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在古代有何寓意?為何要作為陪葬品?

鈞儒說史 發佈 2024-03-07T23:28:31.839277+00:00

但當時南陳已經風雨飄搖,在隋朝起兵攻打南陳時,徐德言自知國家必將陷落,而到時樂昌公主一定會成為帝王家的小妾,而自己則會成為無家可歸的落魄之人,恐怕再也無法相見。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大團圓結局的作品一般都是最受歡迎的,其中尤其以夫妻離散後重聚的橋段最為常見。

而這些故事的藍本都來自於隋朝初年的一則傳奇故事,其也為我們留下了「破鏡重圓」的典故。



破鏡重圓這一成語來源於南陳末年徐德言的妻子樂昌公主的故事,據傳樂昌公主才色俱佳,是南陳知名的美人,其成年後被許配給了太子舍人徐德言,兩人感情十分恩愛。

但當時南陳已經風雨飄搖,在隋朝起兵攻打南陳時,徐德言自知國家必將陷落,而到時樂昌公主一定會成為帝王家的小妾,而自己則會成為無家可歸的落魄之人,恐怕再也無法相見。

樂昌公主與徐德言

為此他決定將一面銅鏡打碎,然後兩人各持一半,並讓樂昌公主在正月十五那天於京城鬧市中賣這面銅鏡。

自己看到後就可以知道妻子平安,而他也會讓叫賣者帶著另一半鏡子回去,這樣兩人就能知道彼此的下落了。

楊素劇照

之後南陳果然被隋朝吞併,樂昌公主也被隋文帝許配給了越國公楊素,楊素對樂昌公主十分喜愛,不但給予她大量的服飾珠寶,還給她建造了一座小別院來居住。

但樂昌公主並沒有忘記和徐德言的約定,她在正月十五那天叫來下人,要他拿著那半面破鏡子到集市上叫賣,還特地囑咐他一定要喊很高的價格。

徐德言拼合銅鏡

當天夜裡當僕人以高價叫賣銅鏡時,旁觀者大都覺得此人瘋了,但此時一名形容落魄之人依價買下了這面殘鏡,並讓僕人跟他回到自己的住所。

此人正是樂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在回到家中後他拿出了另外半面鏡子,要僕人帶回去一起交給樂昌公主,還作詩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情: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古時的集市

樂昌公主在看到僕人帶回來的兩片鏡子後,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尚在人世,而且已經來到了京城,但她現在卻無法與丈夫相見,這讓她感到分外苦悶。

楊素後來發現了樂昌公主形容憔悴,就詢問她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樂昌公主就拿出了鏡子和那首詩,將事件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楊素。

夫妻憑藉破鏡團圓

楊素聽後被他們的真情所感動,決定放樂昌公主離開,並贈送給他們一些金錢,在臨別之際,楊素希望樂昌公主能夠留下一首辭別詩。

在多次推辭不得後樂昌公主寫下了「今日何遷辭,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一詩,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對於楊素的照顧還是非常感激的。

隋朝百姓服飾

之後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就回到了江南故地,並在那裡白頭偕老,而兩人離散後的重聚,就像那面合二為一的銅鏡,自此人們便用破鏡重圓形容夫妻的相聚,或者是關係的修復了。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的故事從唐代開始便成為了人們最喜愛的談資,在古代戲劇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出現了不少描述這一故事的劇本。

比如宋代的戲劇文《樂昌公主破鏡重圓》,元雜劇中的《樂昌分鏡》都是其中的代表。


樂昌公主劇照

到了明清時期,小說作為新興文學體裁受到了百姓的追捧,大量文人開始投身於小說創作,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故事給予了他們很多靈感,《三言二拍》等作品中都有許多類似情節的故事。

《三言二拍》書影

比如《警世通言》第十二卷有題為《范鰍兒雙鏡重圓》的小說,其內容為范鰍兒與順哥喜結連理,但後來他們的家鄉遭遇戰亂,兩人不得不分開。

於是范鰍兒將祖傳的鴛鴦寶鏡一分為二,夫妻二人各執一半,待戰亂結束後,他們憑藉這對信物再度重逢的故事。

古代夫妻離別

在這個故事中,除了妻子不曾被權貴霸占之外,和樂昌公主的故事並無二致,《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

且其中還有妻子黃小娥被獻給裴晉公的橋段,這和樂昌公主的故事更加相近,兩者唯一的區別就是這次黃小娥和丈夫唐璧之間用來表明身份的證物變成了一對碧玉玲瓏。

之後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還衍生出了部分以小說為藍本改編的戲劇作品,而這種劇本的流行和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和審美喜好是分不開的。

古代夫妻

首先以樂昌公主故事為藍本改編的故事大多情節曲折,引人入勝,這能夠提起閱讀者的興趣,其次破鏡重圓的結局符合中國傳統中對於大團圓結局的期盼,這也能迎合當時百姓對於文化產品的要求。

而在後續文學作品中,雖然出現了許多代替鏡子的意象,但是在絕大多數衍生作品中,銅鏡依然是分別的夫妻最常用的信物,這背後又有什麼原因呢?



銅鏡之所以在此類故事中如此受追捧,除了樂昌公主原型故事的影響之外,還和銅鏡蘊含的文化意義有關。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就出現了「一物分葬」的習俗,即將一個完整的物品分開,分別置於夫妻二人的墓穴之中。

漢代銅鏡

到了秦漢時代,銅鏡就成為了最常用的分葬物,在許多那一時期的墓葬遺址中,考古人員都發現了被人為切分的鏡子。

當時的人們之所以對銅鏡情有獨鍾,主要是因為銅鏡是當時的閨房之物,可以更好地體現夫妻的親密關係。

古代才子佳人畫像

再者在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流行把銅鏡作為定情信物了,部分出土的銅鏡上還有相關的銘文,他們將銅鏡帶入土中也有紀念這段感情的因素。

另一方面,銅鏡作為古代用來正衣冠的物品一直都和正氣等概念有所聯繫,而在夫妻關係層面,銅鏡則代表著女性的貞潔。

《太平御覽》書影

在《太平御覽》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即將離別,丈夫在出門前將家中的銅鏡一分為二,自己攜帶一半作為信物,結果之後不久妻子就與他人私通。

家中留著的半面鏡子就化成了喜鵲,飛到了丈夫的案前,丈夫也因此知道了家中的變故,之後就沒有回家了。

有喜鵲圖案的銅鏡

正因如此,也有人認為徐德言當初以銅鏡為信物,是要提醒樂昌公主保住自己的貞潔,但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清楚,隋唐時期社會文化較為開放,當時的人們對於此事應是不甚看重的,這顯然是對徐德言的過度揣測。

但從這種說法中,我們也能看到在理學等儒家學說的影響下,後世百姓對於貞潔的愈發看重,而這一變化趨勢從樂昌公主傳說的演變中也可以看到。

在唐代的文獻記載中,樂昌公主是做過楊素姬妾的,且在那段時間裡還備受楊素的寵愛,但在宋代改編而成的戲劇中,樂昌公主雖然成為了楊素的小妾,但由於楊素的夫人善妒。

因此楊素並不敢對樂昌公主有什麼非分之想,其也保全了自己的貞潔,這顯然是後來的文人為了迎合大眾喜好所做的改編。

戲曲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在明代劇本《合鏡記》中,對於這段情節的改編就更加離奇了,作者不但讓楊素收了樂昌公主做義女,還加入了楊素夢見徐德言跳河後前去相救的故事,這既保全了樂昌公主的貞潔,還強調了楊素對於兩人的恩情,可謂一舉兩得。

從劇本內容的變化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於女性貞潔愈發看重,到了明清時期這甚至已經變成了古代女性身上的一把枷鎖,連帶著破鏡重圓的故事也變了味,其最初是讚頌夫妻之間堅貞不渝的感情,而這在困難前更顯珍貴。

到後來破鏡重圓卻變成了對於那些堅守貞潔女子的獎勵,似乎只有保住貞潔才有與丈夫重逢的可能,這令夫妻之間的感情因素被淡化,也難怪會有人提出徐德言送樂昌公主鏡子是為了監視其行為的言論了。

如今的龍鳳銅鏡

由於銅鏡和女性貞潔之間的這層文化關係,也導致創作者更願意以鏡子作為故事中的信物,哪怕其已經在之前的作品中多次出現了。

《合鏡記》第五折中有「真奇異,你看月圓鏡圓人又圓,頓成三美,頓成三美。」的語句,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對於團圓的無限期盼,這也讓破鏡重圓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深受人們歡迎。

這個故事的流傳也讓人們對於婚姻有了更多的幻想,甚至加上了宿命論的色彩,這對於婚姻自由是相對不利的,這也需要得到人們的正視,有的時候維持婚姻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給予彼此重新選擇的空間也是極有必要的。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太平御覽》李昉等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

《古今事文類聚》,祝穆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古今小說》,馮夢龍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