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摩西會堂實景演出,這部音樂劇要講猶太難民的故事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3-10T17:13:10.570782+00:00

彩色玻璃窗映照著燭燈,悠揚的中國民歌、猶太民歌和爵士金曲交織,摩西會堂宛如化作一艘「諾亞方舟」,載著觀眾穿梭時空,體驗中國人和猶太人在戰爭離亂中的蘇州河北岸同舟共濟的真情……3月21日-4月9日,一部關於上海猶太難民的音樂劇《蘇州河北岸》,將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實景演出。

彩色玻璃窗映照著燭燈,悠揚的中國民歌、猶太民歌和爵士金曲交織,摩西會堂宛如化作一艘「諾亞方舟」,載著觀眾穿梭時空,體驗中國人和猶太人在戰爭離亂中的蘇州河北岸同舟共濟的真情……3月21日-4月9日,一部關於上海猶太難民的音樂劇《蘇州河北岸》,將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實景演出。

《蘇州河北岸》劇照

1943年的虹口,猶太少女仙娜與父親相依為命經營咖啡館,收留了從歐洲逃往上海的猶太難民伊薩克,日本人要設置隔離區處置猶太人,仙娜被日本軍官鈴木追求和要挾,內心卻愛著為新四軍買藥的中國地下黨松耀……「那段歷史有很多細節不為中國人所知,也不為世界所熟悉。」身兼編劇、作詞、導演的孫惠柱說。十多年前,他得知一段歷史:希特勒曾要占領上海的日本人「解決猶太人問題」,許多從歐洲千里迢迢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一夜之間又要面對未知的命運。

孫惠柱由此寫下劇本,他門下的美國研究生李邁恰巧是猶太人,聯繫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共同促成了演出。

2012年春,該劇以《蘇州河北》的名字首演,場地就選在紀念館內的摩西會堂。

「這地方有味道!」孫惠柱說。摩西會堂由俄羅斯猶太人於1927年修建,位於今天的虹口區長陽路,是二戰期間上海猶太難民聚會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摩西會堂內的誦經台、門窗、陳設,如今處處可見歷史留痕。

「首版《蘇州河北》是話劇,後來加了些年代老歌變成音樂話劇《白馬Café》,現在的《蘇州河北岸》真正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音樂劇。」

《蘇州河北岸》劇照

在介紹這部戲11年來的演變時,孫惠柱特別提到,《白馬Café》裡的老歌包括中國民歌、猶太民歌、好萊塢老電影歌曲,「當時沒有作曲家,好聽的歌放幾句,我們稱之為『音樂話劇』,就像現在流行的『點唱機音樂劇』。」

近年來,音樂劇在中國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迅猛,觀眾隊伍日益龐大,孫惠柱覺得,是時候把這部音樂話劇變成真正的音樂劇了。升級後的《蘇州河北岸》,以音樂劇形式重新製作,請來徐肖作曲、劉曉邑編舞。

「徐肖專門寫了原創歌曲,原來的歌也沒完全放棄,因為那個時代的味道,現在未必能做出來,所以有一半是原來的曲子。」在過去幾輪演出中,孫惠柱注意到,觀眾對老歌興趣濃厚,老歌也更能夠傳遞那個年代的氛圍和人物的情緒。

更讓孫惠柱興奮的是,「寶藏戲劇人」劉曉邑加盟編舞,「這么小的地方讓劉曉邑編舞,實在是英雄無用舞之地,但他第一次來就說很好,要在這裡編舞。」

二人為故事增添的不僅是歌舞場面的「點綴」,也激發了導演的靈感,在排演中觸摸到人物更深層的肌理,大大增強了戲劇的感染力,「音樂和舞蹈不僅增加了好看好聽,他們也讓我對這個寫了十幾年的劇本有了新的認識。」

《蘇州河北岸》劇照

摩西會堂很小,只能容納六七十個觀眾席位。2020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擴建,館內有了其他演出場地,主創團隊依然選擇在摩西會堂演出,因為這裡具有更強的歷史沉浸感。

摩西會堂其實也是整個故事線上的組成部分。「故事確實發生在這幾個街區,很多故事就是在這附近聽來的。」孫惠柱在美國待過15年,有很多歐美戲劇界的朋友是猶太人,「聽說有這麼一個戲,他們也提供了很多素材。他們都知道上海有這麼一個地方,這裡一定程度上成了全世界猶太人到中國必來的朝聖之地。把二戰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變成戲劇,他們都覺得很有意義,可以讓我們記住歷史,也可以對人類的未來發展有一點啟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