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毫米波雷達成本持續降低,推高中低端車型滲透率

國際電子商情 發佈 2024-03-12T23:18:15.234366+00:00

今年2月,Twitter博主Greetheonly發布特斯拉HW 4.0的實物圖片,指出該產品具備至少兩個乙太網接口。

今年2月,Twitter博主Greetheonly發布特斯拉HW 4.0的實物圖片,指出該產品具備至少兩個乙太網接口。此前,特斯拉曾向FCC遞交毫米波雷達相關文件。該產品採用由6發射通道、8接收通道組成的射頻晶片組,工作頻率為76-77GHz,業界普遍推斷該產品為4D毫米波雷達。

特斯拉HW 4.0(圖源:Twitter博主Greetheonly)

何為4D毫米波雷達

所謂「4D毫米波雷達」,通俗地講,就是與現有的傳統毫米波雷達相比,其在水平和俯仰方向上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提高,可以在任何光照或天氣條件下,將雷達的功能從測量距離、速度、水平方位角擴展到涵蓋距離(Range)、方位(Azimuth)、俯仰角(Elevation)和相對速度(Velocity)的測量,顯著增強了雷達的性能。

如果用數字加以定量描述,以4D毫米波成像雷達為例,它可以實現超過300米的探測距離,可以在水平和俯仰方向上達到小於1度的解析度,輸出類似雷射雷達的點雲。也就是說,4D成像雷達可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探測物體的距離、速度、水平角度和高度,並通過點雲對環境和目標的輪廓進行描述並分類,從而滿足L2+ ADAS系統的需求。

當然,也只有這樣,它才能夠不僅可以「理解」水平面,還可以「理解」垂直平面,真正把前方探測到的物體輪廓大概描繪出來,從而幫助車輛判斷是在物體「下方」還是「上方」行駛,從而解決傳統毫米波雷達無法有效識別靜止物體、測量角度誤差範圍較大的問題。

從應用場景來看,L1級別目前需要實現自適應巡航控制(ACC)或者自動緊急制動(AEB)功能,這樣的系統通常搭載1顆前向長距離雷達與攝像頭組合,後向功能中的盲區檢測(BSD)、變道輔助系統(LCA)等功能則需要2顆后角雷達;到了L2級別,通常需要再額外多加裝兩顆前角雷達,以實現前向橫穿預警、帶轉向的AEB、自動泊車等功能,並與數顆攝像頭(≥4)一起實現360度車輛環視。

在L2+/L3以上級別,攝像頭(6-8)和雷達傳感器(5-10)的數量會進一步增多,對傳感器性能的要求也大幅提升。例如在L1、L2級別時,前向雷達只需具備辨別車輛或行人的能力即可,而到了L3+級別時則需要包括4D成像雷達在內的更高性能的雷達產品。

圖源:NXP

持續向中低端車型滲透

目前雷達市場有兩大重要變化:一是毫米波雷達技術從之前的SiGe轉型到RFCMOS,第二個關鍵變化是24GHz傳感器正被77GHz傳感器取代,這是推動4D毫米波雷達成本持續降低的主因。

毫米波雷達核心元器件包括MMIC、專用處理器和PCB,占BOM比重分別為20%、30%、10%,得益於MMIC晶片工藝的不斷改進下,車載毫米波雷達系統成本已經持續下行至初代工藝對應成本的30%。

1990-2007年間,毫米波雷達主要採用砷化鎵(GaAs)工藝,費用昂貴,多用於高頻高功率應用,且由於金屬層少,晶片集成度低,需要大量晶片搭建毫米波射頻前端(7-8顆MMIC/3-4顆BBIC),導致雷達模塊體積和價格不具備吸引力;2007-2017年,鍺矽(SiGe)工藝逐漸開始成熟,系統所需射頻晶片數量大幅下降(2-5顆MMIC/1-2顆BBIC),雷達體積也逐漸縮小,推動了毫米波雷達在汽車ADAS系統上的應用。但價格仍然較貴(上百美金),除了高端車系,SiGe工藝的77GHz產品還是難以滿足大批量應用;而從2017年至今,低造價、高集成的CMOS工藝已經使雷達射頻晶片數量減少到1顆MMIC/1顆BBIC。

汽車毫米波雷達CMOS工藝爆發期已到(圖源:加特蘭微電子)

中信證券預計2025年悲觀/中性/樂觀情況下國內4D毫米波雷達市場空間分別為23.2億/30.3億/36.8億元,4D前向雷達和4D角雷達在L2級別中的滲透率分別為5%/6%/10%和2%/5%/6%,2030年國內4D毫米波雷達市場空間分別為106.2億/146.1億/150.1億元。

(文中的悲觀/中性/樂觀分別指:4D毫米波雷達僅滲透至搭載或計劃搭載雷射雷達的車型;4D毫米波雷達將滲透至搭載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的L2級別車型;4D毫米波雷達的潛在滲透範圍進一步拓展至L2級別所有車型)

另一方面,現階段雷射雷達的產品單價約600-2000美元,采埃孚、大陸集團等tier1 的4D毫米波雷達約為150-200美元,相比雷射雷達性價比優勢顯著。價格方面,由於雷達獲得國產突破,價格方面也將繼續走低。中信證券方面預計2025/2030年4D前向雷達的單價分別為945/662元,4D角雷達的單價分別為378/265元;申萬宏源則預計4D成像雷達單價有望從1500元下降至1000元。

多種技術路線並存

目前,4D毫米波雷達的主要包括級聯、集成晶片、級聯+虛擬孔徑成像3種技術方案:

1)級聯方案基於成熟的標準雷達晶片打造,前期開發難度低,大陸集團、采埃孚、華域汽車等供應商均採用此方案。但由於級聯方案由多顆晶片級聯而成,產品尺寸較大、功耗較高。另一方面,天線之間存在互相干擾的問題,零部件供應商需要解決信噪比較低的問題。

例如恩智浦4D成像雷達方案就由多顆級聯TEF82xx雷達射頻晶片,並結合S32R45或S32R41雷達處理器晶片所構建,可實現360度環繞感知,從而滿足L2+級至L5級的自動駕駛需求。該方案最大的亮點在於率先提供了短距、中距、長距三合一的並發多模雷達感測,可實現對汽車周圍寬廣視場的同時感測。

圖源:NXP

2019年,TI推出了自己的毫米波雷達系統級聯方案。通過將四個3發4收的單個MIMO晶片級聯方案構成12發16收的MIMO雷達陣列,將雷達系統的虛擬通道數從12提升到了192,其水平角度解析度可達到1.4°,俯仰角度解析度可達到18°的效果。

2)集成晶片方案將多發多收天線集成在一顆ASIC晶片中,能夠大幅縮小產品體積,但晶片尚未完全成熟,成本較高。根據Vehicle 數據,現階段集成晶片方案的4D 毫米波雷達單價約為300-400美元,級聯方案則為150-200美元。

以色列Arbe為該晶片的頭部供應商,該公司開發出了目前最大的48發48收級聯雷達系統方案,其虛擬通道數可以達到驚人的2304個。但他們採用的是自研專用處理器,並在其中增加了獨有的雷達信號處理硬體加速模塊,以更好的解決成像雷達系統中數據高吞吐量的問題。

3)級聯+虛擬孔徑成像方案級聯+虛擬孔徑成像方案在標準雷達晶片的基礎上,藉助虛擬孔徑成像算法進行相位調製,使得每根接收天線在不同時間產生不同的相位響應,從而將原有物理天線虛擬至十倍甚至數十倍,角解析度能夠從10°提升至1°。與級聯方案相比,該方案使用的晶片數量更少,有利於縮小產品尺寸,降低產品功耗,但技術壁壘較高,現有參與者以傲酷和幾何夥伴為主。

國內多家供應商展開布局

南京隼眼科技目前通過單晶片就可以實現高達300米的探測距離和優於0.1度的角精度。而在5H交通雷達(即全息感知、超高智能、超精、超分辨和超距離)方面,實現了超過1500米的檢測能力,角精度優於0.1度,角解析度優於0.6度,可以同時覆蓋10-14個車道,代表了業內領先水平。

經緯恆潤基於Arbe雷達晶片組開發的4D毫米波雷達,具有48路發射和48路接收通道,探測距離達350m,並可實現方位向1°和俯仰向1.5°的真實孔徑解析度,能夠滿足L2+及以上級別智能駕駛系統的需求。公司已於2022年11月向Arbe 訂購34 萬個雷達晶片組,計劃應用於2023年和2024年的4D毫米波雷達量產產品。

威孚高科同樣基於Arbe雷達晶片組開發集成晶片方案的4D毫米波雷達產品。公司官網顯示,公司於2021年實現4D毫米波雷達的首批原型樣件試製和交付,目前處於技術研發和市場應用快速發展階段,並已獲得幹線物流項目定點。

華域汽車擁有2大產品系列:LRR30兩片級聯成像雷達和4片級聯成像雷達LRR40,可以達到350米的距離,水平和俯仰實現1度和2度的解析度,FOV可以進一步擴展到±75度,盲區可以進一步縮小。

華域4D雷達產品

保隆科技規劃了24發12收和48發48收兩款4D毫米波雷達,正處於開發測試階段。上述產品的最遠探測距離達300m,水平/垂直視場角分別為110°/30°,並可實現方位向1°和俯仰向1.6°的真實孔徑解析度。

為升科開發的高角度解析度雷達可得到小於1度的水平角解析度,以及小於2度的垂直角解析度,通過角解析度的提升,使得雷達偵測距離大於300米、輸出數據速率達到20FPS,並使雷達每秒提供8萬個點雲。

不要只關注數量

2022年乃至今後幾年內,汽車毫米波雷達數量的增加肯定是不爭的事實。但有業內專家指出,毫米波雷達即便發展到4D雷達或4片級聯雷達,也還遠遠沒有走到所能達到的盡頭。比如過去雷達最大的缺點是解析度不足,現在通過更多晶片級聯將解析度提升到足夠高的程度後,發現更突出的問題是動態範圍不足。

另一方面,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毫米波雷達除了應用於自動駕駛上,也在快速地向大交通、智能交通演進。這就必然涉及到車路協同,即「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的協同,但協同的方式將呈現多樣化,既有通信,未來也有可能通過感知實現。

除了數量增加之外,車載毫米波雷達還需要思考的問題包括:如何繼續提升其在探測距離、距離解析度、角度解析度(包括俯仰方向)、檢測和區分小目標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實現相同性能條件下更低的功耗?如何在中短距離雷達應用中實現射頻前端和雷達處理器,甚至是天線與晶片封裝的集成,用來進一步降低系統成本,方便系統設計和應用?如何利用AI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高毫米波雷達自主學習、自我演進的能力?等等。

但「行則將至」。儘管自動駕駛級別不同,市場也有很多細分,不存在一刀切的傳感器市場,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以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和雷射雷達為代表的傳感器已經成為自動駕駛的靈魂所在,它們正在迎來一個快速的發展和疊代周期。

3月29日,AspenCore將在上海舉辦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IIC Shanghai 2023),同期將舉辦第二屆「碳中和暨綠色能源」論壇,推動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交流與合作!點擊這裡報名參加。

責編:Elain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