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赤芍,清熱解毒不在話下

廣州中醫藥大學三附院 發佈 2024-03-12T23:39:54.516875+00:00

一、歷史沿革與變遷本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在《神農本草經》至明代之歷代本草中記載為「芍藥」,無赤白之分。

一、歷史沿革與變遷

本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在《神農本草經》至明代之歷代本草中記載為「芍藥」,無赤白之分。至明代《本草品彙編要》正式將白芍和赤芍分條收載,此後的文獻基本不再以芍藥為名統攬赤白二芍,現代區分赤芍白芍的主要依據是:野生品、不去皮、生曬者為赤芍;家種品、刮去外皮,沸水煮後曬乾的為白芍。赤芍是常用中藥材,《藥典》歷次版本均有記載。

二、鑑定

品別之一 赤芍(藥典品)

異名 赤芍藥、京芍、內蒙古赤芍。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乾燥根。

產地 主產於內蒙古多倫、突泉等。

採收加工 在春、秋兩季採挖。挖取後,去淨根莖及鬚根泥土,曬至半干,順直,按大小捆成小把,以免干後彎曲,然後曬至足干。

經驗鑑別 根呈長條圓柱形,多順直,兩端粗細大致相等,上端有殘留的莖基空洞,長5~30cm,直徑0.6~3cm。表面暗褐色或深棕色,外皮粗糙,有扭曲的縱紋及凸起的橫向皮孔和鬚根痕。外皮易剝落,習稱「糟皮」,剝落處呈白色。質柔糯而易脆斷,斷面略顯粉性,白色或粉白色,習稱「粉渣」,皮部疏鬆具粉性、類粉紅色。木部在根的大部分,中央髓部小,有明顯的菊花心紋理,具裂隙,間有枯心。氣微辛香,味苦微澀,略酸。

規格等級 《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中分兩個等級:

一等 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脆,斷麵粉白色,粉性足。長16cm以上。兩端粗細較均勻,中部直徑1.2cm以上。無疙瘩頭、空心、鬚根、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 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有粉性。長15cm以下,中部直徑0.5cm以上,余與一等同。

品別之二 川赤芍(藥典品)

別名 平西芍。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乾燥根。

產地 主產於四川阿垻州等。

採收加工 同內蒙古赤芍等。

經驗鑑別 呈圓柱形或不規則長圓錐形,長5~20cm,直徑0.7~2.5cm。根頭部稍粗,常帶有蘆頭,刮去外皮者表面類白色至淡紫紅色,具縱皺。未刮去外皮者棕紅色或暗棕色,有的具分叉,可見明顯的縱皺紋。質較堅實,斷面顯粉性,黃白色或淡紫色,顯射線紋理。體較重,氣香略帶濁,味苦微甜。

規格等級 均為統莊。

品別之三 塊根赤芍(非正品)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塊根赤芍Paeopnia anomala L.var. Intermedia (C.A.Mey.)O.et B.Fedtsch.的乾燥根。

性狀 呈紡錘形,塊狀,長2~3cm,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細皺紋,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斷面淺黃色至棕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有時具裂隙。味苦微酸。

品別之四 草芍藥(非正品)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草芍藥Paeonia obovata Maxim.的乾燥根。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或紡錘狀,多彎曲,較短。表面黃褐色,有縱溝紋,未去外皮處呈紫褐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有放射狀紋理。

品別之五 地榆片(偽製品)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乾燥根的加工品。

性狀 本品呈不甚規則的片狀或塊狀,表面棕褐色至紫褐色,外皮不易脫落,橫切面呈黃棕色,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澀。

三、品質評價與附註

品質評價 赤芍以條粗長,質柔糯,粉性足,斷麵粉白色,氣香濃的為佳。內蒙古多倫赤芍質量最著名,河北、東北等所產質稍硬,斷面淡棕色(木色),質略遜,川陝所產體重質堅實,氣味較淡,習慣認為質次。

附註 1、四川、貴州過去產一種赤芍,商品稱為「狗頭赤芍」,其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美麗芍藥Paeoniamairei Levl. 的乾燥根。商品性狀為:根部性狀極不規則,常帶殘莖基呈突起瘤狀,皮緊結不易剝落,形似狗頭。內色赤,質堅實,有赤芍氣味。廣東過去曾有使用,現已少見上市。

2、在白芍緊缺時,陝西、甘肅曾一度將川芍藥銷售,商品稱西白芍或平涼白芍。該品具較濃赤芍氣味。

四、說明

1、北方的赤芍多是野生芍藥(如圖1),生長期長,中間易發黑枯朽甚至空心(如圖2),不符合藥典規定,拒收。

2、赤芍採收後不煮不去皮(白芍要煮要去皮),斷面有連續的放射狀紋理。圖3顯然不是赤芍。

3、赤芍口嘗首先感到一絲甜味,一兩秒鐘後消失,感到微苦,再嚼就出來澀味。口嘗同時感覺到特異香氣(有點像丹皮)。這個說法與藥典不太相同,請大家自己試試嚼爛咽下去,仔細體會看看是不是。圖4提取過的就沒有赤芍味。

4、20世紀老藥工講「白芍要赤,赤芍要白」:是說赤芍斷面白色為佳。現在不少人卻認為赤芍就要斷面發紅,不要白色的貨。一些飲片廠就把白茬的赤芍個發汗悶潤使其變赤,以適應市場需要。化驗證明,白色的比赤色的芍藥含量高,應該是優質赤芍。

5、目前赤芍比白芍價高,藥商常將黑白芍作赤芍(或摻入赤芍)賣,幾乎成了潛規則。黑白芍是家種白芍細一點的根部煮不去皮,只是比較發白,外皮緊貼,木部幾無裂隙(如圖5、6)。但發汗悶潤變赤,摻上10%~20%很難分辨。某藥品檢驗所曾做過化驗,黑白芍的芍藥苷含量高出藥典規定一倍,應該也能用,只是多掏錢了,黑白芍比白芍還要便宜。

五、藥性與應用

藥性 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應用 1、熱入營血,溫毒發癍,血熱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經血分,善清瀉肝火,泄血分郁惹。

2、目赤腫痛,癰腫瘡瘍。本品苦寒,入肝經而清肝火。

3、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扑損傷。本品苦寒,入肝經血分,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血寒經閉不宜用。不宜與黎蘆同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主要含芍藥苷、羥基芍藥苷、丹皮酚等多元酚類化合物。

2、藥理作用 芍藥苷對不同佐劑誘發的關節炎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並能改善IgE複合體誘導的過敏炎症反應;丹皮酚等多元酚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參考文獻

[1]馮耀南等.中藥材商品規格質量鑑別[M].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1995:1.98-99

[2]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廣東省食品藥品檢驗所.中國中藥材真偽鑑別圖典(2)(第三版)[M].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2011.132-134

[3]陳士林等.中國藥材圖鑑(中藥材及混偽品鑑別)[M].中醫古籍出版社:北京,2008.329-331

[4]鍾贛生.中藥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2012.137-138

[5]王恩滿等.飲片驗收經驗[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太原,2019.275-276


初審:塗興明

排版編輯(實習生):林於琳

文字編輯:葉美琪 | 校對編輯:李龍浩

審核:王劍 | 審定發布:范琳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