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女作家春樹:在小說創作中,失去了感情就失去了一切

第一讀者 發佈 2024-03-11T03:32:10.068879+00:00

80後女作家春樹的散文作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具有時代意義,在中國網際網路時代剛剛到來和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無疑是很有個性的時代標誌,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年輕人的激情和困惑,渴望與徘徊。

80後女作家春樹的散文作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具有時代意義,在中國網際網路時代剛剛到來和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無疑是很有個性的時代標誌,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年輕人的激情和困惑,渴望與徘徊。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把世界還給世界,我還給我》,是一部包含了雜文、隨筆和小說的合集,文字乾淨、真誠,體現了春樹對世界的觀點和態度,以及在迷茫的世界中憑著一股倔強的力量勇敢前進的勁頭。


「在這個春天,我經歷了從來未曾經歷過的事情,甚至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有段時間心情灰暗、壓抑、焦慮,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卡到一個點上,不知道我的過去會如此影響我的現在和我的未來。後來我想通了,不能因為過去而影響未來。我打算把自己徹底剖析一遍,我知道這過程很痛苦,是揭開傷口,是自我審判,但為了未來能活得比現在好,比現在清醒,我必須這麼幹。一個人放棄曾經的希望固然痛苦,然而如果用天真而過於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永遠讓人失望的事,這是對自己的犯罪。一個人的行為就是為所有人開拓空間,比如一個人艱難跋涉,會有人看到,因此得到鼓勵。就像我曾經看到的一句話所說,那些艱難跋涉的人向前走,他們看到了光亮,因此向後面的人表述,別人也能因此獲得力量。因此一個人的力量也是重要的,幸好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是網際網路時代,因此,即使在海角天涯,一個人的力量照樣會讓他人得到啟示。」這段文字出自作家春樹的《把世界還給世界,我還給我》,給人以力量和慰藉,這也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是心靈的永恆棲息之所。

春樹的《把世界還給世界,我還給我》共分為《一個人的力量》《既然青春留不住》《芍藥季,還需要一枝粉玫瑰》《閱後即焚》《聽上去就很遙遠》《東城故事》六輯,描畫了張揚而充滿激情的青春,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和詩歌的觀點,漫遊歐洲的所見所聞,還有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現象的針砭,對愛情的渴望和曲折的經歷。在「序言」中,春樹對每個章節的具體內容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第一部分《一個人的力量》,主要探討的是我自己及同齡人,也就是80後的生存與精神問題。當初寫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與現在的時間相距較久。這些文章里提到的問題現在看起來依然有現實意義,如『逃離北上廣』、被催婚、個體的自我實現等。作為作者,我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只希望能提供自己親身的體驗與身邊朋友的經歷來引發讀者共同的思考。中間的章節,寫得全都是文藝青年的生活,看演出、聽音樂、看電影、參加詩歌節、與朋友暢談、旅行等。只有失去之後,才知道這段時光的可貴。我時常想起這段時光,幸有文字將它保留了下來。最後一個章節《東城故事》是小說。當我重新閱讀它們的時候,我情不自禁跟隨當年的文字回到了文字描述的當年的生活,就像催眠或者沉浸式閱讀,我回到了那時候的胡同、那時候的空氣、那時候的氣氛,甚至那時候的年齡……時空的變化及小說本身的異化,帶給了我雙重的不真實感,然而這種不真實,又那麼真實。我甚至有點嫉妒當時的自己寫出了這樣的作品,它們即使結構不完美,卻完全能夠靠情緒貫穿,充滿激情和似乎要漲破胸膛的感情,也許這才是我作品打動人的原因。在小說創作中,我認為失去了感情就失去了一切。」

在這本書中,有北京城的青春印跡,有被生活磨礪後的反雞湯故事,還有一小撮總也澆不滅的卑微理想。春樹的文字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單方面思想的輸出,而是作家向我們敞開的精神世界。比如,「我與我曾認識過的那些曾經的少年寫手們四散在全球各地,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有時候我們會在書店或網上看到對方作品的名字,然後在心裡默默替對方祝福或者打趣他/她怎麼還寫得這麼差(哈哈)。十七歲時我們在作品裡寫道自己已經蒼老,三十歲我們依然還年輕,還有許多可能。」(《過去我曾經蒼老》)「讓自己變得有競爭實力。如何培養競爭實力?首先要學習。優雅是後來的事兒,是必然結果。但凡首先追求優雅,那都是表面上的虛榮,無法達到實質。拎一百個名牌包都沒用。」(《概不優雅》)「不想長大,並非不願履行作為成人的責任,而是不想讓歲月改變自己的初衷,不想讓時光改寫自己的本質。沒完沒了的青春期,是不是招人煩?沒完沒了的青春期證明了我的實力,搖滾樂玩得也是沒完沒了,詩歌寫得也是沒完沒了,電影拍得也是沒完沒了。人不能被現實和生活打敗,人應該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里,也許在別人看來就是沒完沒了,那就讓他們羨慕嫉妒恨吧。正如演出結束時音箱裡放的那首熟悉的《My Way》,我原來在『摩登天空』音樂節上也翻唱過的:『I did it my way.』我做了我的事,用我的方式,『我的朋友/我將會清楚地說出來/我度過了充實的一生/我走我的路愛過,恨過……』這是這次搖滾演出的最佳散場歌曲,只有感慨,沒有憂傷。這場搖滾演出最好的結束方式並不是靠在牆上聽完這首歌,而是隨著這首歌的旋律走出這裡,走到大街上,回家,接著過自己的生活。」(《不想長大》)「所謂微量的幸福,實際上我們對幸福真不能要求太多。以前可能就是因為我要求『大量的幸福』又達不到而不滿吧。比如我要求每天都要High,結果就是每天都很累。我要求達到某種成就感,比如出去玩就要去一堆沒去過的地方,見識一些沒見過的風景,不僅僅滿足小小的快樂,而是要大量的、全盤的、無時無刻的快樂——於是頹了。承受不起啊,無論是時間還是體力,大量的快樂讓人暈眩。這次我在英國,就是因為期待值太高,安排的事情太滿,活活兒地把自己累著了。只有兩個禮拜,除了去大學城參加活動,我還安排了幾個不同的城市去遊覽,儘管英國的國土面積比起中國來說是小得可憐,但正因如此,公路都狹窄而曲折,不像中國的路大部分是平直的,本來就暈車的我開車走這樣的路直接就暈車了。本來出來玩就是要放鬆,在路上的我卻更忙了,來不及欣賞,來不及體會,只是走馬觀花,匆匆而過。假如我當時就意識到『微量的幸福感』的重要性,我就不會對這世界和自己如此索求無度。我當靜下心來品味生活,在陌生的城市裡不疾不徐地前行,按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即使是在異鄉。」(《微量的幸福》)「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在英國『流浪』的朋友,她的故事可以算得上是『洋插隊』了。她陪她老公去英國,她老公上學,她在那裡生活。結果現在她老公在北京生活,還住在燈紅酒綠的三里屯一帶,她倒只能留在英國了。因為她怕回國太無聊,因為好不容易出了國,因為……因為許多原因,這就讓她很不快樂。一個人若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再艱苦也是快樂的。若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哪怕衣食無憂也沒用。我實在是發現,我們這代人,處處為自己設限。除了獨立的生存能力以外,又有多少人重視獨立的思想呢?詩就是獨立思想的體現,讀詩吧。」(《夢把你撒向遠方》)「在正確的地方,要做正確的事。在法屬加勒比某海島,我要一杯一杯喝朗姆酒,這裡盛產朗姆酒。我要每天都寫詩,我要充分體驗生活,汲取不同文化帶給我的活力,我還要把那幾本帶來的書看完,包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三島由紀夫的《愛的饑渴》、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在斯萬家那邊》……對於長時間的旅行,一個愛看書的人身邊一定要有自己喜歡的書,這是幸福的保證,重要程度不亞於防曬霜。」(《在正確的地方》)「我們都是兩個孤獨的人,每個人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只是,我們完全無法交流。在我們中間流動著的不是牛奶而是瀝青和水泥。我們能在一起完全是因為我們明白我們是兩個孤獨至極的人。試圖交流只會讓我們更孤獨。我們曾經試過,結果卻兩敗俱傷。」(《東城故事》)「人與動物間的緣分是珍貴的,它們選擇了我家作為它們的家,選擇了我作為它們的親人,我就一定要照顧好它們。人與動物都只是地球上的客人,沒有孰輕孰重之分,僅僅是因為人類掌握了地球,別的動物們不得不退居二線,絲毫不被保護,這根本說不過去,但願有一天,人與動物們能夠共享地球的一切。」(《貓事》)

總之,春樹從不教別人該如何生活,或怎樣能得到幸福,她只是通過自己的行動,轉化成文字,提供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在這些可能中,有你熟悉的,更有你滿懷期待卻從不曾嘗試的。(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