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西藏發現石碑,專家譯解後: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是真的

文典紀史 發佈 2024-03-16T00:13:44.894308+00:00

由於古時中原之間有重重高山、河流的阻隔,加之路途遙遠,西藏一直處於「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封閉狀態。1990年,在一塊山壁上,科考組發現了一組壁畫,在專家解讀後,人們驚奇的發現,一個流傳在民間和歷史中的傳奇故事,竟然真正地在歷史上發生過。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西藏位於我國三級階梯的第一級,海拔奇高,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古時中原之間有重重高山、河流的阻隔,加之路途遙遠,西藏一直處於「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封閉狀態。

而在近代,由於中國戰亂頻頻,直到建國後,西藏的人民才在毛主席為首的共產黨的幫助下擺脫了地主和奴隸主的壓迫,成為中國解放最晚的一個地區。

而直到青藏鐵路修建竣工,西藏和我們的交流才愈發密切起來,甚至慢慢變成了一個旅遊勝地。

而正是由於西藏和我們聯繫甚少,它擁有著和漢族截然不同的文字、宗教、文化習俗。加之流傳於我們漢族的種種傳說,更讓西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而隨著我們和西藏的聯繫愈發密切,不斷有專家組和科考組前往西藏地區,對埋藏在西藏的壁畫、文物進行考察,希望可以拼上中華民族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1990年,在一塊山壁上,科考組發現了一組壁畫,在專家解讀後,人們驚奇的發現,一個流傳在民間和歷史中的傳奇故事,竟然真正地在歷史上發生過。

而這個傳奇故事,便是唐朝官員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典故。

唐蕃和親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擁有明確記載的封建王朝。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登基為王,他勵精圖治,很快就帶領吐蕃王朝走向繁盛。

而此時,我國中原地區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終於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治理和魏徵、杜如晦等人的輔佐下,也帶領中原人民走向了史稱「貞觀盛世」的繁榮時期。

此時,唐朝的疆域空前遼闊。貞觀四年,唐朝名將李靖一舉擊潰東突厥,將唐朝的控制區域推進至貝加爾湖以北。

面對空前強大、繁榮的唐朝,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向唐朝稱臣納貢,以期得到庇護。而少數民族的貴族和首領也以可以和唐朝宗室聯姻為榮耀的象徵。

而唐太宗也知道,唐朝雖然繁盛,但畢竟剛剛結束了分崩離析的戰亂時期,此時若四處樹敵也絕非幸事。若想要邊疆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結親是必不可少的外交手段。

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派來的使者跋山涉水,抵達了大唐長安。使者很快便被長安城裡流光溢彩的珠寶、整齊高大的房屋和宮殿以及種種商鋪給迷住了。

返回吐蕃王朝後,使者極盡言語之能事,向松贊干布描述唐王朝華麗精巧的殿宇、柔軟的布料以及動聽的聲樂、人們優雅高貴的禮儀。

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住了王座上的松贊干布,他對唐王朝的文化、經濟產生了濃濃的羨慕之情。

而這種羨慕之情在松贊干布聽聞突厥、吐谷渾都已經與唐王朝結為姻親後,演變出一種危機感。

他迫切地希望和唐王朝建立友好、密切的關係,以維持自己統治,並得到唐王朝的庇護。

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派遣使者攜帶重寶前往唐王朝求親。可是唐太宗看到了松贊干布藏在禮物和文書中的傲氣。

顯然,這位吐蕃王雖然仰慕大唐的文化,卻並不畏懼大唐。因此,唐太宗並沒有應允這個結親的請求。

為唐王朝的強大所震懾的使者在返回後,並沒有告訴松贊干布實情,而是謊稱是吐谷渾從中作梗,這才使得唐王朝拒絕了吐蕃王朝的和親請求。

聞知此言的松贊干布勃然大怒,他立刻發兵進攻吐谷渾。這既是松贊干布發泄心中的憤怒,也是做給唐王朝看的一場戲。

他向唐王朝展現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並揚言稱若不結親,他便轉而攻唐。

可是此時唐王朝猛將如雲,且個個身經百戰,怎會懼怕吐蕃王朝?唐太宗得知吐蕃集結軍隊準備和唐朝開戰,令將領率大軍反擊。

兩軍相接,松贊干布這才明白使者口中「繁盛的唐朝」究竟是何等可怕的龐然大物,這絕非自己的吐蕃王朝可以挑戰的。

於是,松贊干布草草地結束了自己這場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並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唐朝,代表吐蕃向唐王朝為自己的無理謝罪。同時,再次提出了結親的請求。

看著全無傲氣的吐蕃使者,唐太宗知道自己的武力威懾已經使得大唐的威名遠播千里外的吐蕃王朝。達成了目的的唐太宗這次應允了將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請求。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禮部尚書的護送下前往吐蕃,而為唐王朝所震懾的松贊干布親往伯海迎接文成公主的車駕,並為文成公主修建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建築——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之後,唐、蕃關係雖時和時戰,但仍然維持著較為穩定、和平的關係。

神話迷霧裡的尺尊公主

松贊干布除了與唐朝文成公主結為姻親,還娶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

和文成公主不同,尺尊公主雖然在西藏極為有名,和文成公主地位相等,可是在很多歷史學家的眼中,歷史中並無尺尊公主這位來自泥婆羅的公主。

原因很簡單,尺尊公主大量存在於西藏的神話故事中,卻沒有歷史文獻記載過這位公主。

西藏傳說觀世音菩薩見西藏人民疾苦,落下兩滴淚,兩滴淚化為了兩位公主,即白度母文成公主和綠度母尺尊公主。

甚至有傳說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是為了解救世間疾苦而從胸口射出的三道紅光所化。可這樣一位在西藏地位尊崇的公主,卻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這位公主。

為數不多的西藏文獻記載還充滿了神話色彩,像是《柱間史-松贊干布遺訓》中記載了大量的有關尺尊公主的事件。

可是這本書本身就充滿了奇幻色彩,在書中記載,松贊干布出生時,有兩個頭顱,其中一個是阿彌陀佛的佛頭。他的父親為了掩蓋此事,便在他的頭上纏上紅綾帶。

由於這本書中存在大量的神話故事,導致這本書中有關尺尊公主的描述也不可盡信。在國外藏學家編寫的《松贊干布的妻子》一書中,明確地表示尺尊公主是虛構的人物。

可是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我們仍然可以依稀看出尺尊公主的身影,即使她的真實身份可能極為卑微,不及文成公主的萬一。

而蛛絲馬跡的來源,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耀眼戰功。

「一人滅一國」被證實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在名士輩出、名將如雲的唐朝歷史中,王玄策實在不算什麼名人。所以歷史中對他的描述寥寥無幾。

我們所能知道的王玄策的故事是從他第一次出使印度開始的。貞觀十五年,中天竺(今印度的一部分)派遣的使者抵達長安。

兩年後,貞觀十七年,王玄策成為了李義表的副使,兩人率領一支使團,一路南下,前往遠在南疆的天竺諸國中的摩揭陀國,而他們的任務護送摩揭陀國的使節回國。

貞觀十九年,李義表和王玄策抵達了中天竺的王舍城,他們登上耆闍崛山,並在山上和摩訶菩提寺立碑。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已經成為了右率府長史,即太子親軍的參謀之一。

也就是在這一年,王玄策得到詔令,讓他以正使的身份再次前往他幾年前去過的天竺。這次王玄策帶領著三十餘人的使團,目的是和天竺進行文化交流。

其實,這對王玄策來說實在算不上什麼生死莫測的任務。因為在此之前,玄奘法師已經前往過天竺,並且帶回了大量的佛家經典。

就這樣,王玄策的使團跋山涉水,抵達了中天竺。此時的天竺並非唐王朝一樣的大一統王朝,而是無數小國林立。

見到大唐使團,眾多國家紛紛貢獻自己最珍貴的物品,並派遣使者隨行使團,準備前往唐王朝覲見。這一段旅程本該平平無奇,但王玄策的命運卻即將迎來巨大的改變。

王玄策在中天竺訪問時,恰巧得知了曾接待過玄奘法師的國王尸羅逸多故去。而尸羅逸多並未留下子嗣繼承王位。

這本與王玄策和使團無關,可是國中趁亂篡位的大臣阿羅那順派出軍隊攻擊了王玄策的使團。

這本是為文化交流而來的使團,只有區區三十餘人,如何抵擋一國的軍隊?就這樣,使團被軍隊衝散,王玄策趁亂逃跑,才避免了被俘虜的命運。

王玄策在唐朝並非高官,可是卻也是太子親軍中的文官。加之此時正是大唐盛世,唐朝男兒安能沒有傲骨?

逃亡的王玄策並沒有打道回府,向唐太宗匯報此事,而是前往了與天竺相鄰的吐蕃。此時吐蕃因為文成公主的和親,唐蕃關係極為良好,逃到了吐蕃的王玄策馬上發布了檄文。

不只是吐蕃,泥婆羅也收到了王玄策的檄文。收到檄文國家的統治者都不敢小覷,畢竟此時王玄策是唐王朝的使團,他代表著唐王朝的面子。

召見王玄策後,泥婆羅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經過深思,不敢怠慢王玄策的這紙檄文,分別派出了1200名吐蕃精兵和7000名泥婆羅騎兵,與王玄策一起殺回了中天竺。

此時的王玄策雖然職務上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正使,但他儼然成為了手握重兵的將軍。得到了援助的王玄策馬上帶領著副使蔣師仁和近萬名精兵殺回了曾經欺辱他們的中天竺。

中天竺雖諸侯國林立,但互相不團結,又怎能抵擋精銳的泥婆羅騎兵和吐蕃精兵呢?

王玄策一馬當先,率領大軍在中天竺橫衝直撞,血戰三天,一舉攻破茶鎛和羅城,城內屍橫遍野,三千餘人被斬首,而萬餘人更是被活活溺死。

雖然敵人死傷無數,但王玄策絲毫沒有大仇得報的快感,因為首領阿羅那順趁亂逃走了。戰敗後的阿羅那順並沒有藏起來,而是再次大張旗鼓地集結殘兵,準備再次和王玄策對陣。

可是這次王玄策沒有給阿羅那順逃脫再戰的機會,這一戰中,他不僅生擒那羅那順,還斬首和俘獲了千餘計的敵人。

但這個中天竺的國家的人民充滿了野性,兩次失敗並沒有讓他們感到畏懼,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野性。

殘存的士兵在阿羅那順的妻子的帶領下,在乾陀衛江對王玄策的軍隊進行了第三次抵抗。

可是這次抵抗在絕對的軍事力量的壓制下也很快潰散,而且,王玄策也打定主意趕盡殺絕,不留後患。

最終,不僅這個國家所有的王室宗親都被俘虜,更有一萬餘人隨同被俘,三萬牛羊牲畜和五百八十座城池成為了戰利品。

這一戰真正讓天竺人對大唐和王玄策感到了畏懼,不僅各個小國獻出了國內的珍寶,就連東天竺王尸鳩摩都送來三萬牲畜犒勞王玄策的軍隊。

這一戰聲震天竺,天竺人無不面北叩首,對大唐充滿畏懼。可是當王玄策將這些俘虜和戰利品運送回長安時,唐太宗並未對此有太多重視。

畢竟這只是一個小國,在唐太宗眼裡,這個小國和李靖追殺的東突厥相比並不值得一提。他並沒有過多地嘉獎王玄策,只是封給他一個朝散大夫的職務,就草草結束了此事。

而這件事也並沒有被記錄在史冊之中,畢竟王玄策官職太低,在「王侯將相」的「家譜」中,很難有王玄策的一席之地。

可是,不管史官的筆如何記錄,王玄策的這番軍事偉績已經被歷史牢牢記住。千年來,「一人滅一國」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可是很少有人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直到1990年,科考隊在西藏的石壁上發現了大量的壁畫,解讀後,發現這正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詳實記錄。

歷史終於大白於天下,王玄策也終於被滿牆的圖畫正名。史書或許不會記得有一個小人物做出了經天緯地的功業,但是歷史一定會記得。因為歷史,本就是由這樣的小人物所書寫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