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

陝西網 發佈 2024-03-12T04:16:22.747342+00:00

新華社西安3月17日電(記者張斌)三月春暖,秦嶺腳下的西安市周至縣裕盛村到了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駕車駛過渭河大橋,一輛輛半掛式大卡車已遠遠地在道路兩旁排起長隊,等待裝運苗木。

新華社西安3月17日電(記者張斌)三月春暖,秦嶺腳下的西安市周至縣裕盛村到了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

駕車駛過渭河大橋,一輛輛半掛式大卡車已遠遠地在道路兩旁排起長隊,等待裝運苗木。面積達350餘畝的花卉苗木市場裡生意正好,攤主們既有本村村民,也有來自江浙一帶的種植大戶,他們聚集於此,操著不同口音招攬往來客商。

裕盛村村民正在大棚內整理花卉。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裕盛村南望秦嶺、北瀕渭水,是西北地區久負盛名的苗木花卉生產專業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1300餘戶村民幾乎都嵌在苗木產業鏈條上。

「村子的沙土地和氣候特徵並不適合種植莊稼,各種苗木倒是長得旺盛。」周至縣裕盛村黨支部書記王彥鵬說,「經過幾代人的試驗,村里人種植、銷售苗木,從南方運往西北地區的苗木也會先在這裡短暫定植,待逐漸適應後再運往甘肅、寧夏等地,由此也形成了『基地+市場』的大型苗木集散中心。」

去年,裕盛村苗木交易額超過5億元,村集體收入達800多萬元,村里還為6000餘位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分紅130多萬元,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裕盛村黨支部書記王彥鵬(右)詢問苗木銷售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一個地處秦嶺的山村緣何能把苗木產業做到西北五省,甚至吸引來外地的種植大戶?在裕盛村的村民們看來,除了氣候和地理特徵外,更為關鍵的則是當地村民「追著市場跑」的敏銳、行業細分下的職業轉型,以及不斷深耕其中的執著探索。

38歲的杭州人何斌君在這個市場主要銷售黑松,今年前三個月銷售額已超過40萬元。「這裡雖比較偏遠,但是村里一批農戶早早地做起農業經紀人,他們出去跑客戶、對接銷路,我們負責提供優質苗木,這種合作模式讓我們的生意愈發興隆。」

王彥鵬告訴記者,這批由當地農戶組成的農業經紀人隊伍已有三四百人,他們常年奔走在外,促成了一樁柱生意,也讓自己的收入不斷提升。

農業經紀人不但帶回訂單,在和天南海北的客商交流過程中,也帶回了市場最前沿的需求和信息。

貨車正在向外地運輸苗木。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在裕盛村的苗木市場和田間地頭,行情和苗情是村民們談論最多的詞彙。

55歲的攤主李丹說,「我們村聚集了各地的商戶,也聚合了豐富的信息,大家平時幾乎不談其他,核心話題都圍繞市場和銷路,幾乎每個人都是市場分析員。」

隨著從產到銷的鏈條逐漸完善,鏈條之上還連接著更多新興職業。在另一個攤位前,27歲的李森正在對一株高約60厘米的高山黃楊進行造型,只見他用鐵絲固定枝條,然後向一個方向扭轉、壓低,這株樹苗頓時就增添了神韻,造型後的身價也從幾百元升至上千元。

植物造型師在對松樹進行造型。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植物造型師在裕盛村正悄然興起,日薪可達四五百元。「村里以前總去浙江、山東請師傅來做造型,看到機遇後,現在村裡有不少人都在學習相關技術,大家接到的邀約都不少。」李森說。

「村里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今年我們打算把這些新職業逐漸打造成品牌,帶動周邊更多鎮村,同時,也打算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讓我們村不但產業興旺,顏值也越來越高。」王彥鵬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