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最失敗」奧運會:耗費90億美元,中、美67個國家拒絕參加

探祕歷史 發佈 2024-03-13T17:14:12.332640+00:00

都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運動員們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奧運會的舞台,為國爭光。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都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運動員們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奧運會的舞台,為國爭光。

每當運動員們聽到本國國歌響徹在奧運會場時,望著冉冉升起的本國國旗,運動員總會露出激動、驕傲的神情,有的甚至還會熱淚盈眶。

然而,奧運史上卻有這麼一屆奧運會,不僅慘遭多國聯合抵制甚至獲獎選手在登上領獎台時,還提出不使用本國國旗和國歌的要求。

經奧委會商議,決定臨時改用奧委會會旗和會歌來代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重金打造最「尬」奧運會

那就得從這屆奧運會的承辦方——蘇聯說起。在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的經濟飛速發展,開始以世界強國自稱。並因不甘屈居於美國之下,事事都要與其爭長論短。

而作為世界性體育盛典之一的奧運會,不僅是各國運動員比拼體育技能的舞台,更是承辦國秀「肌肉」的大好時機,蘇、美兩國當然不會錯過。

然而美國的經濟危機和侵越戰爭,不僅導致美國民怨沸騰,更是引來了世界各國人民的diss。所以在1974年的申奧會上,蘇聯不戰而勝,獲得了1980年奧運會承辦權

為了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奧運會,剛成立的莫斯科奧運會籌備委員會,就迫不及待地組織起各類體育場館的興建和擴建工作。

在翻新和擴建原有的五十多個大型體育場的基礎上,又新建了十餘個大型體育場,游泳館的數量也翻了一倍,達到了六十多個,而體育館的數量也新增至一千六百多個。

與此同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維護和擴建各類交通設施、翻修城市建築、改善網絡通信設施等等。

這些零零總總的工程,導致預算一再追加,最終蘇聯花費了90億美元,才完成了這屆奧運會的籌備工作。

而這個成本價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但為了符合世界強國的形象,蘇聯政府也只能咬牙買單了。

花費如此巨大的奧運盛會,當然要請更多的人前來見證。於是蘇聯向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出了參會邀請,並預估參加此次奧運會的運動員、記者、遊客等人數,可能達到53萬人之多。

然而,事與願違,蘇聯做夢也沒想到,好好的「肌肉秀」卻變成了實力打臉

原來,在蘇聯籌備奧運會期間,就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合抵制。而蘇聯政府卻覺得這只是美國政府使絆子的幼稚行為,無關痛癢,便沒有理睬。

卻不承想,隨著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了美國的抵制行列,其中就有剛剛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的中國。

直到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受邀出席的國家和地區,到場的僅有81個。

其中僅以旗手為代表參加入場式的有10個國家和地區,還有14個國家和地區明確表示在本屆奧運會上,不使用本國國旗和國歌,而紐西蘭更是以一面黑色奧運五環旗打臉蘇聯。但這還不是最尷尬的。

最尷尬的是按照慣例,開幕式上的會旗交接儀式,應由上屆主辦方負責人親自完成。然而,不僅上屆東道主加拿大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就連主辦城市的市長也沒有到場,前來交接會旗的僅是一個城市代表。

這簡直是把蘇聯的臉面按在地上摩擦。

在進入正式比賽後,這股尬氣仍未消散。不僅出現了文章開頭登台領獎的運動員,拒絕使用本國國歌、國旗的情況,還爆出了暗箱操作的醜聞。

科馬內奇作為上屆的體操女王,在賽後表示蘇聯有意偏袒自己的友國,導致她與女子體操個人全能賽的桂冠失之交臂。

而蘇聯最終以80金、69銀、46銅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一,更是引起了外媒的吐槽。有評論說蘇聯能輕鬆位列榜一,是因為許多強有力的對手沒來參賽,造成賽事整體水平低於世界實際水平。

而本就含金量不高的賽事,再被蘇聯一操作,奧運會的金牌都跟著貶值了一半

閉幕式上,小熊米莎作為本屆奧運吉祥物,也留下了遺憾的淚水。

而掏空家底想要打造這場體育盛事的蘇聯,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何花費90億美元,卻打造出如此尷尬、失敗的奧運會。

二、慘澹收場的原因

這其實與蘇聯的一場戰爭,有著直接的關係。

1979年底,本該專心籌備奧運會的蘇聯,卻毫無徵兆地向阿富汗出兵。

表面上以幫助阿富汗政府穩定政權為由,不得已才出兵。實際上就是為了清繳不聽話的阿明政權,好通過扶植卡爾邁勒政權,達到控制阿富汗的目的。

一旦蘇聯成功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南下印度洋,不僅中東地區的石油產區會受到蘇聯的威脅,歐洲也將陷入蘇聯的包圍圈內。

由此可見,打著和平旗號舉辦奧運會的蘇聯,其實是個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家。而蘇聯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和平愛好者的反感,使精心籌備的奧運會在世界範圍內遭到了抵制。

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最先開始抵制這場奧運會的人,是蘇聯史上有名的「氫彈之父」薩哈羅夫。

曾見識過殘酷戰爭的薩哈羅夫,對戰爭感到深惡痛絕。他渴望和平,迫切希望蘇聯停止一切非正義的戰爭,並呼籲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共同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而美國作為蘇聯的老對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反擊的機會,緊隨其後發表聲明。向蘇聯提出在奧運會開幕式前,從阿富汗撤兵的要求,否則,美國將拒絕參加奧運會。

此聲明一經發表,就得到了許多曾飽受戰爭摧殘,並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地區的強烈支持。

當然以美國為首的同陣營國家,抵制奧運會的原因,並非出於維護和平、伸張正義,而是因為蘇聯動了他們的「奶酪」。這些野心勃勃的國家,和蘇聯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比如在法國召開第二屆奧運會期間,英、法、美等八國聯軍正在進行侵華戰爭;還有奧委會將第十二屆冬奧會舉辦權交給美國時,美國軍隊正在對越南進行慘無人道的侵略。

作為選擇性失憶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忘記他們的所作所為。但那些飽受炮火摧殘的國家和地區,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的土地是如何被割裂的,無辜的生命是如何被踐踏的。

而蘇聯如果能早些知道,他的野心會把他拖到泥足深陷的地步,蘇聯也不會走出這步臭棋。

三、蘇聯的後奧運效應

在莫斯科奧運會結束後,「後奧運效應」接踵而至。

什麼是「後奧運效應」呢?簡單來講就是奧運會前後的投資、消費存在巨大落差,而會前興建場館的費用和會後場館閒置維護的費用,成了當地政府的負擔,最終造成東道主國或地區經濟倒退的現象。

就拿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來說,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採用了無觀眾模式。但因缺少遊客帶動消費,只能依靠售賣轉播權、紀念品、企業贊助來回收成本。導致154億美元的籌備成本,僅收回50多億。

而發生在蒙特婁市的「後奧運效應」,在奧運史上最為出名。由於在籌備期間大興土木,造成財政赤字10億美元。

主辦城市無力償還,只能向公民增收奧運特別稅。而這一收就是30年之久,直到2006年才連本帶利地償還完。這也成了蒙特婁人不願提及的噩夢。

至於「舉辦奧運會會將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的梗,則是出自2004年雅典奧運會。作為奧運誕生地的雅典,在前期籌備時,場館工期一拖再拖,後期為了追趕活動日程,只能加大資金投入。

然而就在雅典奧運會進入倒計時時,雅典當地警局門口發生了恐怖組織炸彈襲擊事件。

為了保證奧運會安全、有序地進行,雅典政府只能在安防上加大投入,這使奧運會籌備成本高達150億美元。

奧運會後,負債100億美元的雅典政府,要求納稅者們一同償還債務。而政府這一行為,不但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加劇了人口失業率,還成了09年希臘經濟危機的導火索

而蘇聯出現「後奧運效應」的原因,一方面是籌備期間缺少商業運作,政府自掏腰包大興土木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蘇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擴張行為引起的。

雖然也有81個國家參會,但這些國家的消費情況與蘇聯早期預估的盛大情況相差甚遠。至於這次奧運會虧損了多少,只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蘇聯政府最清楚。

蘇聯政府掏空家底精心籌辦的奧運會,不僅沒有名利雙收,還為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真是得不償失

四、奧運精神永流傳

1966年,德國慕尼黑在淘汰了蒙特婁後,成為第二十屆奧運會的主辦方。在籌備期間,為了擺脫1936年納粹德國舉辦奧運會的影響,洗去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種種惡行,並營造出聯邦德國民主進步的政治形象

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做出了震驚世界的舉動。

1970年底,在結束了對波蘭的政治訪問後,維利•勃蘭特來到了華沙猶太區。在起義紀念碑前獻上花圈後,維利•勃蘭特毫無預兆地跪地祈禱:「上帝啊,寬恕我們的罪行吧!願這些飽受苦難的靈魂得以安息。

而經過維利•勃蘭特這頓猛如虎的操作後,聯邦德國與以色列民族的關係得到了改善。世界各國人民也感受到了聯邦德國的誠意,紛紛伸出了橄欖枝,慕尼黑奧運會就在這和平友好的氛圍里拉開了序幕。

而勃蘭特也一跪成名,第二年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

如果蘇聯政府能像聯邦德國這樣秉持平等、自由、和平的奧運精神,也不會出現作繭自縛的情況。退一步來說,如果在遭到抵制後能及時抽身,蘇聯也不會在損失90億美元後,被長達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拖垮。

雖然承辦奧運會是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機會,但承辦方不僅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更要有持守和傳揚奧運精神的覺悟,不能讓奧運精神成為空頭話

更不應該讓刻苦訓練的運動員們,為野心家的行為買單。要知道大部分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是有限的,是經不起蹉跎的。與其野心勃勃地搞擴張,不如腳踏實地地搞深化發展和聯合發展,畢竟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

龍錦林. 杯葛莫斯科奧運會始末[J]. 體育文化導刊, 1988(2)

熊敏. 莫斯科奧運會:另一次莫斯科保衛戰[J]. 中國商界, 200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