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莆仙戲閃耀京城

莆田晚報 發佈 2024-03-15T11:49:33.828216+00:00

「連謝幕都有劇情,這是近年來,我見過最特別的戲。」昨晚,來自河北的文藝愛好者王女士看了《踏傘行》在天橋劇場的表演後,給出的評價。3月15日晚,莆仙戲《踏傘行》在首都圓滿完成展演,為莆籍鄉親及首都戲迷再次奉上一齣戲劇盛宴。

  「連謝幕都有劇情,這是近年來,我見過最特別的戲。」昨晚,來自河北的文藝愛好者王女士看了《踏傘行》在天橋劇場的表演後,給出的評價。3月15日晚,莆仙戲《踏傘行》在首都圓滿完成展演,為莆籍鄉親及首都戲迷再次奉上一齣戲劇盛宴。3月14日、15日,入選新時代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莆仙戲《踏傘行》在京進行兩天展演。15日晚,組辦方開通了直播渠道,同步在中央媒體和「學習強國」「文藝中國」等新媒體平台進行直播。

  戲裡有人生,戲外有故事。《踏傘行》在京圓滿完成展演,背後離不開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全體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作為隨團記者,見證了他們為在京的完美演出,背後所做的努力和奉獻。3月11日晚11點多,全體演職人員抵京入住酒店後,進行簡單的休整,12日上午8點,劇組的樂隊、演員及伴唱人員就進入天橋劇場進行練樂。和以往各種排練沒有區別,哪怕一段音樂與演員表演情緒不契合,都會被徐春蘭導演要求一練再練,演員及伴唱人員也跟著一再演唱,大家都想讓自己用最完美的表現為演出加分。13日凌晨1點半,北京的氣溫只有零度,當運載著演出所需的舞台裝備及器材的貨車到達天橋劇場,早已等候在此的50多名演職人員不用催促,紛紛脫下羽絨服,擼起袖子,將一箱箱的器材一一搬進劇場,並開始裝台。「這條軌道是舞台上涼亭用的,是保證涼亭能夠正常滑行到規定位置的關鍵」。舞台監督林春紅坐在地上,手腳並用控制軌道位置,指導同事林金輝將一顆顆的螺絲擰到位。「年輕人扛不住,幹了一夜的活累了,沒地方休息,只能和衣或躺在地上,或倦縮在角落裡打打盹。」林春紅告訴記者,由於演出時間定在14日,而以前非常緊湊的二天裝台時間,如今只能壓縮到一天,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不眠不休地連續裝台。鄭仁森在《踏傘行》中飾演艄公,他在戲中詼諧的形象受到觀眾們的稱讚,但此時,他亦是舞美人員,卸車、裝台,他樣樣上手。「這齣戲在舞美上有很多細節,一個燈光、一個道具位置的不精準,都會影響演出效果。」正是得益於全體演職人員的努力,14日上午,《踏傘行》舞台完成裝台,給演員走台,對光,對景擠出了寶貴的時間。

  《踏傘行》歷經五年多打磨提升,被專家盛讚為千年莆仙戲傳承發展的里程碑作品,中國戲曲藝術的、個性的、審美的佳作,當代戲曲創作回歸傳統基礎上追求突破與創新的典範。主演黃艷艷憑藉在劇中飾演王慧蘭一角,於2021年奪得了第三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22年,《踏傘行》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並於今年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台。可以說,《踏傘行》這齣戲已是非常成熟,但記者在排練現場看到,主創人員並沒有滿足於取得的成績,而是沉下心、放下身段,追求盡善盡美。「艷艷,這裡情緒不對,要表現出生氣,但只能是心裡生氣,你的語氣要做到平靜。」14日,在排練現場,徐春蘭導演坐在觀眾席上,認真觀看並指出演員表演上的不足。演員們虛心接受,不斷修改自己的表演方式。

  「藝術是無止境的,一點都不能鬆懈。為了這次演出,我們團隊認真復盤了在『文華大獎』舞台上的演出錄像,提前一個月進行封閉式訓練,並再次邀請徐春蘭導演來指導,更加細膩地去展現戲的核心,使人物和劇情更加飽滿。」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黃艷艷告訴記者,主創人員在一個月的封閉式排練中,全力以赴,每天十幾小時的排練,絲毫不敢鬆懈。「作為福建的一個地方劇種,入選新時代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能夠來到首都的舞台,展示莆仙戲傳統的文化,迎來這麼多北京院校專家、院團主演到場觀看,感到十分榮幸。對莆仙戲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肯定。」福建省莆仙戲劇院院長吳清華表示,今後將多創作優秀作品,把莆田傳統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台詞上沒有漂亮的詞彙,卻巧妙地把古典名著、名句、古詩化到人物當中來,富有人生哲理,卻又自然而貼切。」在北京從事旅行社工作的陳女士看過不少戲劇,但當日的觀看讓她感到非常驚艷,當得知主角黃艷艷、吳清華是80後青年演員時,更是豎起了大拇指,「演技精湛、唱腔優美,塑造了鮮明的人物特點。」陳女士說,除了主角的精彩演出外,特別有意思的是檢場人自由地在情節中跳進跳出,跳進即為戲劇中的亂兵、百姓等形象,跳出即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外化和旁觀,還和店媽、艄公一起營造出諧趣幽默的舞台效果,也是劇中的亮點之一。

  看完演出,莆籍鄉親林先生表示,演員充分運用了蹀步、搖步、俥肩、抖肩、姜牙手等莆仙戲傳統科介表演特徵,風格高雅、道白清晰,唱腔婉轉流暢。演員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既刻畫人物心理情感,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又給觀眾帶來極大的審美愉悅。「這齣戲排得非常好,希望我們的莆仙戲能排出更多此類的戲,向更廣的方向傳播莆田文化。」林先生說。


來源:莆田晚報記者 許伯英

責編:陳恆山

編審:嚴紹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