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科索夫斯基素來謙和待人,為何在回憶錄里卻罵朱可夫神經質?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4-03-14T10:01:11.380455+00:00

但讓人十分意外的是素以謙和待人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卻給了朱可夫一個看似很刻薄的評價,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羅科索夫斯基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他是蘇聯最為耀眼的軍事將領之一,和朱可夫、科涅夫合稱為蘇聯「三駕馬車」之一。在某個程度上他和朱可夫也是關係匪淺,兩個人曾經多次合作,蘇軍內部也素有「遇到困難的戰役時,史達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則是羅科索夫斯基」的說法。但讓人十分意外的是素以謙和待人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卻給了朱可夫一個看似很刻薄的評價,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關於這段刻薄評價是出自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中,原文如下:

不僅我們,整個西方面軍在這些日子裡都經受了極端困難的考驗。這些日子裡,我也領教了我們某些直接領導人的神經質和急躁。自制力、沉著冷靜、尊重下屬人員是任何首長所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品質,這些品質在戰爭中尤為重要。應該信任老戰士,使其意識到上級信賴他,相信他的能力,對他寄託著希望——在戰鬥中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種意識更為寶貴的東西了……遺憾的是我們的西方面軍司令員有時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這段記錄出於回憶錄中有關莫斯科戰役的部分,時任西方面軍司令的正是朱可夫。從內容上不難看出羅科索夫斯基即便在戰後都對當時發生的事耿耿於懷,畢竟以羅科索夫斯基的性格而言,能夠用上「神經質」和「急躁」這兩個詞,已經充分說明了他對朱可夫的不滿。那麼,這種不滿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在莫斯科戰役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必須先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莫斯科戰役的防禦階段里,蘇軍其實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彼時德軍不僅在技術裝備上擁有絕對的優勢,更擁有超過185萬人的強大兵力。反觀蘇軍則不僅缺乏坦克、火炮和飛機等技術裝備,就連兵力也遠遜色於德軍,戰役爆發時只有120萬人。這裡需要額外指出一點,雖然很多資料聲稱蘇軍在莫斯科戰役里擁有260萬兵力,可實際上這是包括了戰役中陸續增援的大批補充兵,蘇軍在戰役中實際並沒有一次聚集如此多的兵力。

德軍正式對莫斯科展開進攻是11月份,彼時因為冬季降溫的緣故,原本在10月降雨中變得泥濘的道路被凍結了,這導致德軍的進攻方向驟然增加,蘇軍的戰線也被迫拉長。兵力沒有優勢可言的蘇軍被迫要分兵據守被延長的戰線,這就導致蘇軍各部隊的壓力急速增加。其中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部隊需要防守防區北起莫斯科海(伏爾加水庫),南至魯扎河一帶,戰線寬度足有100公里,通常這需要足足三個集團軍來防守。

令人絕望的是第16集團軍是在維亞濟馬戰役後重組的,雖然有多瓦托爾騎兵軍和潘菲洛夫師這樣的精銳,但本質上仍舊是缺少兵力,只能靠收攏那些被打散的散兵游勇來補充兵力。至於來自方面軍司令部的增援?很不幸,彼時朱可夫手上也沒有任何多餘的預備隊,能夠調給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少得可憐,每次都是一個旅,或是幾個團的調撥,根本不能滿足第16集團軍的需求,連燃眉之急都無法解決。

當然,這對於羅科索夫斯基而言不是什麼大問題,因此從戰爭爆發到莫斯科戰役,他一直都是在打這種逆風局,防守兵力不足也可以通過戰術來進行彌補。但真正讓羅科索夫斯基不滿的是,方面軍司令部下達的命令往往是不合情理的,甚至是近乎讓第16集團軍自殺的命令,這才是他對朱可夫頗有怨氣的原因。

在當時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幾乎是在血池中打滾,部隊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於德軍的猛攻中向後退卻。最終羅科索夫斯基在11月18日向朱可夫請求部隊後撤至伊斯特拉水庫,他寄望於依託伊斯特拉河作為屏障來阻擊德軍。然而這個命令遭到了朱可夫的拒絕,勒令他率部死守陣地,而且要寸步不退的戰鬥到底。羅科索夫斯基對於這個命令嗤之以鼻,在請示了總參謀部和得到總參謀長的許可下命令部隊撤退,可不久後朱可夫就發來電報,電報原文如下:

「是我在指揮方面軍!我撤消關於把部隊調到伊斯特拉水庫那邊去的命令。我命令在原地據守,一步也不後退。朱可夫大將」

毫無疑問,朱可夫是決心讓羅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隊在原地死守,事實上這種做法根本毫無意義,朱可夫根本不了解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麼,而第16集團軍也失去了重整戰線的機會,德軍在行進中順利的渡過了伊斯特拉河,局面瞬間就變得比依託伊斯特拉河阻擊德軍更糟糕。而更讓羅科索夫斯基氣憤不已的事情在於,因為德軍攻占了克林和太陽山城,所以朱可夫又命令他派兵去奪回這兩座城市,並要求他在德軍進攻下守住城市。

這個命令根本是不可能執行的,哪怕是全盛時期的第16集團軍尚不可能應對,更遑論已經是被德軍打的幾乎十不存一的這支殘兵了。但朱可夫態度強硬的要求羅科索夫斯基執行命令,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嚴令其發動反突擊。這種命令到頭來坑慘了羅科索夫斯基,他被迫分出部隊去執行那些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在這種自殺式的反突擊中葬送自己為數不多的騎兵,而這已經是他此時此刻僅有的一點機動兵力了。

這幾乎可以說是蘇聯那呆板且官僚化的軍隊的特點了,高階軍官大多不是很清楚戰場上的真實情況,而是盲目的給下級下達一些超出能力的任務。即便是號稱「勝利元帥」的朱可夫也不能避免這一點,他在莫斯科戰役中下達的命令很多完全和實際情況脫節,而他自己出於性格因素又不願意接受來自下級的建議和請求。這樣的結果也很明顯,那就是導致了許多蘇軍官兵死在了毫無意義的反突擊或是死守當中,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不過是諸多受害者的一員。

綜上所述,羅科索夫斯基在回憶錄中說莫斯科戰役中的朱可夫「神經質」和「急躁」,是完全正確且客觀的評價而非尖酸刻薄的挖苦諷刺。作為莫斯科戰役的前線指揮官,羅科索夫斯基比朱可夫更為了解前線發生的真實情況,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對朱可夫在戰役中下達的命令耿耿於懷。但這絕非是出於什麼私人仇怨,僅僅是從事實和客觀角度出發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