問題。公元前270年,方案終於提出:必須在岷江河道上建立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這個工程是這條戰爭補給線能否形成的關鍵。秦王批准了李冰的計劃,出兵10萬,支持李冰的建設。李冰經過實地考察,選擇了在山區和平原的交界點上建造都江堰以扼住岷江的咽喉。人們用竹片編成籠,籠內裝滿卵石,然後用渡船拋至江心。4年以後,岷江河道間出現了一個類似於大魚嘴的江心垻,岷江江水被魚嘴分為內外兩江,其中內江為引水河道,也就是從岷江引水通往成都的那條河道。然而,位於成都平原西北角的玉壘山是內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經之路,為了清除這個自然障礙,李冰必須想辦法在玉壘山上開出一條水道。

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生產工具的局限使得人們只能用棍棒和鐵錘把大山鑿開。但李冰想出了一條妙計:先用火燒岩石,直燒到岩石發紅,再用冰涼的江水澆在滾燙的岩石上,岩石在熱脹冷縮中裂成碎塊,這時民工們再用棍棒和錘子鑿開石壁,工程的進度就會快得多。在技術手段缺乏的古代,用這種辦法對付堅硬的岩石的確十分有效,因而東漢虞詡在甘南開運河、唐朝李齊物在三門峽鑿開元新河時都用了這個辦法。歷經8年的時間,玉壘山山體上終於劈開了一條寬20米、長80米的水路,岷江水進入了平原。因為這個進水口形似寶瓶,後人為紀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這個進水口稱為「寶瓶口」。從此汩汩清流從寶瓶口源源流出,永久地灌溉著成都平原。

公元前256年,世界水利史上的驚世之作都江堰竣工,開始了它對成都平原持續至今的影響。四川有一句諺語叫「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國」。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後,成都平原上的人民順勢引水,只開渠不設閘,把內江水流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有了岷江水的灌溉,成都平原變成了千里沃野。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有10萬秦國人陸續從北方遷往蜀地與當地居民共同開墾廣闊的平原,屯積的糧食使蜀郡成為當時秦國最大的糧倉。秦國國力因之與日俱增。公元前223年,秦國百萬大軍從成都順岷江而下進入長江,一舉滅掉了楚國,並在兩年後統一了全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岷江的歷史文化之舟

岷江流域作為孕育古蜀乃至中國長江文明的核心地帶,其文化形態大致有三。一是以水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文明及生活文化。四川人之喜歡坐茶館喝茶、喜飲川酒、喜食川菜、順乎自然的個性等無不與四川的水包括岷江有深切的關聯。水文化深入先人們的生活,亦深刻地惠澤著今人。其二為民族融合所形成的異質文明。岷江流域是條民族走廊,藏、羌、回、氏、彝、滿、蒙古等少數民族包括國外文明時相摩盪、常相交融。

其民族融合與交流就像高山與河谷交替、平原與高原相連所帶來的地理落差一樣,能量十足而不呆滯。三是在儒家強勢文明無所不在的情況下,岷江流域的文明核心卻是對道教和佛教宗奉。探究其因,實為偏處西南邊陲之故,加之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的社會環境,使得它不像齊魯大地那樣被儒教文明統治得那麼嚴密。而這也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四川人在古代都奢靡尚玩、在主張大一統的家庭氛圍里喜歡「別財異居」的深刻因由。岷江的人文風景與自然風景往往合而為一,向我們展示著它們持久的魅力。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領域的知識。歡迎大家點讚、評論,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