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形端表正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佈 2024-05-07T15:23:55.550465+00:00

「形端表正」出自我國早期蒙學課本《千字文》,原文為「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是說,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舉止端莊了,儀表自然就會端正。當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上去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得到別人的好感和尊敬,慢慢就會成就好的名聲,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

「形端表正」出自我國早期蒙學課本《千字文》,原文為「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是說,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舉止端莊了,儀表自然就會端正。當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上去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得到別人的好感和尊敬,慢慢就會成就好的名聲,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強調的是,端正做人要做到內外兼修、表里如一。

端為形聲字,從立,耑聲。《說文解字》註:「端,直也。」本義為站得直,有正派、規矩之義,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形端」出自東漢魏朗的《魏子》:「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表正」則源自《尚書·商書·仲虺之誥》:「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表為表率、儀表,正是規範之義。

在中國文化中,「端」是褒義詞,「形端」一直被視為立身正與否的重要考量,受到人們的推崇。古代的君子賢達都非常講究自己的舉止言表,其言談舉止、行動坐臥都要講究禮儀風度。正身而坐叫「端坐」;直身而行稱「端行」;所穿正裝為「端服」;所戴的大冠為「端冕」。《禮記·玉藻》有「君子九容」之說,即:「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這種修養被稱為「君子之容」。從古至今,無數古德先賢將「形端表正」作為德行修養的規範來約束自己,一始謹以貫終,正自身之端形,並以此垂範後世。

形端表正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弟子規》中有言:「步從容,立端正」,無論走路還是站立,良好的儀態留給別人的是大方高雅,既是自重也是敬人。古人喜歡席地而坐,對坐姿非常講究。不同的場合、情景及交流對象,坐的姿勢完全不同,在坐、跪、箕、蹲等諸多坐姿中,正坐是最端正、最恭敬、最符合禮儀的一種。據《論語·憲問》記載,孔子帶著一眾弟子拜見老友原壤,看到其正岔開兩腿坐著等待,氣得當場訓斥道:「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在凡事都講究中正、規矩的古代,舉手投足都需端正謙和,像原壤這樣隨性的坐姿,是不尊重他人的一種失禮行為。

形端表正乃品格人心之正,不僅僅局限於站立之姿,更用於形容人心之正、品德之高。「形」指的是人的整體形態,包括身心兩部分都在內,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儀表容貌自然端正。《孟子·離婁下》中記載,后羿教逄蒙射箭,反遭逄蒙所害,孟子認為,兩人共有自取其禍的責任。后羿錯就錯在取友不端,沒有考察逄蒙的德而只注重逄蒙的才。《管子·心術篇》云:「形不正者,德不來……正形飾德,萬物畢得。」人的身體和行為如果不得其正,偏離了正常軌道,美好的品德就培養不起來。因此,形端表正就要整治內心,做到識德、修德、長德、養德,讓德與形相得益彰,萬物才會為我內心所得。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形端表正要做到內外兼修。黨員幹部一言一行間,不僅展現著個人素質水平,更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想要影子正,就必須端正投下影子的標杆,既要端正形象,從外在形式上及時糾正不當的言行舉止,又要從內在精神上端正思想、提高覺悟,真正做到「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史全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