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叫昆明的生活 | 在非遺傳承里探尋春城文脈

秀擁五華 發佈 2024-03-11T11:12:54.523371+00:00

滇箏、滇戲、瓦貓、雲子…它們是歲月長河中的繁星。也是我們感知傳統之美、生活之美。@荊龍@昆明東東@周坤的鏡頭。

作為歷史文脈
文化自然遺產銘刻著城市過去的輝煌
見證著當下的精彩
更孕育著美好的未來

滇箏、滇戲、瓦貓、雲子……
它們是歲月長河中的繁星
照耀著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執著
也是我們感知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彩龍創作者

@荊龍@昆明東東@周坤的鏡頭
傾聽器物之聲
領略技藝之美吧!


滇劇

一方舞台,幕升幕落

一桌二椅,一生一旦一丑

唱盡柴米油鹽世間冷暖

這就是雲南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

一種傳統的地方劇種——滇劇

它是雲南省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流行於雲南全省及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



它兼具唱念做打

音樂、舞蹈、唱歌、念白、動作

美術、武打、雜技等綜合藝術

滇劇聲腔獨特,表現力強

板式豐富多變,曲調自然流暢

能表演各種題材、樣式、結構和情調的劇目



滇劇在鼎盛時期

不僅老百姓把看滇劇當做一種「時髦」

就連周恩來總理到昆明都要去看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雲南視察期間

就曾經看了滇劇《紅梅閣》

受雲南民族民間音樂的滋養

滇劇板式豐富、多變、流暢

劇目能表現各種題材、樣式、結構和情調

恢宏時高亢激昂,委婉處小橋流水

獨具藝術個性和風格

被譽為「滇粹」



一曲滇劇,終身滇劇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當鑼鼓響起,粉墨登場

一招一式,一顰一笑,細聽慢品

咀嚼戲詞中承載的風風雨雨、悲悲戚戚

歷史沉浮,先人寄情於戲

用戲曲書寫故事,將經典萬古流芳


滇箏


雲南風箏

相傳為公元1253年

忽必烈遠征大理國將 「米」字風箏傳入

經過雲南民間藝人不斷改進而來

距今已有769年歷史

曾經的雲南風箏

做工粗糙、骨架較重、畫面簡單

經放牧天空雲南風箏工作室

和雲南風箏愛好者們的不斷創作與改進

現在有了較大的突破



瓦貓

「每家房頂高高坐,圓圓的眼睛

大大的口,貓不像貓,虎不像虎。」

這條流傳至今的雲南民間謎語

答案就是瓦貓

瓦貓是雲南的一種建築文化

過去作為「鎮宅神獸」被放置於瓦房之上

這個習俗在昆明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

製作瓦貓的工藝也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古鎮

官渡古鎮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眾多

在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密集分布著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古建築

擁有「五山」「六寺」

「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

整個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布局科學

展示了我國傳統古建築

古樸典雅、凝重雄渾

鍾靈毓秀、精美絕倫的特有風姿



雲子

雲南圍棋子(雲子、永子)製作技藝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子的白子

微帶翠綠,溫潤如玉,柔而不透

而黑子厚重

對著陽光或燈光時

則呈現出悅目的半透明的碧綠色

雲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琴、棋、書、畫」四大瑰寶中

重放異彩的「高原明珠」和「國寶」

它的科學計量配方、精湛鑄造工藝

優美造型和精美包裝等極具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竹編

中國有句老話

「破篾的是師傅,編的是徒弟」

掌握好寬窄厚薄很難

只要持刀力度和手指捏勁稍有不均

刀與竹失去平衡,破出的竹篾就用不了

在中國,竹經歷了禮器、樂器

成為了君子形象的審美象徵

竹筐、竹籃等生產工具

自古就是老百姓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剪紙

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

在紙上剪刻花紋

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

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其中葉雕的製作技術

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

是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



農民畫

民間繪畫俗稱「農民畫」

是昆明市呈貢區美術發展的特色和亮點

浸濡於質樸民風,受益於勤勞巧作

其作品原創性強

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

以別具一格的創作靈感和手法投入創作

隨心造像、隨美賦彩


文廟

昆明文廟是雲南第一座文廟

這座老建築歷經了七百多年的洗禮

曾是當時雲南最大的學宮

如今,文廟成為

昆明文化館、昆明市群眾藝術館

花燈、滇劇、非遺文化展的場館

充滿了濃郁的市井氣息

在時光流轉中

非遺始終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守護非遺傳承,探尋春城文脈

讓我們一起在昆明

感受嚮往的生活


來源 | 昆明文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