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關學大儒牛兆濂,他是《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

謝小樓 發佈 2024-03-09T02:02:34.110948+00:00

電視劇《白鹿原》中,有一令人景仰的大儒朱先生,他能扶危濟困,行止有君子風範,是《白鹿原》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

電視劇《白鹿原》中,有一令人景仰的大儒朱先生,他能扶危濟困,行止有君子風範,是《白鹿原》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這位朱先生,原型就是最後的關學大儒牛兆濂。

《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曾說過:「牛先生是我剛能聽懂話時就知道的大名人,從大人那裡,我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勸退八旗軍、賑災濟民、通電抗日、主持禁菸、規勸軍閥的事跡。」

當陳忠實想要在《白鹿原》中塑造一位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的時候,他將牛兆濂的「牛」,加了一個人字,變成了書中的朱先生。《白鹿原》中朱先生的故事,都是根據牛兆濂一生的事跡和傳說改編。

一、關中學派最後的大儒

牛兆濂(1867—1937),字夢周,號藍川,藍田新街鎮人。藍田新街鎮在灞河北,灞河南岸的灞陵鄉西蔣樹,就是陳忠實的家鄉,兩地相距不過三公里。

千年前,北宋著名理學大家張載在關中開創了關中學派,喊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理想,成為秦中大地後世儒者的偶像。牛兆濂就生長於這樣的氛圍之中,據說,牛兆濂出生時,父親牛文博夢到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字濂溪)走進家中,因此給他真名兆濂,字夢周。

這個故事其實不必神化,也許就是他父親太過痴迷程朱理學,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罷了。

牛兆濂九歲入私塾,十六歲參加縣考,名列前茅,二十二歲參考省考,高中舉人,一時名動鄉里,時人稱他為」牛才子「。

就在牛兆濂將要赴京應考之際,父親牛文博去世,母親染病臥床,朱兆濂毅然放棄應考,選擇留在家中守孝侍親。按照大清例制,像他這種情況應除去功名,時任陝西巡撫端方以「孝廉」為他奏請朝廷,光緒皇帝親自批覆:「孝行可風,著賞加內閣中書銜。」

牛兆濂不僅沒被除去功名,還得了官,這對於普通人來說無異於天上掉餡餅,然而牛兆濂卻上書請辭。

他說,我年少時愚鈍沒好好學習,已經讓父親非常憂心,長大一點妄意顯揚自己的才學,原是想謀求官職,賺點俸祿好讓父親過得好一點,然而父親還沒等到我當官就去世,母親也染病在床,這是我長年累積的過錯的懲罰呀!皇帝沒有治我不孝之罪,已是格外開恩,我豈自欺欺人,還自以為自己是一個孝子嗎?「君子愛人以德,事欲其實,名欲其稱,理欲其得,心欲其安。濂之不德,自知己審,若謬竊寵名,不惟心有未安,實於名實未副。」因此請收回成命,讓我免受聲名大過實際的恥辱,更加重我不孝的罪過。

自古名士,辭卻功名的人不少,但牛兆濂讓人感動的地方,在於他深切的內省,他是反思自己的行為,達不到」孝廉「的名聲,因此請辭。孟子曰:」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君子以名聲大過實際為恥,朱兆濂以自己的行為來踐行孟子的君子之道。

1893年,牛兆濂拜在關學大儒賀瑞麟下,一邊苦心研學,一邊廣結學友,聲譽日隆,終成關學一代大儒。

儒家的關中學派,注重格物至知、經世致用,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1900年,關中遭遇大饑荒,牛兆濂主動站出來主持藍田縣的賑災事務,他的兒子想在賑濟局謀個差事,賺點薪水養家,被他嚴辭拒絕。1901年,陝西創辦師範學堂,牛兆濂受聘為總教習,但他一生追求的程朱理學與師範學堂的新式教育格格不入,他只教了三個月,便辭職回到白鹿原。

1906年,牛兆濂游華山,寫下了一首大氣磅礴的詩:

登華岳南峰極頂

踏破白雲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這首詩意趣高遠,充滿著人間正氣,展現出偉大的人格。電視劇《白鹿原》中,朱先生也曾吟詠此詩。

1911年,陝西罌粟泛濫,牛兆濂再次出山,任陝西省咨議局常駐委員,負責查禁全省鴉片煙苗。正當他嚴查之時,時局大變,辛亥革命爆發,西安立即響應。在牛兆濂看來,這是」三綱五常之廢馳,乃曠古之奇變也「,他接受不了改朝換代的事實,即使新政府再三挽留,他毅然辭職,帶著全家避入南山。

第二年,原清廷陝甘總督升允集結重兵反撲西安,激戰三月,溥儀遜位,他還不退兵。不熄,西安危急。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張鳳翽派部下郭希仁、劉守中,請牛兆濂與興平張仁齋往勸升允罷兵。牛兆濂為免除生靈塗炭,慨然前往,牛兆濂到升允帳中,陳說利害,使升允當即罷兵息戰,這事成為了朱兆濂一生的美談。

時至民國,牛兆濂的程朱理學,已無用武之地,他退居白鹿原講學,修藍田縣誌。「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牛兆濂發誓不用外國貨,在報上發表《鬩牆詩》,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抵禦外侮。詩云:「鬩牆兄弟本非他,外侮急時願止戈,萬事到頭須自悟,算來畢竟不如和。」

1933年日寇進占山海關,牛兆濂集結白鹿原五百勇士,通電全國,誓師抗日,決心以身殉國,愛國之志,感動世人。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他極為感動,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牛兆濂病中聞迅,憂憤不已,7月21日,牛兆濂逝世,時年七十。

二、牛兆濂勸和允升的經過

牛兆濂勸和允升,是他一生最光輝的事跡,然而民間傳說,往往越傳越神,至有「一言罷兵,救數億生民於水火」的吹捧,牛兆濂深知「聲過其情,君子恥之」,所以他在他自己的詩文著作中,從來不談此事。

允升與牛兆濂,是舊相識,1900年,允升任陝西巡撫,開經濟特科,聽聞牛兆濂才德,極力推薦他應考,牛兆濂堅決推辭。允升由此結識牛光濂,並對他極其敬重。因此,當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張鳳翽想要請人勸允升罷兵時,牛兆濂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在當時,牛兆濂是擁護滿清、不造成革命的,革命軍中也有人對他不滿,陳伯笙等人就主張要先殺掉他。但同盟會陝西支部支部長郭希仁素來敬重牛兆濂,以他為師,盡力保全牛兆濂。

當允升圍困西安之時,郭希仁來到藍田,請求牛兆濂前去勸允升罷兵。牛兆濂不忍黎民受兵火之苦,於是與好友張仁齋,一同前去勸和。

二人來到允升駐紮的禮泉,允升說:「故人來意我已悉知,今清帝退位,無君可事,惟有一死以報國。」牛張二人勸允升說,南北共和已經成功,新政府優待皇室,你的家眷在陝西,也受到了大都督張鳳翽的優待。

其時,西路清軍馬安良已經暗中與張鳳翽議和,允升軍中已經分裂,軍心不穩,其實已無再戰之力,牛張二人的到來,不過是給了他一個體面的台階。所以允升最終聽了牛張二人的勸諫,同意議和。

勸和經過並沒什麼神奇的地方,一切不過時勢使然,牛兆濂不過是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在那裡。然而,牛兆濂本是心向滿清的,但他能在關鍵時刻,以百姓之苦為重,挺身而出,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他的勸和,確實讓百姓免於戰火,讓更多的戰士免於在兄弟鬩牆中死去,功莫大焉。

三、神仙辨

牛兆濂不僅有「牛才子」、「牛聖人」之名,還有「牛半仙」、「牛神仙」之名。

民間傳說,牛兆濂觀天象,知要下雨,便穿著泥屐在街巷裡走一遭,暗示鄰人要下雨,卻被人笑他發神經,等到果然下了大雨,好多人麥子被雨沖走,才知自己愚笨,不知牛才子用意。又有傳說,牛才子誦讀至深夜,出門活動筋骨,仰觀天象,脫口而出:「今年成豆。」鄰人聽去,這年便都種豆,結果那年大旱,只有耐旱的大豆成活。

這樣的故事多了,「牛神仙」的名號不脛而走,甚至有人自稱是他的弟子,借他的名號給人算命斂財。有許多人聽了「牛神仙」的名號,紛紛跑來看「牛神仙」是何許人物,讓他幫忙測字算命。牛兆濂不堪其苦,於是寫了一篇《神仙辨》示人。

文中說,聖人不語怪力亂神,人心卻喜歡怪異,以至於以本來沒有什麼怪異的事情為怪,其實只要格物致知,多多思考人世間的道理,能預測一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其平生遇合多幸獲,禍患多倖免,其言議或有時而幸中,則群然神之,始及於里巷而漸及於鄉人。」我一生能得到別人賞識,免於災禍,不過是幸運,我的言論有時不過是恰巧說中而已,然而人們紛紛認為很神,神仙之名越傳越遠。

而江湖游食之輩,大肆宣揚,不過是想借我之名,欺世斂財。

牛兆濂在文中鄭重宣告:「子來見神仙也,非見我也,子所見者非神仙,乃真我也;子所聞者乃遠方之傳聞,愈近則愈不聞,今所見者乃真我,所聞者非我也……今日之我,非神奇鬼怪、聞於遠方為人所掠賣之我也。我為誰?藍田牛兆濂也!」

世人都喜歡偶像崇拜,成功者也喜歡將自己神化,接受世人的膜拜,而牛兆濂卻特意寫文章給自己袪魅,這是非常難得的。

四、令人景仰的德行

牛兆濂囿於程朱理學,也得益於程朱理學。囿於程理學的地方是,他不能在那個民族巨變的時刻,接受新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得益於程朱理學的地方的,他用程朱理學將自己修養成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牛兆濂的品格,我們可以從他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看出來。

「……爾自是不知命,故心心念念惟恐窮困田地,此便是利慾病根,常此作主,便生出無限不好……爾只怕弟兄們受窮,我只怕爾不願受窮,能受得窮不愧是我兒子也。」

我只怕你不願受窮,能受得窮才不愧是我的兒子,這世上有多少父親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呢?

牛兆濂是真正以儒家道理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準則的人,但他也不是只談道德不會幹事的人,每當百姓受苦之時,他都能挺身而出,做出利國利民的實事,國家危難之時,他也能大聲疾呼,呼籲民族團結,共御外侮。

晚年時,牛兆濂在白鹿原上建芸閣學舍,傳道授業,弟子遍及國內,遠及朝鮮。他還給百姓誦講《鄉約》,教導鄉民和睦相處,患難相濟,過失相規,德業相勸。

《鄉約》是宋代關中學派大儒呂大臨等人編寫的,它用通俗的語言規定了調整鄰里關係的規範,讓老百姓修身、齊家、交遊、迎送、婚喪嫁娶都有了行為規範。在那個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鄉約》能讓農民行止有據,對改善鄉風民俗有很大的作用。

在牛兆濂的教導下,白鹿原上的鄉風民俗為之一新。

在那個巨變的大時代,牛兆濂註定是要被歷史淹沒的,然而他能以自己的德行感召一方,也算是亂世中的一縷微光,他的德行,至今依然值得我們敬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