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邯鄲——詩仙李白與邯鄲的傳世之作!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3-16T20:33:16.595274+00:00

邯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在邯鄲留下很多詩篇。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最出名的當屬盛唐詩仙李白,李白飽覽眾多唐朝的山川名勝,但是唯獨邯鄲讓李白來了兩次。

邯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在邯鄲留下很多詩篇。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最出名的當屬盛唐詩仙李白,李白飽覽眾多唐朝的山川名勝,但是唯獨邯鄲讓李白來了兩次。還為邯鄲寫下幾首詩篇,此後的詩歌也多次提到邯鄲。

天寶十一載(752年)春天,李白因探望在邯鄲的侄子和弟弟來到邯鄲。他到過清漳(廣平)、臨洺(永年)探親,曾到邯鄲城樓覽古,並在春日遊覽了羅敷潭;八月上洪波台觀發兵;還在邯鄲南亭觀妓(歌舞);在邯鄲待了大半年,第二年春天又到魏郡貴鄉(大名)訪友。李白的邯鄲之行堪稱是一次「詩旅」,給邯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01

初游邯鄲,探親覽勝

初次遊歷邯鄲,是因為李白有兩個親戚在邯鄲地區為官。過門而不入顯得不禮貌,於是在邯鄲停留了大半年的時間。第一個見的是他的侄子李聿,在清漳(縣城古址在廣平清漳)當縣令(唐朝稱明府)。見了以後,便有《贈清漳明府侄聿》一詩相贈。千里之外遇宗侄,又有美酒可飲,美景可賞,心情不錯的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詩,盛讚清漳縣到處美景,美麗的清漳姑娘不知道化妝,白天成群地提著籠子去採桑葉;夜晚繅絲的機杼聲,百里之外都能聽到。對於侄子的執政能力,詩人也大加讚賞了一番。

《贈清漳明府侄聿》

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

天開青雲器,日為蒼生憂。

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

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

弦歌詠唐堯,脫落隱簪組。

心和得天真,風俗猶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寢不扃戶。

問此何以然,賢人宰吾土。

舉邑樹桃李,垂陰亦流芬。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雲。

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群。

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訟息鳥下階,高臥披道帙。

蒲鞭掛檐枝,示恥無撲抶。

琴清月當戶,人寂風入室。

長嘯無一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

清光洞毫髮,皎潔照群情。

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過客覽行謠,因之誦德聲。

在清漳遊歷一番後,李白在邯鄲見的第二個親人是其弟一李皓,李皓當時在臨洺(今永年)當縣令。此時李皓遇到一些麻煩,李皓因有人上訴被「停官」,似並無其他處分,只是等待訴訟結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停職反省,正好有時間陪他遊玩。於是李白安慰了弟弟一番,寫詩一首《贈臨洺縣令皓弟》相贈。

《贈臨洺縣令皓弟》

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鰲意何深。

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

02

為友人再游邯鄲

李白乃名人,所到之處少不了有人招待。每次都喝的醉醺醺的,酒後遊玩是李白的常態,李白在邯鄲寫的詩另一類,是他遊覽邯鄲名勝的詩。其中最突出的是《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一詩,充分表達了他「志在經世」的思想。


當年李白自廣平醉行走馬六十餘里,還到了當時羅敷潭,現邯鄲市西北10公里姜窯村古石龍景區。李白在遊覽了當時山清水秀、雲霧繚繞、碧水回溪的人間仙境——羅敷潭,後寫下了《春日游羅敷潭》。只可惜當時李白沒有看見古石龍,要不肯定會留有詩篇。此詩敘寫游羅敷潭的經歷,描繪了羅敷潭賞心悅目的美景。

《春日游羅敷潭》

行歌入谷口,路盡無人躋。

  攀崖度絕壑,弄水尋回溪。

  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

  淹留未盡興,日落群峰西。

當年八月,李白在邯鄲遊玩了半年後也玩的差不多了,恰好又有薊門朋友邀請就決定離開邯鄲。在離行前當地軍政長官邀請李白參加了一次朝廷發兵征討契丹的出征儀式。在觀看了出征儀式後,他意氣風發的寫下一首《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詩中可見李白為國立功的願望之深切。正因為如此,即便是歌舞娛樂之時,李白的心情也不平靜,在隨後舉辦的宴會上李白作詩一首《邯鄲南亭觀妓》,仍想著效仿平原君為國立功!

《邯鄲南亭觀妓》

歌鼓燕趙兒,魏姝弄鳴絲。

粉色艷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顧美人,請歌邯鄲詞。

清箏何繚繞,度曲綠雲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於今知有誰。

我輩不作樂,但為後代悲。

古代邯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名勝無數,文人墨客無不傾心。也正是邯鄲的風景和文化底蘊才能讓李白在邯鄲一待就是大半年。

(本文來源:叢台酒業)

關鍵字: